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1章 所有的和平都是在暴力中诞生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所有的和平都是在暴力中诞生的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暴力是政治斗争的延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建立是不沾血的。暴力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暴力,而是要懂得控制暴力。

“和平”从不是天赋人权,而是权力的产物。世人对“和平”往往有一种浪漫化的幻想:仿佛它是与生俱来的秩序,是人类文明天然的成果,是只要大家“好好说话”就可以获得的终极状态。然而现实残酷地一再证明:和平从来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权力结构重新建构之后的结果,是在暴力的摧毁和压制中暂时获得的秩序。

和平从不来自妥协与劝说,而是来自对反抗者的清剿、对不服者的征服、对秩序的重新武力缔结。没有哪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是在众声喧哗中达成的;它们都是在某一方失去斗争能力之后,被迫接受强权逻辑所定义的“和平”。和平不是善意的协商,而是战争之后的静默;不是理性的契约,而是流血之后的屈服。

暴力是秩序的建构者,而非破坏者。在主流话语中,“暴力”往往被视为野蛮、破坏、倒退,是“非文明”的象征。而“和平”被抬升为理性、文明、进步的标志。但这套二元对立的叙事,掩盖了一个关键事实:真正建立秩序的,恰恰是暴力本身。

国家的产生、法律的确立、边界的划定、政权的更迭,无一不是通过暴力实现的。国家垄断暴力不是为了终结暴力,而是为了将暴力制度化、合法化、国家化。军队、警察、监狱、审判系统,构成了和平的根基——它们不是和平的敌人,而是和平的执行者。(国家本身也是统治阶级的体现,阶级压迫的工具,这点在前面提到过)

没有暴力的保障,和平只是脆弱幻想;而在权力者眼中,和平不过是“暴力已足以压制所有反抗”的另一种表述。所谓“和平”,常常是强者定义的服从。

谁来定义和平?谁来宣布战争结束?谁来裁定暴力已经“足够”?毫无疑问,是强者。强者制定规则、终止战斗、书写历史,而弱者只能在“和平”的名义下承受所有屈辱与沉默。

在这个意义上,和平其实是被压迫者沉默的结果,是失败者签署的条约,是战败国放下武器的时刻。它不是平等者之间的握手,而是上下位者之间的命令与服从。

“和平协议”常常是殖民者强加给被殖民者的。“战后重建”常常是胜利者主导的再塑造。“和谐社会”往往意味着压抑冲突、消灭异见、消解多元。和平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用来遮蔽权力的不公与暴力的结构。

理性从未战胜暴力,暴力只是暂时沉默。启蒙主义以来,人们开始寄希望于“理性”替代“野蛮”,“协商”替代“战争”,“民主”替代“强权”。可现实一次次打脸:理性永远无法说服真正的强者放下枪械,协商总在权力极度不对等的背景中破产。

暴力不是愚蠢者的冲动,而是统治者的工具。它不是理性失效的产物,而是理性的延伸:是一种高效率达成目标的“物理形式的说服”。政治家和将军之所以爱谈“和平”,不过是他们清楚暴力成本之高,希望用话术赢得更多顺从者。但当对手不从,他们依旧选择动用铁与血。

和平常常只是暴力的战术休眠,是下一轮统治准备的间歇,而非暴力本身的终结。所谓“和谈”或“斡旋”,只是战争状态下的技术性博弈而已。

历史的转折点,全都建立在暴力之上。世界史上所有重大政治结构的重组,莫不以暴力为前提。无论是奴隶社会的崩解,封建制度的覆灭,帝国主义的扩张,还是殖民体系的解体、国家的独立、革命的胜利、政权的更替——其核心推动力不是“民意”,而是武力。

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反殖民战争、民族解放运动,没有一场是通过“温和”的辩论达成的。暴力在此不是恶,而是一种政治机制,是历史转弯时不可替代的手段。没有革命的暴力,也就没有后来“和平”的国家

“非暴力”本身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策略。人们往往崇尚“非暴力抵抗”式的胜利,将甘地、马丁·路德·金视为和平主义的典范。但这类成功恰恰是例外,它们的成功前提从不是“完全拒绝暴力”,而是建立在对方不愿继续动用极端暴力的背景下。

甘地的“非暴力”能取得效果,是因为英国殖民政府在国际压力下无法无限镇压;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游行”之所以能激起共鸣,是因为背后还有更激进的“黑豹党”“民族主义运动”在推进。

“非暴力”若无制度内外激烈矛盾的支撑,它只是无牙之虎,甚至成为权力的笑柄。“和平抗议”只有在暴力威胁的背景下,才可能迫使对方让步;而真正的和平,往往不是通过非暴力达成的,而是迫使对方不得不接受非暴力的存在。

国家垄断暴力,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为了维稳。现代国家往往自诩为“和平的守护者”,其正当性很大一部分来自“终结混乱”“维持秩序”的承诺。而所谓“秩序”,其实就是合法暴力对非法暴力的替代。

国家并不反对暴力,它只是反对未经它授权的暴力。国家的本质,是垄断合法暴力,并通过法律体系和意识形态工具对其进行合理化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并非和平之源,而是合法暴力的机构性容器。

维稳机器、镇暴系统、监控网络、国安法规,无一不是以“和平”为名,执行暴力的工具。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呼吸,而是为了让整个社会更趋于稳定。

统治者之所以频繁宣讲“和平”“稳定”“和谐”,是因为他们深知——一旦暴力合法性被揭穿,现有秩序将无以为继。于是他们不断灌输一种逻辑:“和平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暴力是原始的、野蛮的、落后的”。

通过这种长期意识形态洗脑,人民开始对“暴力”产生本能厌恶,而将“和平”视为绝对正义,哪怕这种和平其实是压迫性的沉默、结构性的失语。

这种对和平的迷信,最终导致民众放弃抵抗,放弃组织,甚至指责反抗者“破坏安定”。奴役变得“有秩序”,沉默变得“道德化”,反抗者反而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真正属于人民的和平,不是屈服后的安静,不是压制下的秩序,而是反抗胜利后的新结构重建。只有当压迫者被打倒,压迫结构被摧毁,新权力关系被人民掌握,和平才不再是服从的代名词。

这种和平,是建立在血与火的胜利上;不是因为不流血而实现的和平,而是因为流过血才赢得了和平。这种和平,才有真正的尊严、有真正的平等、有真正的自由。

和平不应只是“没有战争”,而应是“没有压迫”。只有当人民掌握权力,才能建立一个不是压迫下的和平,而是解放后的和平。

不要害怕暴力,要害怕不公。和平不是神圣的终点,而是一种阶段性的工具;暴力不是绝对的恶,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和平降临”,而应主动地争取真正属于我们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空间。

不要轻信那些不断高喊“和平”的人,他们往往只是想维持现状;也不要害怕那些揭露暴力真相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敢于改变现实的人。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那些以“和平”之名,掩盖暴力不公的结构。我们要勇敢面对这残酷现实,因为,唯有正视暴力的本质,我们才可能真正赢得和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