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光复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华夏大地乃至国际社会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响。
其意义,远非之前的辽阳大捷可比。
奉城,是北方的中心,是扶桑对北方谋划多年的象征。
它的易手,标志着扶桑试图吞并华国北方的野心遭到了粉碎性的打击,也宣告了华夏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首次在战略层面取得了对日军的决定性胜利!
这也使得全国民众欢欣鼓舞,抗日的热情再次空前高涨。
各大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奉天大捷的细节,将陈念和、张双喜、李天霞等前线将领誉为民族英雄。
邓贤和他领导的华南势力的声望,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在无数民众心中,他已然成为了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强大希望。
然而,在这举国欢腾的表象之下,潜流的涌动却愈发激烈。
江户,扶桑大本营。
对于奉城的失守、关东军主力近乎覆灭的消息,引发了一场远比辽阳战败时更为剧烈的地震。
天皇震怒,内阁摇摇欲坠,军部内部互相指责、推诿达到了白热化。
但在一片歇斯底里的失败情绪中,一种更加极端的声音也开始抬头——要求进行全国总动员,向华夏增派更多师团,甚至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包括进一步扩大化学战和使用细菌战),想试图以军国思想来进行玉碎式的报复!
这也让扶桑这架军国主义战车,在初尝败绩的恐慌和屈辱中,非但没有刹车,反而有冲向更疯狂深渊的趋势。
金陵,憩庐洋楼二层书房内。蒋瑞元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一方面,奉天光复,作为国家名义上的领袖,他脸上亦有光彩,可以借此宣传全国一致抗战的成果(尽管他的中央军贡献有限)。
但另一方面,华南邓贤的声望如日中天,以及Gc党在南方农村的迅猛发展,都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
尤其是后者,在他看来,这好像又是是比Gc党人更加致命的心腹之患,近日以来国内的各种情况的发生,让他对于局势的看法的变化反复无常。
“必须加快剿共步伐!绝不能给G党喘息之机!”
最终蒋瑞元还是决定继续对着地图上那些被标注为赤色的根据地下手,他眼中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想着蒋瑞元向下面要求再次向湘省前线增兵,督促围剿部队加快进攻节奏。
同时,他也在暗中加紧与各地军阀的联络,试图构建一个针对华南和Gc党的潜在包围网。
而在湘南和赣西边区等地的群山之中,年轻的工农军战士们,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国众党围剿部队周旋。
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避实击虚,一次次挫败敌人的进攻。
尽管武器简陋,物资匮乏,但那种为理想而战的信念和与民众的鱼水之情,支撑着他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顽强地生存、发展。
华夏,站在了一个空前复杂的十字路口。
外有强敌扶桑不甘失败、酝酿疯狂报复;内有国G内战方兴未艾、愈演愈烈;而雄踞华南的邓贤势力,则手握重兵,掌握着影响乃至决定未来局势走向的关键力量。
羊州,绥靖公署。
邓贤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而肃穆。巨大的沙盘上,一边是东北的详细地形,标注着敌我态势;另一边,则是关内的简化地图,上面清晰标示着国共双方的控制区域和主要冲突点。
陈念和从奉天发回的请示电文,就放在邓贤的案头。
叶怀瑾、林晨武、周慕云等核心幕僚分列两侧,等待着大帅的最终决断。
“诸位!”
邓贤缓缓开口,声音平静,语气之中带着坚定。
“奉天光复,倭寇胆寒,此乃前线将士用命之功,亦是我华夏民族觉醒之兆。然,局势之复杂,远超战前预估。”
说着邓贤走到沙盘前,目光首先落在了北方的标点上。
“关东军主力虽溃,然其本土实力犹存,报复在即。且朝国、琉球地区仍在敌手,倭寇海上力量不容小觑。彻底将其驱逐,乃至迫其投降,仍需时日与其苦战。”
接着,他的手指移向关内,尤其是在他们管辖的赣西边区和湘南等地划了一圈。
“而关内,蒋氏倒行逆施,清党屠杀,已失人心。G党趁势而起,于农村扎根,其势虽微,然其组织、其理念,颇有可取之处,亦不可小视。国G内战,已然不可避免。此乃民族之内耗,徒令亲者痛,仇者快!”
说完这些,邓贤抬眼环视众人,最终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故,我意已决。北境方面,命令陈念和、张双喜,以现有兵力,巩固辽南,清剿残敌,并做好防御日军报复之准备。暂不进行大规模北上追击。”
此言一出,几位幕僚都有些意外。按照常理,正宜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邓贤看出了他们表情所露出的疑惑,继续解释道:“倭寇乃疥癣之疾,其疯狂反扑,我已有应对之策。然关内之变,方是决定我华夏未来百年气运之关键!我们不能坐视蒋氏肆意妄为,亦不能坐视G党坐大而失控。我们必须……介入!”
“介入?”
叶怀瑾听后眉头微蹙,他掌控着全国的情报网,比谁都更了解如今的局势。
“大帅,以何种名义?如何介入?直接派兵,恐引发全面内战,且易使我军陷入关内泥潭。”
“非也。”
邓贤摇了摇头,眼中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直接派兵,是为下策。我们可以以调停内战,一致对外的名义介入。同时,加大对Gc党根据地的……观察和……有限度的接触。”
邓贤在停顿片刻后,说出了更具体的计划:“第一,以华南三省联合委员会及北上抗日联军名义,公开发表通电,强烈谴责蒋瑞元无缘发动内战、破坏抗战之行为,呼吁国G双方立即停火,共商国是,组建包括各党派、各势力在内的联合政府,集中全力以御外侮!”
“第二,命令情报局,加强对南方各红军根据地的渗透和情报收集,我要知道他们如今的真实情况、领导层、政策以及……潜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邓贤说着目光变得愈发深邃。
“启动种子计划。挑选一批绝对忠诚、背景干净、信仰坚定的年轻军官和政工人员,以各种隐蔽方式,设法进入G党控制区,进行学习和考察。我们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那一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未来华夏之新生,绝不能走蒋氏独裁之老路,亦不能全盘照搬苏国之模式。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路!”
邓贤的决断,清晰而深远。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强大的军阀或抗日英雄,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战后华夏的重建与未来道路的选择。
他要在国共之外,开辟第三条道路,一条融合了现代科技、强大国防、以及某种程度的社会改革与公平的、属于华夏自己的复兴之路。
而介入关内调停,既是为了阻止民族内耗,也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并为种子计划的实施创造机会。
一场超越军事层面、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宏大的博弈,即将展开。
华夏的命运之舟,在邓贤这位来自未来的舵手操控下,正驶向一片充满未知与挑战,也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