“挥天披风,我可有此等灵宝?”杨戬满脸狐疑,目光直直地望向李坤。
“哈哈,不过是玩笑罢了!即便你不动用后天灵宝,我也仅能与你战成平手。倘若你动用后天灵宝,我自是难以抗衡。”李坤坦诚说道。
想当年,杨戬尚未领悟大罗法则,与孙悟空大战之时,始终未曾动用后天灵宝,仅凭借一柄三尖两刃刀与一条神犬,便将孙悟空擒获。
李坤深知自己绝不是动用后天灵宝后的杨戬的对手。
“小子,你的实力已获我认可。日后你可与我三妹交往。但你需谨记,若你胆敢欺负我三妹,做出始乱终弃之事,我定不轻饶!”杨戬神色严肃,向李坤发出警告。
“二哥,你胡言乱语些什么,谁要和他交往了!”杨婵脸颊绯红,羞涩嗔怪道。
杨戬并未理会自家妹子的辩解,化作一道流光,消失于天地之间,气得杨婵直跺脚。
而李坤则一脸茫然,呆立原地。
“我何时说过要与他妹子交往?杨婵不过是我的一位读者粉丝,我向来宠粉、宠读者罢了。”李坤心中暗自思索。
“李先生,我二哥未曾伤到你吧?”此时,杨婵面对李坤,神情略显不自然。
李坤容貌英俊,且本领高强,不逊色于杨戬。
杨婵一直期望能寻得一位如二哥般帅气、实力强大且心高气傲的道侣。
然而,她于三界中寻觅千年,始终未能遇到令自己倾心的男子。
渐渐地,她降低了择偶标准,只要求对方帅气且实力强大即可。
或许再过几百年,她的要求也许会更低,只看外貌也说不定。
如今,李坤恰好符合她的要求。
经过数年相处,李坤除了不像杨戬那般心高气傲,其他方面均不逊色。慢慢地,杨婵对李坤心生情愫。
“呵呵,你二哥实力固然强大,但我也绝非泛泛之辈。我立志要成为如荒天帝一般的人物!”李坤嘴角上扬,自信说道。
“哼,就你还想成为荒天帝!”杨婵白了李坤一眼。
她听过李坤讲述的《完美世界》,对书中主角钦佩不已,也对李坤的奇思妙想极为赞赏。
“不信就算了。相较于荒天帝,我更欣赏《长生烬》里的陈浔老祖。如今时间尚早,正好继续讲述《长生烬》。”
说罢,李坤与杨婵返回长安城那家常去的说书茶楼。
随着惊堂木一拍,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欢呼。丝丝念力被李坤收入囊中。
时光荏苒,二十年转瞬即逝。
李坤不仅在茶馆说书,还将自己所讲之书排版印刷,使其传遍南瞻部洲的凡人国度。
随着书籍的广泛传播,李坤收集的念力也日益增多。
为了更迅速地传播自己的小说,李坤提前普及了排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并借鉴都市世界的技术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的改良使得纸张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印刷术最终在整个南瞻部洲得以全面普及。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李坤感受到一股功德之力加诸己身。
在念力与功德的双重加持下,他领悟法则愈发轻松。
一日,李坤结束说书,离开长安,目标直指东南道的金山寺。
“李坤,你去金山寺所为何事,莫不是打算出家为僧?”杨婵跟在李坤身后,好奇问道。
“你也知晓,我主修武道。此去,我欲将武道传播至南瞻部洲的凡人国度。”李坤一边前行,一边说道。
此次出行,李坤并未御空飞行,而是徒步前行,以双脚丈量神州大地,感悟人间红尘,体验凡人生活。
随着修为渐长,他逐渐忘却凡人生活,脱离了红尘气息。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李坤都未曾完整地体验过凡人人生。
前世,他单身三十余载,最终因加班猝死,无妻无子;今生,他早早便远离凡俗,一心追求大道。
“长安乃人族气运汇聚之地,在此传播武道岂不更为便利?”杨婵满脸疑惑。
“我观隋朝气数将尽,长安即将沦为杀戮之地,不利于武道发展。况且长安之人多娇生惯养,难以承受练武之苦。我看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无欲无求,正适合修行武道。昨夜我推演天机,发现金山寺未来将有高僧现世,正适合推广武道。”
李坤信口胡诌,连自己都觉得理由扯淡。不过看杨婵的表情好像信了!
实则,他前往金山寺是为了教导江流儿武道,期待看到武道通天的唐僧西天取经的别样场景。
而且,唐僧作为西游应劫之人、天命所归者,学习他的武道或许能为他带来功德。
此前传播印刷术获得的功德,已加快了他对大道法则的领悟。
如今,他感觉自己离领悟大罗法则似乎并不遥远。
然而,据杨婵所言,若没有额外的机缘、功德或念力,他领悟大罗法则短则需数千年,长则可能数万年,甚至此生都难以突破。
即便杨戬资质逆天、悟性超凡,这一步也被困了上千年。李坤自认为悟性不比杨戬强。
经过几日的长途跋涉,李坤终于抵达金山寺。
此时的金山寺,不过是一座破败不起眼的小寺院。
李坤竟在杨婵惊愕的目光中剃发出家。
“李坤!你……究竟为何要出家!”
看着已然出家的顶着大光头的李坤,杨婵道心几近崩溃,胸膛剧烈起伏,手指颤抖不已。
“杨施主,老衲此举乃是红尘炼心。老衲欲将儒、释、道三种修行皆体验一番。这三十年,老衲为僧;后三十年,老衲为道;再三十年,老衲入朝为官,成为儒生。”
李坤再次胡编乱造,他出家实则是为传授唐僧武道做准备,不过是个假和尚,心中毫无佛心。
“好!你既喜欢当和尚,明日我便在金山寺建一座尼姑庵,与你一较高下!”言罢,杨婵夺门而出。
三个月后,一座尼姑庵在金山寺旁拔地而起。
这座尼姑庵颇为奇特,里面供奉的竟是女娲和三清道祖,或许该称其为“三清佛祖”更为贴切。
而庵中的主持,自然是“假尼姑”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