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诗词一万首 > 第764章 江淹《 杂三言?构象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64章 江淹《 杂三言?构象台》

杂三言?构象台

江淹

予上国不才,黜为中山长史。待罪三载,究识烟霞之状。既对道书,官又无职,笔墨之势,聊为后文。

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

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

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羣生。

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

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

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

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

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

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

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

躭禅情于云径,守息心于端砵。

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

《杂三言·构象台》赏析

《杂三言·构象台》是江淹被贬期间所作,融合个人遭际、佛道感悟与自然描绘,展现独特艺术魅力与深邃思想。

一、主题思想

1. 对佛道思想的感悟与宣扬:诗开篇阐述“道之精”与“俗为名”的关系,借佛道思想探讨名与道、圣风与教化的联系。提及佛法从西方兴起,传至远方,强调其普度众生、融洽万物的力量,表达诗人对佛道智慧的尊崇与感悟,流露出借助宗教思想寻求心灵慰藉与解脱的意图。

2. 自我处境与心境的表达:小序表明被贬经历,诗中“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体现虽身处困境,心却未封闭,仍对精神追求保持开放。于山间江畔构建居所,反映远离尘世、回归自然,在自然与宗教修行中寻找宁静与意义的心境。

3. 对宁静超脱境界的向往:描绘居所周边奇幻美妙的自然景色及寂静无人的环境,如“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结合对禅情、息心的追求,展现对宁静、超脱尘世境界的向往,渴望在精神层面摆脱世俗烦恼,实现心灵的安宁与升华。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对佛道思想的阐述,到自身处境描述,再到对周边环境与内心追求的刻画,层层递进。先探讨抽象思想,再引入个人经历,最后具体描绘环境与心境,逻辑连贯,使读者逐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2. 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运用丰富色彩与形象词汇,“金灯兮江篱”“云八重兮七色”等描绘出绚烂画面;“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对仗工整,增强诗歌形式美与节奏感,营造出富有诗意与美感的氛围。

3.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自然景色描写融入情感与精神追求,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寂静的山林、绚丽的云霞不仅是美景呈现,更烘托出诗人超脱的心境,构建出深远空灵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追求的精神世界。

解析

序:予上国不才,黜为中山长史,待罪三载,究识烟霞之状。既对道书,官又无职,笔墨之势,聊为后文。

- 解析:这是文章的小序部分,作者江淹自述身份与经历。“上国不才”是自谦之语,表明自己在朝廷中才能不足。“黜为中山长史”说明被贬职至中山担任长史。“待罪三载”体现其任职期间心怀谨慎,“究识烟霞之状”则道出在这三年间,他对山水景色有了深入了解。“既对道书,官又无职”,写其在任职时,官职清闲,得以研读道书。最后“笔墨之势,聊为后文”,表明他凭借笔墨,以眼前景、心中情为依托,写下这篇《构象台》。此序为全文奠定了背景与基调,展示出作者因贬谪而生的特殊心境及创作缘由。

1. 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

- 解析:此句开篇点明主旨,探讨“道”的本质。“上妙”强调“道”的至高无上与精妙深邃,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诗人认为“道之精”在世俗之中,往往通过各种“名”来体现。这里的“名”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名称、概念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定义,它们是“道”在世俗层面的具体呈现,但并非“道”本身,反映出诗人对道的深刻理解以及道与世俗之间关系的思考。

2. 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

- 解析:进一步阐述“名”的作用,若这些世俗之名能够被尊崇、遵循,那么圣人的风范就能得以树立。圣人的风范一旦确立,基于此的教化便应运而生。这里的“圣风”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兹教”则指的是基于圣人风范而形成的教育和引导人们的理念与方式。此句强调了道德典范和教育传承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通过遵循正确的理念和规范来引导社会风气的思想。

3.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

- 解析:从思想层面过渡到具体的宗教行为。“写经记”指抄写佛教经典,记录下其中蕴含的教义和智慧;“记图刹”即记载寺庙佛塔等佛教建筑,这些都是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方式。“画影象兮在丹青”则是用绘画的方式,以丹青颜料描绘出佛像等形象。通过抄写经文、记录寺庙与绘制佛像,将佛教文化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保存和传播,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4. 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 解析:讲述佛教的起源与传播。“净法”指纯净的佛法,点明佛法起源于遥远的西方(西海)。“梵音”代表佛教诵经之声,它随着佛法的传播,一路流淌,直至遥远的北方(索溟,当作“玄冥”)。此句形象地描绘出佛法跨越地域界限,广泛传播的情景,强调了佛法影响力的广泛和深远。

5.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羣生

- 解析:此句进一步强调佛法的宏大力量。“网紫宙”形象地比喻佛法如一张大网,笼罩着整个宇宙(紫宙),使世间万物(万品)都能融洽共处。“冠璇寓”表示佛法在整个天下(璇寓)居于首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能够救济天下苍生(济羣生)。这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普度众生、和谐万物能力的高度赞美和认同。

6. 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

- 解析:诗人笔锋一转,叙述自身境遇。“汩阻”表明自己遭遇困境,仕途不顺,被贬谪到南方(南国)。虽然身体已来到此地,足迹已踏上这片土地(迹已徂),但内心并未因此封闭、消沉(心未扃),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对未来的精神追求并未放弃。

7.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

- 解析:描绘诗人在贬谪之地的生活场景。在山峰(山岫)之上,诗人建起一座孤台;在江边的平地(江汀),搭建了半间房屋。“孤台”与“半室”,一方面体现出生活环境的简朴,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在孤独中坚守自我,在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寄托的心境。这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为下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悟的描写做铺垫。

8. 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

- 解析:继续描写居所的建造细节。在山涧的建筑上,层层堆叠着青杉;在林间房屋的窗户边,堆积着红石。“累”和“积”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用心构建居所的过程。青杉与红石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美感,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质朴而又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材料的喜爱以及与自然相融的生活态度。

9. 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

- 解析:以夸张且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绘周边自然景观。天空中的云层,重重叠叠,呈现出七种绚烂的色彩;山峦在不同角度的光影下,产生十种影子,呈现出九种形态。此句通过对云与山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奇幻与美妙,变幻无穷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10. 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

- 解析:描绘居所周边的植物景观。“金灯”(山慈姑)和“江篱”(香草名)两种植物,环绕着轩廊,围绕着水池。金灯与江篱皆为富有诗意的植物,它们的环绕不仅增添了环境的清幽与雅致,更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展现出居所周边生机盎然又充满诗意的景象。

11.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

- 解析:“豫章”树在这里被赋予相思的情感内涵。诗人看到豫章树顶着雪、抱着霜,不畏严寒,坚韧生长。豫章树的这种形象,既是对自然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可能是诗人以树自比,借豫章树在冰雪中坚守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坚守内心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

- 解析:诗人栽种的不同树木,共同茁壮成长,呈现出一片繁茂的景象;汇聚在一起的各种杂草,却能散发统一的香气。此句通过描绘植物生长的和谐景象,传达出一种万物和谐共生、相互包容的思想,即使是不同种类的植物,也能在同一环境中共同展现美好,体现出诗人对和谐、包容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13. 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

- 解析:描绘居所周边的微观景象。苔藓在石门周围生长蔓延,莲花在池边的横梁处舒展绽放。苔藓的环绕给石门增添了古朴、清幽之感,莲花的盛开则为池梁绣上了美丽的图案。这两个场景细腻地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感,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14. 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

- 解析:此句描绘出所处环境的寂静。“伊”为发语词,在这片天地间,日月无声地运行,周围寂静无声,既没有人声的喧闹,也没有马迹的纷扰。这种极度的寂静,不仅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清幽,更反映出诗人远离尘世喧嚣,享受宁静独处的心境,为下文表达对禅修生活的追求做铺垫。

15. 躭禅情于云径,守息心于端砵

- 解析:诗人表明自己在云雾缭绕的山径中,沉浸于禅修之情,专注于对佛法的领悟;手持钵盂,坚守着息心(佛教中勤修善法、息灭恶行之意)的修行理念。“躭”体现出诗人对禅修的痴迷与投入,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通过禅修来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虔诚和对精神升华的追求。

16. 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

- 解析:“鹫山”即灵鹫山,是释迦牟尼说法之地,象征着佛教的圣地和精神源泉。诗人表示要永远在灵鹫山结下佛缘,即便为此长久地憔悴,也毫不吝惜。此句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推向高潮,表达出诗人愿意为了追求佛法真谛,实现精神上的解脱,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坚定决心。

句译

序:予上国不才,黜为中山长史,待罪三载,究识烟霞之状。既对道书,官又无职,笔墨之势,聊为后文。

- 翻译:我在京城本是无才之人,被贬为中山长史,在任三年,详尽了解了山川景色。既然每日面对道家书籍,又没有具体官职事务,便借着笔墨的情致,姑且写下后面这些文字。

1. 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最为精妙的啊,是道的精髓,道的精髓在世俗中体现为各种名称。

2. 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这些名称若能被尊崇,圣人的风范便可树立,圣人风范树立后,教化便由此产生。

3.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抄写佛经并记录下寺庙佛塔,用丹青颜料描绘出佛像。

4. 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清净的佛法兴起于西方,梵音流淌一直传到极远的北方。

5.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羣生:佛法笼罩宇宙使万物融洽,在天下居于首位以救济众生。

6. 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我沦落啊到了南方,足迹已经远去但心没有封闭。

7.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在山峰上建起孤独的高台,在江边平地上搭建半间房屋。

8. 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在山涧的建筑上堆叠青杉,在林间的窗户边堆积红石。

9. 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云层有八重啊呈现出七种颜色,山峦有十种影子啊呈现出九种形状。

10. 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金灯草与江篱草,环绕着轩廊啊环绕着水池。

11.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令人相思的啊是豫章树,它顶着雪啊抱着霜。

12. 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栽种不同的树木啊共同茂盛生长,汇聚各种杂草啊散发一种香气。

13. 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苔藓生长啊环绕着石门,莲花舒展啊点缀着池边的横梁。

14. 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那日月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和马的踪迹。

15. 躭禅情于云径,守息心于端砵:在云雾缭绕的山径中沉溺于禅情,在端着的钵盂中坚守息心。

16. 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永远在鹫山结下佛缘,长久地憔悴啊也不吝惜。

全译

- 小序:我本是朝廷中无才之人,被贬为中山长史,待罪任职三年,深入了解了烟霞的情状,面对道书(有所感悟),凭借笔墨的情势,姑且写下这篇后文。

- 正文

- 曰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啊,最为精妙的是道的精髓,道的精髓在世俗中体现为各种名称。

- 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这些名称若能被尊崇,那么圣人的风范就能树立,圣人风范树立后,教化便由此产生。

-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抄写佛经并记录下佛塔寺庙,用丹青颜料来描绘佛像。

- 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清净的佛法兴起于西方,梵音流淌传播一直到极远的北方。

-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羣生:佛法笼罩宇宙使万物融洽,在天下居于首位以救济众生。

- 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我遭遇困境啊来到南方,足迹已经远去但我的心没有关闭(没有被封闭、没有灰心之意)。

-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在山峰上建起孤独的高台,在江边的平地上搭建半间房屋。

- 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在山涧的建筑上堆叠青杉,在林间的窗户边堆积红石。

- 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云层有八重啊呈现出七种颜色,山峦的影子有十种啊却呈现出九种形态。

- 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金灯草和江篱草,环绕着轩廊啊环绕着水池。

-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令人相思的啊是豫章树,它顶着雪啊抱着霜。

- 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栽种不同的树木啊它们共同茂盛生长,汇聚各种杂草啊散发一种香气。

- 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苔藓生长啊环绕着石门,莲花舒展啊点缀着池边的横梁。

- 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那日月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和马的踪迹。

- 躭禅情于云径,守息心于端砵:在云雾缭绕的山径中沉溺于禅情,在端着的钵盂中坚守息心(让内心平静、止息杂念)。

- 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永远在鹫山结下佛缘佛意,长久地憔悴啊也毫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