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事刚理顺,苏康便又开始琢磨起百姓们的住房来。
利用水泥来建造房子,将会是他推广新式住宅的神兵利器!
这天他去城西外头转悠,看到王二麻子家的茅草屋,屋顶的茅草都快烂了,风一吹就掉草屑,墙是土坯砌的,到处是裂缝,心里就不是滋味。
“王二麻子,你家这房子,下雨不得漏雨啊?”
苏康走进院子,看着屋里摆着的几个接雨的盆,忍不住问道。
王二麻子挠了挠头,一脸无奈:“大人,咋能不漏呢?上次下大雨,屋里漏得跟水帘洞似的,我和媳妇一夜没睡,光挪盆了。可咱没钱盖新房,只能凑活着住。”
苏康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回到城里后,他拉着鲁琦的手说道:“咱得让百姓住上结实的房子!水泥都做出来了,正好派上用场。咱先盖几间样板房,让大家看看好房子的好处,再给点优惠,肯定有人愿意盖!”
鲁琦有点犹豫:“大人,盖样板房得不少材料吧?青砖、瓦片、水泥,这都是钱啊!要是百姓不愿意盖,那不白费功夫了?”
“钱的事不用愁,材料都是咱自己产的,成本低。”
苏康拍了拍胸脯,“再说了,咱盖三种样式的:青砖青瓦的、土坯墙配瓦顶的、水泥抹墙的,让百姓自己选,总有一款适合他们。”
说干就干,苏康让人在县城边上找了块空地,画了图纸 —— 他可是穿越过来的,现代住房的布局他门儿清,图纸上哪里是门、哪里是窗、哪里打地基,都标得清清楚楚,连不认字的工匠都能看懂。
鲁琦带着工匠们很快就开工了。
青砖是现成的,瓦片也够,水泥刚做出来,正好用来抹墙和铺地坪。
苏康有空就去工地帮忙,要么递灰浆,要么扶着门框,弄得一身灰,跟个普通工匠似的。
“大人,您歇会儿,这点活我们来就行!”
工匠们见他总干活,都有点不好意思。
“没事,我多干点,房子能早几天盖好,百姓也能早几天看到。”
苏康擦了擦汗,笑得没心没肺,“再说了,干活还能锻炼身体,比在县衙坐着强!”
可刚盖到一半,就出了麻烦 —— 负责抹水泥的工匠李师傅,把水泥、砂子和水的比例弄错了,水放多了,抹在墙上的水泥稀糊糊的,干了之后一捏就掉渣。
“这咋整?”
李师傅急得直冒汗,“这面墙白抹了,还浪费了不少水泥。”
苏康也有点生气,可看着李师傅着急的样子,又不忍心骂他,语气平静地说道:“没事,咱重新抹。你记住,水泥、砂子和水的比例是一份水泥、两份半砂子和半份多水,搅到能捏成团、不滴水就行。我给你做个示范。”
苏康挽着袖子,亲自搅拌水泥,一边搅一边教李师傅:“你看,这样的稠度才对,抹在墙上不容易掉,干了也结实。”
李师傅跟着学,很快就掌握了技巧。
没半个月,三间样板房就盖好了。一间青砖青瓦,用水泥砂浆来砌墙并抹墙;一间土坯墙,屋顶铺着新瓦片;还有一间更特别,墙面是用水泥砂浆打底石膏抹灰的,白花花的,窗户又大又亮,看着就洋气。
这三种样板房的地坪都是用水泥混凝土浇筑,既坚硬又平整。
盖好那天,苏康让人敲锣打鼓,还在门口摆了两筐瓜子,通知百姓们来看新鲜。
没一会儿,空地上就挤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比赶大集还热闹。
“哎哟!这青砖房看着就结实!墙面光溜溜的,肯定不漏雨,地面也这么好!”
一个老汉拄着拐杖,扒着窗户往里瞅,眼睛都直了,“比我家那茅草屋亮堂十倍!”
“我看那土坯房也不错!”
一个妇人摸着瓦片,笑着说,“土坯墙咱自己就能砌,要是瓦片能便宜点,我家也想盖!”
苏康站在高台上,拍了拍手,等大家安静下来,大声说:“乡亲们,这三间房都冬暖夏凉,还结实。谁想盖,官府给三样好处:第一,免费给图纸,教大家怎么盖;第二,青砖、瓦片、水泥可以先赊账,秋收了再还,一分利息都不要;第三,家里实在困难的,还能领材料补贴!”
这话一出,人群里立马炸开了锅。
有个穷汉子叫李四,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怯生生地挤到前面:“大人,我家就我一个人,没多少钱,也没多少粮食,能盖吗?”
苏康走下台,拍了拍他的肩膀:“能!你要是想盖,官府给你补贴一半的瓦片,再派工匠帮你,你只要出点力气就行!”
李四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连连道谢:“谢谢大人!我早就想盖间结实的房子了,就是一直没机会!”
这时候,人群里挤进来几个穿着苗服的人,领头的正是苗家寨的阎武。
他绕着样板房转了两圈,又进屋里看了看,才对苏康说:“苏大人,这房子是好,可跟我们苗家的竹楼不一样。我们住惯了竹楼,离地面高,通风好,不怕潮气,这房子我们住着能习惯吗?”
苏康早就想到了这事,笑着说:“当然能习惯!咱可以改啊!保留你们竹楼的样式,屋顶换成瓦的,柱子用石头打底,这样不怕虫蛀,也更结实。我让鲁琦给你们画专门的图纸,保证你们住着舒服。”
阎武一听,高兴得直搓手:“那太好了!我回去就跟寨里人说,肯定有不少人愿意盖!”
没几天,就有三十多户人家来报名盖房。
苏康让人把图纸印了好多份,还组织了五个懂建房的工匠,分成五个组,每个组负责一片区域。
王二麻子是第一个报名的,他咬咬牙,用家里仅有的两袋粮食抵了部分青砖钱,又帮鲁琦烧了半个月砖,抵了瓦片钱。
可盖房的时候,王二麻子又犯了难 —— 他不知道怎么打地基,挖的坑太浅,刚砌了半人高的墙就歪了,他急得直哭,生怕房子塌了。
苏康听说后,赶紧带着工匠前去帮忙。
他教王二麻子:“打地基得挖半人深的坑,里面填上碎石,再铺一层水泥,这样地基才结实,墙才不会歪。”
工匠们帮着重新打地基,又把歪了的墙拆了重砌。
没过一个月,王二麻子的新房就盖好了。
搬家那天,他特意请了苏康去喝酒。
新房里干干净净的,地面用水泥混凝土抹了,不怕潮;墙面刷得白白的,亮堂堂的;窗户又大,阳光照进来,屋里暖洋洋的。
王二麻子的媳妇乐得合不拢嘴,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羹:“大人,您尝尝,这是在新灶上做的,火又旺又稳,比以前快多了!”
苏康尝了一口,鸡蛋羹又嫩又香,心里热乎乎的。
他看着满屋子的笑脸,又看了看外面陆续开始盖房的人家,心里琢磨着:等大家都住上结实的房子,武陵县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红火,他的腰包也会越来越鼓!
可没高兴几天,又有麻烦了 —— 有几户苗家寨的人来报名盖房,说看不懂图纸上的汉字。
苏康只好让人把图纸画成更简单的图画,还派了个懂苗语的工匠去指导。
他心里嘀咕着:看来推广新房也不是一帆风顺,还得慢慢教、慢慢帮,才能让百姓真正住上放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