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武力调停”的决策,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在华南军政体系内部引发了剧烈的反应,但也以惊人的效率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种混合着忧虑、兴奋与历史使命感的复杂情绪,在各级指挥机构中弥漫开来。
舆论机器当仁不让的率先开动。
几乎是在秘密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岭南日报》便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止内战以救苍生,御外侮方为根本——吁请各方立即停火谈判》的社论。
社论以悲天悯人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内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痛斥“兄弟阋墙”之愚,疾呼“外患当前,岂可自毁长城!”
文章虽未直接指责金陵,但字里行间将内战持续的责任,隐隐指向了拒绝妥协的金陵政府。
紧接着,华南控制下的各大电台、报纸纷纷跟进,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浪。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救救孩子,救救山河”等口号开始出现在羊州、福城等城市的街头集会中,甚至有一些胆大的学生团体,打出了“请华南出兵,救民水火!”的横幅。
这股舆论风暴,迅速越过边界,向内陆蔓延,极大地鼓舞了厌战民众的士气,也给金陵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外交渠道上亦是暗流涌动。
叶怀瑾麾下的外情人员,通过秘密渠道,向英美驻羊州、沪市的领事馆传递了华南方面的意思。
持续的内战可能导致华国陷入彻底无政府状态,为赤化或扶桑进一步渗透提供可乘之机,严重威胁远东和平与各国在华的商业利益。
华南出于维护地区稳定和自身安全的考虑,不得不考虑采取必要措施以促成和平。
这些信息措辞谨慎,但暗示了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意在试探列强反应,并争取其默许或中立。
果不其然,英美等国对此心情复杂。
他们既不希望看到一个Gc党力量坐大的华国,也对蒋瑞元政府的效率和顽固感到不满,更担忧扶桑可能卷土重来趁火打劫。
华南的强势介入,虽然打破了现有平衡,但若能迅速结束混乱,维持一个表面统一,且与西方保持联系的华国,似乎也符合他们的利益。
因此,回应多是含糊的“关注局势”、“呼吁各方克制”,并未出现强烈的反对声音,这为邓贤的计划提供了宝贵的国际空间。
军事部署则如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发。
总参谋部灯火通明,林晨武亲自挂帅,依据邓贤的意图,制定了代号为“止戈”的详细军事行动计划。
核心目标是:以强大的机动兵力,快速切入湘赣边界的核心战区,这里是国众党军围攻苏区的主战场,战斗最为激烈,影响也最大。
被选定执行此次任务的,是华南陆军真正的精锐——北进兵团。
这支部队在北方战场上历经淬炼,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国内其他军队的心理优势。
一支规模空前的 “调停部队” 迅速组建起来,总兵力达到八个师,包括:
第2师(张吉惟部)、第4师(萧剑锋部)这两个装甲力量雄厚的王牌师作为突击矛头。
第1师(李先忆部)、第3师(谢彦文部)等经验丰富的机械化步兵师。
配属炮兵旅主力(超过200门105mm以上口径火炮)。
特战警卫旅一个团负责侦察、破袭和要员保护。
空军方面抽调以疾风战机组成的战斗机中队和猎鹰攻击机中队提供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
最后是一支庞大的后勤保障车队,以确保部队在脱离主干补给线后的持续作战能力。
总指挥由华南军内德高望重、且善于把握政治分寸的陈念和担任。
邓贤在为他送行时,最后叮嘱了一句话:“老陈,记住,我们是去灭火的消防队,不是去拼杀的角斗士。但要确保,任何敢于向消防队开枪的人,都会立刻被高压水龙头冲垮!”
一九二八年秋,一支打着“止戈息兵,维护和平”旗号的庞大军队,从赣西与闽东交界处的华南控制区,浩浩荡荡地开拔,向着硝烟弥漫的湘赣战区挺进。
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沿途所见那些溃兵、难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士兵们的臂章上,除了华南军的标识,还临时加了一个特殊的徽记:一把折断的戈矛,寓意“止戈为武”。
消息像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
金陵,蒋瑞元在官邸里暴跳如雷,还砸碎了心爱的景德镇花瓶。
“邓贤逆贼!安敢如此!他这是要造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同时蒋瑞元还一面严令前线部队“不予理会,加速剿匪”,
一面急电各地军阀,要求他们“同仇敌忾,共御国贼”,同时在国际上大肆宣扬华南“勾结赤匪,破坏统一”。
而在罗霄山脉里的工农军指挥部里,两位接到情报后,也是心情复杂。
他们感激华南过去的援助,也对这支突然北上的调停大军抱有着十足的警惕心理。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杨先生吸着烟,眉头紧锁,思考者华南方面此次出兵到底是何用意。
“华南的邓贤是想要当仲裁者了,是否会借调停之名,行控制之实?还是真的有心结束这无谓的厮杀?”
王先生相较来说就显得比较乐观。
“不管怎么说,国众党军的围攻压力肯定会减轻。这是个机会!我们可以看看风向,也许……真的能谈一谈?”
湘赣边区陈念和的止戈部队,无视了金陵方面的抗议和威胁,以每天数十公里的速度,坚定不移地向预定区域开进。
华南军的先头装甲分队,已经能够听到远方传来的隆隆炮声。
第一场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是和平的曙光,还是更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索,就看这支止戈之师,如何挥舞其名为武力的调停大棒了。
华夏的命运,在这一刻,系于这支南来之师的每一步前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