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傻柱生日以后,雨水小小年纪,就已经可以通过翻译赚钱的消息,在这个四合院,甚至整个街道乃至轧钢厂里不胫而走。

这还得说何雨柱身上那件毛衣,本来也就是他们食堂的同事,看见他穿了件新毛衣,开玩笑似的问了一句,“哎呦,何师傅,今儿这件毛衣挺好看的,是不是相亲成功,对象给买的?”

然后何雨柱就开始显摆起来,“什么对象?这可是我妹子亲手给我织的毛衣,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

然后他那张大嘴巴一宣传,所有人都知道何雨水为了给哥哥送生日礼物,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翻译稿子赚钱,买了保险特意跟人学织毛衣的事迹。

倒是给雨水在这附近刷了一波名声。

正常人看见她,通常都会夸两句,“雨水出息了,长大了也知道心疼你哥了。”类似这种的话。

可是有的人,却会说一些‘别忘了你哥养活你长大,不能当白眼狼这种话。’

这种话虽然听着叫人觉得很别扭,可到底也算那种平白多出来的‘长辈的教导’。

最叫雨水烦心的,还要数三大爷。

这位三大爷不但追着雨水,刨根问底的想弄清楚她学了什么外语,去哪儿找的翻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翻译一份稿件到底能挣多少钱?还有他们家的孩子能不能也去翻译?

被问的烦不胜烦的雨水,不知道第多少次跟这位三大爷解释。

“哎呦,我的三大爷。我这外语当然是跟学校老师学的,为了学好,我还特意买了一本词典。

把那一整本词典背下来,遇问题多跟学校老师请教,再听听广播里教外语的节目。

只要好好的学,就能学会。

等把外语学好了,也可以去找学校老师帮忙介绍类似的活儿。

而且我之前那俩活儿也是为了给我哥织件毛衣,想买毛线却没钱,才求了老师帮忙介绍的。

如今老师可再也没有给我介绍翻译的活儿了。我也不知道哪儿有门路去找。

要不您叫解成哥和解放哥先把外语学好了,比如把词典背下来,等他们水平上来了我们在一块儿去打听哪儿有翻译的活儿。”

三大爷家里负担重,他一个小学老师的工资,当然没有一大爷和二大爷,一个8级工,一个6级工的工资高。

再加上他家两口子外加三个孩子,要是不算计着过日子,这一家人还真得饿肚子。

这会儿忽然听说,何雨水这么一个小丫头片子,一个星期就能挣100多,这个消息怎么能不叫他眼红?

可惜听了何雨水的话,再想想家里那两个没考上高中的儿子,心里也知道,他们家孩子大概没长这根筋。

不过这位三大爷还是厚着脸皮问,“那你看他们不行,那我行不行啊?”

听见这话,雨水本能的后退了一步,“您不是数学老师吗?还要学外语啊?”

三大爷摆摆手,“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哪里还学的明白外语?我是说你看你翻译的时候,我能不能帮你整理整理资料,或者做一些后勤工作。至于酬劳,也不用给太多……”

明白了,这位真的是想钱想疯了。

雨水赶紧打断他这不靠谱的话,“三大爷,我这翻译的工作也不是天天都有。而且就那么薄薄几张纸,用不着别人给我帮忙。

要我说呀,还不如您正经他掏点儿钱,给解成哥和解放哥买个工作。

你也不用心疼掏出这点儿钱,大不了叫他们每人每月10块20块的还。

等还完了买工作的钱,您还可以给他们分家,再管他们要每月的孝敬和养老钱。

那样才划算呢!

那什么,我这作业还没写完呢,就先不跟您说了,我回家写作业去了。”

说完也不等三大爷回话,雨水就一溜烟儿的跑了。

三大爷这会儿也顾不上雨水跑不跑了,满脑子都是借钱给儿子买工作,再让他们还钱。还完了钱,还可以要孝敬养老钱。

至于分家不分家的。

如果儿子不在家里吃,还每月往家里交钱,那样的话把儿子分出去也不是不行。

越想越是这么回事儿的三大爷,回了家就开始召开家庭会议。

“今天咱们家要商量一件大事儿啊。”

看见家人都凑过来了,三大爷也是直奔主题。

“我就想问问解成和解放,如果我借钱给你们买工作,让你们加倍还钱,还完之后每月还得往家里交我和你妈的养老钱生活费,你们乐意不乐意?”

本来他们老严家,就算儿子没工作,也得想法子出去挣生活费呢是。如今能有个机会有份正经工作,这俩兄弟哪里能不乐意?

至于往家里交钱,还有加倍还钱的话,等有了工作以后再说。

所以这会儿兄弟两个一个比一个积极,“爸,我们乐意。我们肯定加倍还钱,还完钱之后每月再给我妈和您的养老钱。”

“您要是不信我们,咱们也可以写协议。就像一大爷跟贾家似的,咱也找街道办去做见证。”

看见两个儿子都这么急迫,三大爷又在心里盘算了一番,这样到底合算不合算。

所以说一下子掏出那么一大笔钱让他心疼,可儿子真的有了工作,那以后每月都能往回拿好几十块钱,好像这笔买卖还真挺划算。

于是老阎家,成了四合院儿里第二家去街道办做见证的人家。

而且三大爷还真的凭着厚脸皮,外加这会儿还没那么实行强制性的上山下乡政策,城里的工作也不至于到抢破头的程度。

他还真的给大儿子在铁路局买了个临时工,给二儿子在轧钢厂买了个临时工。

一个岗位300,两个岗位一共花了他600块钱。真的是把这么多年,攒下的老底儿都给掏干净了。

看着两个兴高采烈去上班的儿子,三大爷还没忘了提醒,“记得每月往家里交钱啊!”

好在人家这俩儿子,还没被老爹的斤斤计较影响到佐了性情。甚至初中毕业没多长时间,竟然还能有了工作。

再加上那纸协议的影响的,真的叫这严家两兄弟每月乖乖往家里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