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英烈传奇 > 第318章 神凰十五年旱塬春,甘泉破土润新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8章 神凰十五年旱塬春,甘泉破土润新程

改土归流的政策在播州、川东落地生根,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然而,有一个难题,始终像块巨石压在大家心头——缺水。这两地地处西南腹地,多山地丘陵,气候干旱,加上水利设施落后,常年受缺水之苦。播州的“旱塬村”,村民们要到十里外的山涧挑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东的“石窝寨”,更是靠天吃饭,遇上旱年,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龙天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一番考量,他将这打井引水的重任,郑重地交给了罗嘉儿与阿武。

旱塬之渴:十里挑水泪沾巾

“嘉儿,阿武,这打井的事,我思来想去,非你们二人不可。” 龙天策在临时府衙内,指着舆图上标记的缺水村落,语气恳切,“嘉儿你心思细腻,懂草药,也懂些地脉水文;阿武你力大无穷,做事果敢,有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你们联手,定能为百姓打出甘甜的井水。”

罗嘉儿接过任务,眼神坚定:“殿下放心,嘉儿定不辱使命。只是打井不易,还需阿武多帮忙。”

阿武早已摩拳擦掌,拍着胸脯道:“师娘放心,力气活交给我!保证把井打得又深又好!”

两人带着一支由工匠、士兵组成的打井队,先来到了播州的旱塬村。一进村子,眼前的景象就让人心头发沉:土地干裂,庄稼枯黄,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村民正围着一口快干涸的土井,用瓢一点点舀着浑浊的泥水,脸上满是愁苦。

“老乡,这水……能喝吗?” 阿武看着那黄泥水,忍不住问道。

一位老汉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无奈:“能咋办?十里外的山涧,来回要走两个时辰,年轻人都去挑了,我们这些老骨头,只能喝这泥水活命。”

罗嘉儿蹲下身,用手指沾了点泥水,放在鼻尖闻了闻,又尝了尝,眉头紧锁:“这水里杂质太多,还有股土腥味,长期喝,会生病的。”

她站起身,环顾四周,观察着地形:“旱塬村地势东高西低,东边的山脚下有片芦苇丛,芦苇喜水,说明地下水位离地表不远。我们去那边看看。”

阿武跟着罗嘉儿来到东边山脚下,果然看到一片稀疏的芦苇。“师娘,你真厉害!这都能看出来!”

罗嘉儿笑了笑:“我苗寨也常缺水,老一辈传下来的法子,看草木长势,就能大概判断地下有没有水。”

石窝之困:顽石挡路水难寻

在旱塬村勘察完毕,制定了打井方案后,罗嘉儿与阿武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川东的石窝寨。与旱塬村的“土”不同,石窝寨的问题在于“石”——整个村寨坐落在一片石灰岩地区,石头坚硬,土层稀薄,打井极难。

“我们祖祖辈辈都想打井,可这石头比铁还硬,凿半天也凿不出个坑。” 石窝寨的寨主,一个黝黑的汉子,指着村口几块被凿得坑坑洼洼的巨石,无奈地说,“前几年请过石匠,凿了十几天,只凿出个丈深的石坑,连水的影子都没见着,最后只能放弃。”

阿武不信邪,走到巨石前,挥起开山斧,狠狠劈了下去。“当”的一声脆响,火星四溅,巨石上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白痕,斧头却震得他虎口发麻。

“这石头,确实硬。” 阿武揉了揉虎口,眉头紧锁。

罗嘉儿则围着村寨转了一圈,又向老人们询问了历年的降水情况、山洪走向,最后指着村寨中央一块相对低洼的空地说:“这里地势最低,雨水容易汇集,地下可能有暗河。虽然石头硬,但只要找准位置,总能打出水来。”

“可这石头……” 寨主还是没信心。

“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 罗嘉儿语气坚定,“我们有火药,可以炸开石头;有凿子,可以一点点凿。只要能打出水,再难也值得。”

分工协作:巧妇勇夫破万难

打井的工程,正式启动了。罗嘉儿与阿武分工明确:罗嘉儿负责勘察水脉、设计井型、处理打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阿武负责组织人力、搬运工具、攻克坚硬的岩石。

在旱塬村,罗嘉儿根据勘察结果,设计了“子母井”——主井深三丈,旁边挖一口副井,两井之间用暗道连接,既能增加出水量,又能沉淀泥沙,保证水质。阿武则带着村民,用锄头、铁锹开挖,虽然土层坚硬,但比起石头,还是容易得多。

“大家加把劲!挖到三丈,就可能见水了!” 阿武挥着锄头,带头干活,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不见懈怠。村民们见他一个大官,都如此卖力,也纷纷跟上,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

挖到两丈深时,泥土变得湿润起来。“快了!快见水了!” 罗嘉儿蹲在井边,用手摸了摸湿润的泥土,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果然,再往下挖了不到三尺,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泥土中渗出,渐渐汇成一小汪水。“出水了!出水了!” 井边的村民们欢呼起来,激动得热泪盈眶。

而在石窝寨,打井的难度远超想象。阿武按照罗嘉儿划定的位置,先指挥大家清理表层的碎石,露出坚硬的石灰岩。然后,他带着工匠,用凿子一点点凿,每天只能凿下几寸。

“这样太慢了!” 阿武急了,“师娘,我们用火药吧!”

罗嘉儿沉吟片刻:“可以用,但要小心,控制好药量,别把井壁炸塌了。”

阿武按照罗嘉儿的嘱咐,在岩石上凿出一个小坑,放入少量火药,点燃引线。“轰隆”一声闷响,岩石被炸出一个大坑。这个方法果然有效,进度大大加快。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挖到五丈深时,遇到了流沙层,刚挖出来的土石,很快又被流沙填满,甚至有坍塌的危险。

“快!用木板!” 罗嘉儿当机立断,让村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板,沿着井壁插下去,形成一个临时的井壁,挡住流沙。阿武则带着几个壮汉,站在木板内侧,用身体顶住,防止木板被流沙冲垮。

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滴在井里,溅起小小的水花。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流沙层终于被加固好,打井工程得以继续。

甘泉涌现:万民欢腾庆新生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旱塬村与石窝寨的井,终于相继完工。

旱塬村的“子母井”,出水充足,清澈甘甜。村民们提着水桶,排着队打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个曾喝泥水的老汉,打了满满一桶水,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抹眼泪。

“这水,比山涧的水还甜!” 村民们纷纷赞叹,“以后再也不用跑十里路挑水了!”

石窝寨的井,深达七丈,当最后一凿下去,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时,整个村寨都沸腾了。寨主舀起一瓢水,一饮而尽,然后对着罗嘉儿与阿武,“噗通”一声跪下:“恩人啊!你们是石窝寨的大恩人啊!”

村民们也跟着跪下,山呼“恩人”。阿武连忙扶起寨主,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罗嘉儿看着喷涌的泉水,眼中满是欣慰:“以后,你们可以在井边种些蔬菜,也可以修条水渠,把水引到田里,庄稼就再也不怕干旱了。”

新篇水润:旱塬石窝焕生机

井水的涌现,给两个村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旱塬村的村民,用井水灌溉庄稼,原本枯黄的土地,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他们还在井边开垦了菜园,种上了青菜、萝卜,餐桌上的食物丰富了起来。孩子们放学后,不再需要帮家里挑水,而是可以在井边嬉戏,笑声清脆。

石窝寨的村民,用井水和水泥(罗嘉儿从岭南带来的技术),修补了房屋,加固了田埂。他们还在罗嘉儿的指导下,利用石灰岩的特性,开凿了小型蓄水池,收集雨水,与井水相互补充。曾经因缺水而贫瘠的土地,渐渐变得肥沃,玉米、土豆的产量翻了几番。

更重要的是,打井的过程,凝聚了人心。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村民,一起挥汗如雨,一起攻克难关,彼此间的隔阂渐渐消除。旱塬村的汉族村民,向苗族的罗嘉儿学会了识别耐旱作物;石窝寨的彝族村民,向阿武学会了简单的武术,用来强身健体。

罗嘉儿与阿武,也在打井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阿武学会了用脑子解决问题,不再只靠蛮力;罗嘉儿则更加果敢,在关键时刻,能拿出决定性的方案。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从最初的“师娘与弟子”,变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

龙天策闻讯,亲自来到两个村寨视察。看着村民们用井水灌溉、洗衣、做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对罗嘉儿与阿武说:“你们打的不仅是井,更是为百姓打出了希望,为西南的‘新篇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罗嘉儿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阿武则挠了挠头,自豪地说:“师父,以后哪里需要打井,弟子还去!”

春风拂过旱塬与石窝,井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映照着村民们幸福的脸庞,也映照着西南大地正在书写的,水润万物、生机勃勃的“新篇章”。这篇章里,有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有民族与民族的交融,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