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林阳自传琴弦上的年轮番外篇 > 第217章 静海小年定佳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2月底的大港老味馆门口,寒风裹着残雪粒子打在人脸上,却没吹散满场的热乎气。刚散了席,长辈们都站在台阶上寒暄,林阳正帮晓雯拢紧羽绒服的帽子,就见晓雯的爸爸——也就是他未来的岳父,往林阳爸爸和大伯儿身边凑了凑,手里还攥着个刚揣热乎的烟盒,脸上带着实在的笑。

“准亲家们,我跟你们说个事儿,”晓雯爸爸的声音带着点静海口音,温吞却清晰,“按咱之前的意思,今天林家办了‘头回会’,接下来该我们家回请,算是‘二中全会’。可我琢磨着,你们看啊——林阳家在大港,大伯儿、三伯儿这些亲戚又在津南,我们家在静海村里,这来回跑一趟得小半天,路远不说,还折腾人。我们要是真把所有亲戚都请过去,村里条件有限,怕照顾不周,不是不欢迎,是实在不忍心让大伙儿遭罪。”

他说着,又转头看了眼晓雯老伯儿,两人眼神一对,老伯儿便笑着点头,接过话茬:“我也是这个意思。咱这‘二中全会’,核心就是敲定俩孩子的婚礼日子,也没别的繁琐事。不如这样,下次就林阳他们一家三口,再劳烦林家派个代表——比如大伯儿或者三伯儿,人少了清净,也方便咱在村里好好唠唠,我们做东,保证让大伙儿吃好喝好,还不用折腾。”

林阳大伯儿一听,立马伸手握住晓雯老伯儿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厚棉袄传过去,满是认可:“老伯儿,还得是你考虑得周到!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本来我还琢磨着,要是让津南的亲戚都往静海跑,年纪大的经不起折腾,年轻的也得耽误工作。你这么安排,既省了事儿,又不耽误正事儿,太好了!”

林阳爸爸也赶紧凑过来,握着晓雯爸爸的手,语气里满是爽快:“亲家,没说的!就按你们说的办!咱两家办事都图个实在,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人少了反而能好好商量孩子们的事,这样最好不过了。”

晓雯站在旁边,听着长辈们你一言我一语,心里踏实得很——她知道爸爸和老伯儿是怕林家亲戚跑远路受累,也知道林家长辈通情达理,肯定不会介意,现在看两家人这么合拍,忍不住偷偷跟林阳对视一眼,眼里都藏着笑。

“那咱就说定了!”晓雯老伯儿拍了拍林阳大伯儿的胳膊,“等过了元旦,我跟孩子爸商量下日子,再通知你们,争取早点把这事儿落定。”

“哎!好!”林阳爸爸赶紧应下,又跟晓雯爸爸唠了几句家常,比如天冷了注意保暖,村里的炉子要多通通风,才依依不舍地跟晓雯家人道别。

林阳开车送爸妈回家的路上,妈妈还在念叨:“晓雯家这长辈真是实在人,处处替咱们着想,以后两家肯定能处得好。”爸爸也点头:“是啊,这样的亲家,咱们放心把晓雯娶进门。”林阳坐在驾驶座上,听着爸妈的话,心里也暖暖的——他知道,两家人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元旦很快就到了。1月1号这天,大港的街上挂起了红灯笼,超市里挤满了买年货的人,到处都是喜庆的味道。林阳和晓雯约好去逛年货市场,晓雯穿着林阳给她买的新羽绒服,米白色的,衬得她皮肤更白了,手里拎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刚买的糖瓜和灶王爷画像——再过没多久就是小年,得提前准备着。

“我爸和老伯儿昨天跟我打电话了,”晓雯咬着刚买的糖炒栗子,含糊不清地说,“他们商量好了,让你们今年去静海村里过小年,正好把‘二中全会’的事儿办了,顺便把咱们的婚礼日子定下来。”

林阳一听,眼睛都亮了:“真的?那太好了!我爸妈肯定高兴——他们前几天还跟我说,想找机会去村里看看呢。”

“可不是嘛,”晓雯笑着说,“我妈还说,要提前腌腊肉、炸丸子,给你们做咱静海的农家菜呢。”

林阳赶紧给爸妈打了电话,妈妈一听要去静海过小年,激动得在电话里直拍手:“太好了!我早就想去村里看看了,还能跟你亲家母学学做农家菜,正好!我这就去准备礼物,给你亲家带点咱大港的虾酱和海米,都是新鲜的。”

爸爸则在旁边跟林阳说:“你跟你大伯儿说一声,让他跟咱们一起去——之前说好了派个代表,你大伯儿稳重,跟晓雯家的长辈也聊得来,最合适不过了。”

林阳给大伯儿打了电话,大伯儿一口就答应了:“行啊!正好我也想跟晓雯老伯儿再唠唠,顺便看看村里的年味,咱就这么定了。”

小年这天,天还没亮,林阳就起来了。妈妈已经把行李收拾好了,两个大袋子里装着给晓雯家人的礼物:大港的虾酱、海米、干贝,还有给晓雯买的围巾和手套,给小雅带的零食——妈妈特意问了晓雯,知道小雅喜欢吃巧克力,特意买了一大盒。

爸爸坐在客厅里擦车钥匙,嘴里哼着小曲,心情格外好。大伯儿也早早地来了,穿着件黑色的棉袄,手里拎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给晓雯长辈的酒:“这是我托朋友买的好酒,咱跟亲家们喝点,热闹热闹。”

林阳开车,爸爸坐在副驾驶,妈妈和大伯儿坐在后排,车子往静海方向开。路上的雪还没化,路边的杨树上挂着白霜,像开了满树的银花。快到村里的时候,就能看到路边的电线杆上挂着红灯笼,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了春联,有的人家还在院子里晒着腊肉和咸鱼,年味十足。

晓雯早就跟爸爸在村口等着了。看到林阳的车,晓雯赶紧挥手,脸上笑开了花。晓雯爸爸也笑着迎上来,帮他们拎行李:“可把你们盼来了!快进屋,屋里烧了炉子,暖和得很。”

林阳他们跟着晓雯爸爸往村里走,晓雯家的院子很大,门口挂着两串红灯笼,门框上贴了“福”字,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着刚洗的床单,飘着淡淡的洗衣粉香味。晓雯妈妈从屋里迎出来,穿着件花棉袄,手里还擦着手:“快进来!快进来!炉子刚添了煤,屋里热乎。”

屋里果然暖和,地上放着个铁炉子,炉子里的煤烧得通红,冒着热气。桌子上摆着瓜子、花生、糖块,还有刚沏好的茶水,杯子是印着碎花的搪瓷杯,看着就亲切。晓雯的老伯儿也来了,正坐在炉子边烤火,见他们进来,赶紧站起来:“来啦!快坐,烤烤火,暖和暖和。”

林阳妈妈把带来的礼物递过去:“亲家母,这是咱大港的一点特产,你尝尝,都是新鲜的。”晓雯妈妈赶紧接过来:“哎呀,你太客气了!还带这么多东西,快坐下歇着。”

晓雯拉着林阳的手,把他往里屋带:“你看,这是我小时候住的房间,我妈特意收拾了,还贴了窗花呢。”里屋的窗户上贴着红色的窗花,有鱼、有牡丹,还有“喜”字,床上铺着新的花床单,看着特别温馨。

“喜欢吗?”晓雯看着林阳,眼里满是期待。

“喜欢,”林阳笑着捏了捏她的脸,“比我家还温馨。”

晓雯被他捏得脸红了,赶紧拉着他出去——妈妈已经在厨房忙活开了,要准备午饭了。

午饭很丰盛,都是静海的农家菜。晓雯妈妈炖了排骨,用的是自家养的土猪,肉香十足;炸了丸子,有猪肉的、萝卜的,外酥里嫩;熬了鱼,是村里河里捞的新鲜鲫鱼,鲜得很;还有清炒白菜、凉拌萝卜丝,都是自家种的蔬菜,清爽可口。晓雯老伯儿还拿出了自家酿的米酒,酒精度不高,带着甜味,特别适合长辈喝。

大家围坐在桌子旁,炉子就在旁边,暖乎乎的。林阳给晓雯老伯儿、爸爸、大伯儿倒酒,晓雯则给妈妈和晓雯妈妈夹菜,气氛格外热闹。

“咱今天主要是把俩孩子的婚礼日子定下来,”晓雯老伯儿端起酒杯,跟林阳大伯儿、爸爸碰了一下,“我跟孩子爸、孩子妈商量了,之前说5月或6月,现在看6月更好——5月虽然天气好,但村里的麦子还没割,怕到时候忙不过来;6月麦子割完了,大家都有空,而且6月的天气不冷不热,办婚礼正好。”

林阳爸爸赶紧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6月好,不冷不热,亲戚朋友们也都有空。我查了黄历,6月18号是个好日子,宜嫁娶,咱看行不行?”

晓雯爸爸和妈妈对视一眼,都笑着点头:“6月18号好!听着就吉利,‘要发’,咱就定这天!”

林阳大伯儿也笑着说:“6月18号确实好!我之前也问过先生,说这天是个好日子,适合办婚礼。那咱就把日子定在6月18号,接下来就能慢慢准备了。”

日子定下来了,大家都松了口气,气氛更热闹了。晓雯妈妈给林阳妈妈夹了块排骨:“亲家母,你尝尝这个,咱自家养的猪,肉香,跟城里买的不一样。”林阳妈妈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好吃!比城里的肉香多了,你这手艺真好。”

“那以后有机会,我教你做,”晓雯妈妈笑着说,“等俩孩子结婚了,你也能给他们做。”

“哎!好!”林阳妈妈高兴地答应了。

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彩礼的事。晓雯爸爸放下筷子,看着林阳爸爸,语气实在:“亲家,彩礼这事儿,咱也别绕弯子。咱都是普通人家,不图多,就图个吉利。我跟孩子妈商量了,彩礼就按咱静海的规矩,6万6,取个‘六六大顺’的意思,你们看行不行?”

林阳爸爸一听,赶紧说:“行!太行了!6万6吉利,而且你们考虑得这么周到,一点都不多。我跟孩子妈本来还想着,按大港的规矩,得给8万8,既然你们这么实在,那咱就按6万6来,回头我让阳阳把钱准备好,早点给你们送过来。”

晓雯老伯儿笑着说:“亲家,你太客气了!咱两家办事都图个实在,彩礼就是个心意,多少都行,只要俩孩子过得好就行。我跟孩子爸也说了,这彩礼到时候还是给晓雯,让她自己存着,以后跟阳阳过日子用。”

林阳妈妈赶紧说:“哎呀,亲家,你们真是太实在了!这么为孩子们着想,我们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以后晓雯嫁过来,我们肯定把她当亲闺女一样疼,不会让她受委屈的。”

“我们信得过你们,”晓雯妈妈笑着说,“从第一次见你们,就知道你们是实在人,阳阳这孩子也懂事,晓雯跟他在一起,我们放心。”

林阳和晓雯坐在旁边,听着长辈们的话,心里满是幸福。林阳悄悄握了握晓雯的手,晓雯也回握了他,两人眼里都闪着光——他们的婚礼日子定了,彩礼也敲定了,接下来,就等着6月18号那天,成为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午饭过后,晓雯带着林阳去村里转了转。村里的小路铺着水泥,两边的房子都是红砖墙,有的人家门口还堆着玉米棒子,晒着干辣椒,满是生活的气息。村里的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追着跑着,笑声传得很远。

“你看,那是我们村的小学,”晓雯指着不远处的一栋红色楼房,“我小时候就在那儿上学,每天跟小伙伴一起走路上学,可开心了。”

林阳看着那栋小学,想象着晓雯小时候的样子,忍不住笑了:“那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像现在这么可爱?”

晓雯瞪了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我小时候可调皮了,还爬过树呢,把我妈吓得不轻。”

两人沿着小路慢慢走,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聊着未来的婚礼,聊着以后的日子,阳光透过树枝洒下来,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

傍晚的时候,林阳他们要回去了。晓雯妈妈给他们装了满满一大袋子东西:自家腌的腊肉、炸的丸子、蒸的馒头,还有晓雯爸爸钓的鱼,都是新鲜的。“这些都是自家做的,你们带回去尝尝,”晓雯妈妈拉着林阳妈妈的手,舍不得松开,“等过段时间,我再去大港看你们,跟你学学做海菜包子。”

“哎!好!我等着你来!”林阳妈妈也舍不得,“到时候咱一起逛超市,一起做饭,好好唠唠。”

晓雯爸爸和老伯儿送他们到村口,晓雯老伯儿握着林阳大伯儿的手:“下次有时间,你们再来村里玩,咱再好好喝点。”

“一定!一定!”林阳大伯儿赶紧答应。

林阳开车往回走,妈妈坐在后排,看着窗外的风景,嘴里还在念叨:“晓雯家的人真是太好了,村里的年味也足,下次咱们还来。”爸爸也点头:“是啊,这小年过得太有意义了,俩孩子的事也定下来了,以后就能安心准备婚礼了。”

林阳从后视镜里看了看爸妈,又看了看坐在副驾驶上的晓雯,晓雯正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红灯笼,嘴角带着笑。他心里暖暖的,握着方向盘的手也更稳了——他知道,属于他们的幸福,已经越来越近了。

车子驶过大港的街道,路边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映得整个街道都红彤彤的。小年的夜晚,虽然寒冷,却满是温暖和希望。林阳和晓雯的婚礼日子定在了6月18号,那一天,一定会像今天一样,充满阳光和祝福,成为他们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