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军在辽东半岛海蛇地区成功登陆,并顽强顶住日军初期反扑、建立巩固滩头阵地的消息,如同又一枚重磅炸弹,在华夏内外引发了远比柳河桥大捷更为剧烈和复杂的震荡。
北平,东交民巷,各国公使馆内,外交官们再也无法保持之前的淡定与超然。
大英公使蓝普生紧急召集了武官和商务参赞会议。
“先生们,局势的发展超出了我们最乐观……或者说最悲观的预期。”
他试图用英式幽默缓解紧张气氛,但效果不佳。
“邓贤的军队,不仅能在陆地上重创日军,竟然还拥有实施两栖登陆的能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拥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登陆舰艇、强大的海军护航力量,以及……可能我们尚未知晓的更多海上实力。”
弗雷泽武官也是面色凝重地补充道:“从有限的战场情报来看,华南军的登陆作战组织严密,海空协同娴熟,这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重新评估邓贤势力的整体军事实力,尤其是其海军和航空兵的真实水平。扶桑海军在渤海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们并未能有效阻止这次登陆。”
商务参赞查尔斯忧心忡忡的开口建议。
“这彻底改变了力量平衡!一个拥有强大陆海军,并且工业化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华国,将对我们在远东,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建议雾都,重新审视对华政策,或许……需要考虑与金陵国众政府以及华南的邓贤同时进行更深入的接触,至少是试探性的。”
美丽国公使詹森则更多地从商业和战略均势角度考虑这件事。
“邓贤的成功,确实可能危及门户开放政策,但他同样也可能成为遏制扶桑在太平洋扩张的一个潜在力量,尽管他现在看起来同样危险。”
同时他在发给华盛顿的电报中写道:“扶桑显然在华国已然陷入了大麻烦,这或许是我们加大压力,迫使其在海军军备谈判中做出让步的机会。但同时,我们必须警惕邓贤势力的坐大,一个过于强大的、统一的、可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华国,并不符合美丽国的长期利益。”
法兰西公使则几乎跳脚,他更加担忧其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安全,以及在华租借地的命运,强烈建议与其他列强共同向金陵和华南施压,要求尊重现有条约权利和领土完整。
然而,列强们也仅限于外交层面的讨论和担忧。
直接军事干预的风险和成本太高,尤其是在华南军展现出如此强悍战斗力的情况下。
他们只能继续扮演焦急的旁观者角色,暗中调整着与各方势力的关系。
与列强的纠结相比,华夏国内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热烈。
华南军奇兵登陆辽东的消息,通过报纸、号外如同燎原之火般传遍大江南北。
民众的抗日热情再次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登陆辽东!直捣黄龙!”
“华南虎贲,海上蛟龙!”
“全国抗战,胜利在望!”
各大城市的街头再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和募捐活动。
学生们组织更多的宣传队,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物资,商界人士也纷纷解囊。
一种胜利有望的乐观情绪开始在社会上弥漫,尽管有识之士知道战争远未结束,但这股士气民心却无比珍贵。
这股沸腾的民意,也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滞留在山海关内外的各路“抗日联军”的行动。
奉天,北方军总司令部。
张双喜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请战书和各地发来的响应电文,心中感慨万千。
邓贤这一手敌后登陆,不仅解了柳河桥之围,更将他从之前有心抗日,无力整合的尴尬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少帅!还等什么?华南的兄弟部队已经在鬼子背后插了一刀!我们几十万大军,难道还要在这里看热闹吗?”
傅宜生再次代表各路将领前来请命,这一次,他的腰杆挺得笔直,底气十足。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再无之前的迟疑和推诿。
邓贤用辉煌的战绩证明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也证明了华南军拥有主导战局的能力。
此刻,加入这场由华南军主导的战略反攻,不仅政治正确,更似乎预示着能够分享胜利的荣光与果实。
到了现在的张双喜也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好!”
他霍然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将领,即刻起,北上抗日联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式行使职权!我命令!”
所有将领起身肃立听令。
“以晋绥军第三十五军、滇军先遣支队为左路先锋,沿北宁线向锦州、绥中方向攻击前进!”
“以原西北军各部及热河义勇军为中路,向朝阳、阜新方向推进,策应左右两路!”
“其余各部,依次梯次开进!”
“所有部队,务必奋勇杀敌,相互策应,不得保存实力,贻误战机!后勤补给,由总指挥部统一协调,优先保障前线!”
命令一下,整个华北为之震动。
被压抑已久的抗日洪流,终于冲破了最后的阻碍,如同决堤的江河,汹涌出关!
娘子关、古北口、山海关……一道道雄关要隘,见证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穿着各色军装、扛着各式武器(从汉阳造、晋造步枪到老旧的毛瑟1888)、士气却异常高昂的部队,形成一股股铁流,浩浩荡荡地向北开拔。
虽然装备依旧杂乱,指挥协同仍需磨合,但那股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气势,足以撼天动地。
铁路线上,军列汽笛长鸣,满载士兵和物资。
公路上,步兵、骑兵、驮马队、辎重车,绵延数十里,尘土飞扬。
与之前零星、迟缓的北上不同,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武装力量(除蒋瑞元嫡系外)的大规模、成建制的出动。
这一历史性的场面,通过各国记者和华南情报人员的镜头与笔墨,迅速传遍世界。
它向扶桑,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至此才真正形成了统一的意志和力量!
誓要夺回那丢失已旧的尊严!
而点燃这最后一把火,并将各方力量初步凝聚起来的,正是来自南方的那位深谋远虑的统帅——邓贤,以及他那支战功赫赫、理念超前的军队。
战争的主动权,在道义和实力的双重加持下,正不可逆转地向华夏一方倾斜。
然而,扶桑这台深陷军国主义狂热的战争机器,绝不会坐以待毙,更凶猛的反扑,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