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提起这件事儿,就连三大爷都觉得易中海办的不地道。

他闫富贵就算再爱占人家便宜,那也是小打小闹,一棵葱,半头蒜,要么就蹭吃蹭喝的事儿。

可谁知道易中海那个看着一脸正派的老家伙,还能干出他们人家生活费的事儿。

对此三大爷也表示鄙视他,“这话也不错,你们俩也算苦尽甘来了。”

为了防止傻哥跟三大爷再起什么龃龉,雨水赶紧打断了俩人的话头,“今儿买次新车是高兴的事儿,咱就不提那扫兴的人了。那什么,三大爷,我跟我哥就回去了啊。”

“哎,你们都买新车了,要不要炒俩好菜庆祝一下?一会儿我带着酒跟你喝一杯呀!”

眼看傻柱要跟三大爷说什么,雨水赶紧拉着他往里走,更是假装没听见的样子。

“哥,今儿晚上给我做个芥末墩儿吧,然后咱俩吃麻酱面。”

一提到吃,何雨柱这个厨师马上就上了心,“那芥末墩儿是冬天吃的菜,这大夏天的,4你怎么想起吃它了?

不过谁叫你是我亲妹子呢,想吃也行,今儿就给你做一个。

咱家好像没麻将了,不过还有一点儿老黄酱,干脆咱俩吃炸酱面得了。”

“家里都没肉,炸酱面里不放肉丁儿,能好吃的了吗?”

“这你就不懂了吧?没有肉,哥给你拿虾米皮炸酱。”

“腥了吧唧的,不好吃。”

“那别人做有腥味儿,可你哥我是谁呀?咱可是轧钢厂的大厨,就算用虾米皮炸酱也不会有味儿。”

事实证明,傻柱的厨艺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他用虾米皮炸出来的酱不但不腥气,还有一点儿虾米的鲜味儿。

只是那面条儿自然不是纯富强粉的面条儿,掺了有一半儿的棒子面儿。

好在如今正值炎夏,这炸酱面里倒是不缺菜码。

黄瓜丝儿,胡萝卜丝儿,心儿里美,绿豆芽儿,五颜六色的放在碗里,简直叫人食欲大增。

这东西在这个年月已经算是好饭了,雨水也没有挑拣什么。

再说还有她喜欢的芥末墩儿,白菜弄酸甜开胃,再加上一层芥末酱的灵魂冲击,呵!一口下去,眼泪直接下来了。

兄妹两个一顿饭吃的温馨热闹,旁边儿的贾家,饭桌上的气氛就有点儿不好了。

“这易中海也是够没用的,怎么就叫何大清回来了呢?

要不然他何大清每月寄回来的钱,都在那易老头儿手里,到了以后还不都是咱们家棒梗的。”

贾张氏一点儿也不在乎孩子在不在场,大拉拉的就说出人家的钱,将来都是棒梗的这种话。

好在秦怀茹不管心里怎么想,面儿上还是要点儿脸。

“妈,您说什么呢?那人家的钱,怎么就成了咱们家棒梗的了?”

贾张氏没在这个问题上跟儿媳妇儿白扯,倒是有些值得一满的说:“那易中海的名声,这回算是臭大街了。将来他还敢不对咱家棒梗好,小心以后棒梗不给他们养老送终。”

要是搁平常,贾张氏说这种话,秦淮茹肯定得开口阻止。可今天贾张氏说了,秦淮茹却低着头,没言语。

“想什么呢?”老太太没忍住问儿媳妇。

秦淮茹咽下嘴里的棒子面儿窝头,才小声儿说:“您也说一大爷如今名声都坏了,那咱家放个他们兄妹还用得着让一大爷帮着养吗?”

“不找易中海,你还想找谁呀?我跟你说,秦淮茹,你嫁到我们老贾家,就是我们家的人了。改嫁,找下家儿,你想都别想。

你可不能对不起我们东旭,还有家里几个孩子。

再说,咱们家跟易中海不是都签了协议吗?居委会那儿都有档案。

放心吧,将来易中海还指着咱们棒梗呢,他不敢对孩子不好。

有了他这个8级工的支持,咱家日子也过得下去。就等着我孙子他们长大成人,咱们任务也算完成了。”

说实在的,有易中海的帮忙,秦淮茹身上的担子确实没有那么重。

可她到底也是个女人,也想有个知冷知热的男人,互相有个依靠。

当然这个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有她这个婆婆在,要想再嫁人那可是难了。

这顿饭,婆媳两个吃的是心思各异。

当然气氛再差,也差不过易中海家里。

自从被何大清揭穿了,他侵吞何雨柱兄妹的生活费之后,不管是在院儿里还是在厂里,易中海觉得都快抬不起头了。

不过心里又有些怪异,那何大清到底是怎么知道雨水考上大学的?还有那个白寡妇,怎么没拦着点儿何大清,竟然叫他直接出现在四九城。

心里又是懊悔,又是暗恨。不过为了以后的日子,他还是得给之前做的事儿找个过得去的借口。

于是没过几天,这一片儿区还有轧钢厂里,就开始有传言说:易中海根本就没有贪墨何雨柱兄妹的生活费,他是把这兄妹两个拿着钱不会过日子,就想着替他们攒下来。等将来兄妹两个娶亲、嫁人,再把这笔钱拿出来还给人家。本来是好心,结果还叫人家给误会了。

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这会儿的传言倒是对易大爷没那么不友好了。

当然这些风言风语,目前雨水和他傻哥还没有听见。尤其是雨水,最近差不多天天都被向红拉出去玩儿。

“你这大学都考上了,就别天天在家里闷着了。这暑假可得跟我好好出去玩儿玩儿吧。”

玩儿就玩儿呗,不过雨水还是要问一问,“那就咱俩人去玩儿什么呀?”

“谁跟你说就咱俩了?还有好几个以前咱班同学,大家约好了一块儿去玉渊潭划船。”

“怎么约玉渊潭去了?咱们离北海近呀!”

“近也没近多少,玉渊潭那边儿大,那里滑着才过瘾呢。

行了,行了,赶紧走吧,你不是有自行车吗?咱都骑车去。”

这话说的,现在可是60年代,这会儿的人认为二环以外就都是乡下。这帮人宁愿横跨一个北京城,也要去西边儿的玉渊潭划船,也是真够有精神的。

想想也行!这会儿的人那真是体力好啊,一帮半的孩子,从后世的东二环,直接骑车骑到西三环。那一个个到了玉渊潭公园儿,也是欢蹦乱跳的,竟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