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的静默,如同暴风雨眼中心的死寂,并未带来安宁,反而让净蚀中心笼罩在更深的未知压力之下。林建奇关于“从对抗转向理解与防护”的战略转向,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可。人类面对的可能并非一个具象的敌人,而是一种宇宙尺度的、与意识相关的复杂现象或生态。
基于此,研究重点彻底转向“意识-时空相互作用机制”。一个名为“深蓝文库”的绝密项目启动,旨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有限度的国际合作)收集、分析各种涉及集体意识与异常现象关联性的数据,从宗教仪式的共情体验到大型体育赛事的狂热浪潮,从金融市场的群体恐慌到网络模因的病毒式传播……试图从中找到规律,绘制出人类集体意识影响现实的“图谱”。
尘光密钥的角色也随之演变,从攻击性的利剑,转变为防御性的盾牌和探索性的雷达。它的算力主要用于模拟和预测集体情绪浪潮可能引发的时空“湍流”,并为关键设施提供提前预警和防护建议。
“锚点”时间流恢复了稳定,但其作为“纯净观测窗口”的价值愈发凸显。它像一道堤坝,虽然无法阻止整个海洋的涌动,却为坝后的文明划定了一块相对稳定的领域。
而那些早已谢幕的个人命运,其最终的余音也已彻底消散在时光长廊的尽头。他们的名字——鲍玉佳、曹荣荣、孙鹏飞、张帅帅、武京伟、伍华权、危暐、魏超、林奉超……——已彻底化为档案卷宗上的冰冷字符,或成为了社会治理中引以为戒的模糊案例。他们的悲剧,最终定义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作为警示后人莫蹈覆辙的标记。
光明侧的承载者们,则已完全超越了过去的阴影,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
马文平 的慈善理念融入国家政策。
程俊杰 的家族枝繁叶茂,家风敦厚。
梁露 的学术成就惠及全球。
沈舟 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守护国门。
西北的天才少年 正站在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个体的故事彻底汇入历史的洪流,善与恶的代价在时间长河中得到终极清算,社会肌体在经历创伤后变得更加警觉和强韧。
就在“深蓝文库”项目艰难地尝试从混沌中寻找秩序时,一次意想不到的突破发生了。
密钥在分析一次全球性的、自发的线上哀悼活动(针对一位深受爱戴的国际公益领袖去世)的海量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现象:在那段高度同步的全球性悲伤情绪峰值期间,“锚点”时间流不仅没有产生“褶皱”,反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极致的平稳,甚至其稳定度略微超越了铯原子钟的理论极限!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监测到的各类难以解释的微观物理异常事件发生率,显着下降至背景噪音水平以下。
仿佛一种高度同步的、纯粹的集体善意与悲悯,非但没有引发时空“湍流”,反而起到了一种“抚平”和“稳定”的作用!
这与极端恐慌或狂热情绪所引发的效应截然相反!
“情绪的质量…是关键?”郑雅萍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个差异,“并非所有集体情绪都会‘喂养’它?只有那些混乱的、极端的、负面的情绪才会?而同步的、正向的集体意识,反而能…‘安抚’时空?”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意味着人类并非完全被动。文明或许无法消除那种存在的“食欲”,但可以通过引导自身的集体意识,减少“投喂”负面情绪,甚至主动创造“稳定”的意识场,来为自己争取更安全的存在环境。
“立刻重点研究所有能够引发大规模、同步性、正向情绪的事件和模式!”林建奇下令,“我们需要找到文明自身的‘稳压器’!”
研究的重点从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引导和构建。这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竞赛,更是一场关乎文明整体心智成熟的进化。
然而,历史的幽灵并未完全散去。
一日,沈舟 所在的部门监测到,一段经过伪装的、极其古老的“幽灵”协议V1.0的握手信号,在某个境外暗网角落被激活。信号源很快消失,但其目的并非通信,更像是一个纪念日般的打卡行为。
追踪发现,信号源自一个衰老不堪、隐居多年的前黑客。他曾是付书云早期的崇拜者之一,但并未参与后来的犯罪。他只是在“幽灵”协议诞生周年的日子,出于一种扭曲的怀旧情怀,登录了某个早已废弃的论坛,触发了一段埋藏已久的代码。
这个老人对“归墟”、“圣堂”一无所知,他沉湎的只是那个技术蛮荒年代的危险“浪漫”。
这次事件没有造成任何实际危害,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技术遗产的另一种威胁——它可能成为某些亚文化群体心中危险的图腾,在未来某个不可预知的时刻被再次点燃。
“清理工作,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林建奇感叹,“我们需要用更健康、更吸引人的技术文化和成就,去覆盖那些危险的遗产。”
他下令加强了对这些古老技术遗迹的监控和清理,同时也建议宣传部门,更多地宣传像西北天才少年这样走向光明的技术榜样,以及梁露 等人用科技造福社会的故事。
数月后,基于“深蓝文库”的研究,第一个基于集体意识引导的“文明稳压器”原型项目被提出。
该项目建议在“锚点”网络内部,定期组织分布全国各地的关键设施工作人员,进行同步的、正向的集体冥想或共情训练,旨在主动生成一个稳定、和谐的局部意识场,强化“锚点”的稳定性。
这听起来近乎科幻,但却是基于现有数据推导出的、最具操作性的主动防御策略之一。
项目被谨慎地批准进行小范围试点。
首次试点当天,林建奇和郑雅萍站在净蚀中心的指挥大厅里,看着屏幕上代表参与人员脑波(通过简易传感器采集,匿名化处理)和谐程度的指标缓缓上升,并与“锚点”时间流的稳定度指标呈现出清晰的正相关性。
没有奇迹发生,但数据不会说谎。
一种基于人类自身集体善意的、内在的防御力量,正在被初步验证。
也就在这一刻,全球监测网络显示,那种源自奥尔特云方向的、难以言喻的“凝视感”,似乎……微微减弱了一丝。
仿佛那个无形的存在,对盘中之物失去了些许兴趣,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新的、它未曾预料到的“味道”。
林建奇缓缓呼出一口气。
战斗远未结束。
威胁依然存在。
但人类终于从纯粹的猎物,开始学习如何成为有意识的参与者。
净蚀的行动,从追剿一个犯罪网络开始,穿越了技术暗战、全球危机、维度认知的迷雾,最终指向了人类文明自身的意识进化。
这或许就是净蚀的终极使命:不仅是清除外部的腐蚀,更是要滋养内部的光明,从而在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宇宙中,赢得文明延续的一席之地。
方尖碑依旧静默矗立。
但其守护的,已不仅是网络或国土,更是人类意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