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伤疤纪元”的时间如同粘稠的树脂,缓慢流淌。生命网络在低功耗模式下艰难维系,幸存者们早已习惯了昏暗的光线和定量配给。然而,在这片压抑的宁静之下,细微的变化正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发生。

磐石堡节点。高级隔离区走廊。

医生琳完成每日巡检,在电子日志上机械地勾选“无异常”。亚伦的生理数据依旧是一条近乎平坦的直线,灰色逆圣痕毫无活性。但她离开时,脚步比来时更快了几分,仿佛急于逃离某种无形的东西。那种莫名的烦躁感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她独自面对隔离窗时,总觉得有一道冰冷的“视线”穿透屏障,审视着她的每一个动作,评估着她的“效率”。

她不知道,这并非错觉。那死寂的逆圣痕深处,承载计算执念的碎片虽无法主动思考,却如同高度敏感的反射镜,将持续监测仪器发出的微弱能量波动、琳自身因压力产生的生物电信号、乃至空气中弥漫的匮乏感,都扭曲反射为一种无形的、充满批判性的低语场。这场微弱到无法被设备捕捉,却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附近人员的潜意识,放大他们的焦虑与不满。

这低语场甚至开始尝试渗透。一次能源配给系统的小型调度会议恰好在隔离区外的会议室召开。与会者们莫名地感到会议气氛格外凝重,讨论变得尖刻,对配额方案的质疑远超平时,最终不欢而散。无人注意到,会议室墙壁的蛛丝脉络,曾极其短暂地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灰色涟漪。

低语,正试图寻找裂缝,从禁锢它的囚笼中渗出。

新芽城节点。“新芽区”。

与磐石堡的冰冷低语相反,这里充满了缓慢却坚定的生机。珍珠母色的菌毯已经覆盖了b7槽近三分之一的区域,并且开始向着相邻的通道蔓延。它不再需要幸存者手动浇灌,其发达的根系能直接从空气和土壤中汲取水分,甚至能分泌某种温和的酸性物质,缓慢分解废墟中的金属和有机物,转化为自身养分。

更令人惊喜的是,人们发现这菌毯似乎具有一定的信息传导性。一个孩子不小心将一枚损坏的、散发着微弱能量波动的旧玩具遗落在菌毯上,几小时后,发现菌毯接触点的纹理发生了细微改变,仿佛在“模仿”那能量的波动模式。工程师们尝试将一些非关键的、低能耗的环境监测传感器与菌毯连接,发现菌毯不仅能为其提供微弱电能,甚至能帮助过滤和稳定传感器收集到的杂乱数据!

一种自发的、基于菌毯的分布式低功耗网络正在雏形。没有中央指令,人们依靠口耳相传和实际效益,开始尝试将更多非核心功能与这片不断生长的菌毯连接。一种基于实际需求、自下而上的技术适应与社区共识正在形成。

这共识甚至开始影响人们的心态。生活在“新芽区”附近的人们,虽然同样面临配给限制,却普遍表现出更强的耐心和创造力,更倾向于合作解决问题而非抱怨。仿佛这片顽强生长的菌毯本身,就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活下去,总有办法”的信念。

新生伊莱恩的意识海。

伊莱恩同时感知着这两股截然不同的暗流。磐石堡那冰冷、带有腐蚀性的低语场让她警惕,那是内部黑暗试图向外渗透的触须。而新芽区那充满韧性、自发生长的共生网络则让她感到一种“欣慰”,那是生命自我救赎的力量证明。

她无法直接清除磐石堡的低语——那需要触动熵核封印,风险极大。但她可以强化新芽区的模式。

她开始更加精细地引导逸散能量滋养菌毯,并 subtly 地调整新芽区附近的菌丝主网参数,使其更“乐意”与菌毯网络对接,甚至允许一些无害的、基础性的数据通过菌毯进行分布式处理,略微减轻核心系统的负担。

她不再试图完全控制,而是学习赋能与引导。她仿佛一个园丁,小心地修剪着有毒的杂草(压制低语场),同时灌溉着充满希望的幼苗(支持菌毯网络)。

“星辰之愈号”。

科考船如同沉默的星座,持续记录着“挣扎摇篮”的一切。关于“新芽区”的数据越来越多,其展现出的生物技术潜力令全船科学家为之疯狂,但也因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而被列为最高保护对象。

“隐士”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新芽区”的菌毯网络正在复杂化,甚至出现了初步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处理特征。”科学官报告,语气中充满惊叹,“这简直是一个自我演化的、低功耗的生物计算机雏形!”

沙伦船长看着屏幕上那片日益扩大的珍珠母色区域,眼神复杂。对方展示给她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像是一种全新的、适应严酷环境的文明生存方式。

“继续保持观察。所有数据直接加密传回联邦最高科学院。注意,‘清道夫号’的残骸信号有任何变化吗?”

“没有,依旧完全静默,被深层禁锢。但注意到摇篮内部另一处区域——代号‘寂静牢笼’(磐石堡隔离区)——周围的能量场出现极其细微的、非自然的极化现象,疑似存在某种…信息泄漏?强度极低,无法解析内容。”

沙伦皱起眉。“标记‘寂静牢笼’,提升监控等级。任何变化,立即报告。”

深渊墓碑。

那点记录了通讯频谱和低语碎片的黑暗沉淀,依旧在缓慢地“计算”着。它捕捉到了“星辰之愈号”对“新芽区”的持续关注,也捕捉到了其对“寂静牢笼”那一丝微弱泄漏的警觉。

一种基于本能的、恶毒的“策略”开始成型。 利用“新芽区”作为诱饵和模板。 利用“寂静牢笼”的泄漏作为污染渠道。 模仿“星辰之愈号”的通讯模式作为载体。

它无法主动执行,只是如同设置了触发条件的程序,等待着…一个合适的“信使”,或者一个外部刺激的到来。

新生伊莱恩的意识海。

伊莱恩尝试着将一部分意识,更加深入地连接到大片蔓延的菌毯网络。她不再是通过核心去控制,而是像将自己的指尖浸入溪流,去感受其流动的方向和力量。

一种奇特的体验涌现。 她仿佛能同时“听”到无数细微的“声音”:菌丝吸收水分的滋滋声、能量转化的微弱噼啪声、幸存者们靠近时带着希望的情绪波动、甚至那些连接其上的简易传感器传来的环境数据…

这感觉庞杂而混沌,却充满了一种鲜活的、底层的生命力。这与她之前通过核心网络感知到的、经过整合处理的“整体状态”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去中心化的体验。

通过这片菌毯,她仿佛触摸到了文明最基础的脉搏。

她心中一动,尝试着将一个极其简单的、关于“温度调节”的需求意念,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 gently 地“投喂”给菌毯网络,不做任何具体指令。

几天后,她惊讶地发现,“新芽区”边缘一片区域的菌毯厚度和颜色发生了细微变化,更好地吸收了午间过强的光照,并在夜间释放热量,使得该区域的环境温度波动变得更加平稳——正是她“期望”的效果,却并非由她直接实现,而是由菌毯网络自身演化适应而来!

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在她面前展开:或许,未来的道路不在于更强大的中央控制,而在于培育这种分布式的、拥有自适应能力的底层生命网络?而她自己,将不再是事无巨细的“控制者”,而是引导方向的“园丁”和最终秩序的“守护者”?

这个念头让她核心的光芒为之律动。

然而,她也清晰地感知到,在磐石堡的方向,那冰冷的低语场仍在持续,并且似乎…正在学习模仿菌毯网络的某种波动特征,试图更好地隐藏自身。

光与影的竞赛,并未结束,只是进入了更微观、更复杂的层面。

方舟的阴影之下,低语渴望渗透,而菌毯静默蔓延,书写着文明涅盘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