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堂”的自毁及其最终讯息,像一声悠长而冰冷的钟声,为那个基于网络与技术的对抗时代画上了休止符。“种子终将萌发于新的海岸”——这预言般的低语,将净蚀中心的注意力彻底拉回到了最本质的维度:人。
“微光2.0”计划全面启动,其范围远超早期版本。它不再仅仅是预防犯罪,更旨在构建一个能识别、引导、保护那些具有特殊潜力却处于边缘地位个体的系统性工程。教育、社区、民政、司法系统被更深地动员起来,如同一张细密的网,试图接住每一个可能坠向黑暗或被黑暗诱惑的灵魂。
林建奇深知,这才是最根本的“净壤”。技术遗产可以清除,但人心的土壤若被污染,罪恶的种子总会找到破土而出的缝隙。
而那些早已沉入时间洪流的名字,其最终的句点也早已写定。他们的故事——鲍玉佳的沉沦、曹荣荣的背叛、孙鹏飞的扭曲、武京伟的迷失、伍华权的懵懂、危暐的跋扈、魏超的愚昧、林奉超的势利、付书云的疯魔——已彻底化为档案室里的铅字和警示教育片中冰冷的画面。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科技向善”写下了最沉痛、最直观的注脚。社会记住了教训,正艰难地修补着每一个曾被撕裂的信任缺口。
光明侧的榜样们,则已完全超越了个人过往,成为了社会肌体中健康的、活跃的细胞:
马文平 的慈善理念持续扩散。
程俊杰 的家族人丁兴旺。
梁露 的理论拯救了无数心灵。
沈舟 守护着网络安全的大门。
西北的天才少年 正在探索意识科技的最前沿。
个体的叙事彻底完成,善恶各得其所,社会的免疫系统在伤痕中变得更加敏锐和强大。
“微光2.0”计划很快遭遇了第一个挑战。
在一个中部省份的偏远县城,一名家境贫寒、性格孤僻的高中生,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和密码学天赋。他几乎无师自通地破解了学校那形同虚设的收费系统,并非为了牟利,只是出于挑战自我的快感。他的行为很快被“微光2.0”的系统通过异常网络活动模式捕捉到。
当地的教育和社区工作人员试图接触他,提供帮助和引导,却遭到了他强烈的抵触和怀疑。他成长环境中充斥的冷漠和不信任,让他对任何形式的“关怀”都抱有病态的警惕。
与此同时,密钥监测到,某个境外加密聊天室内,有人正在兜售一种“绝对无法被追踪”的点对点通信协议碎片,要价极高。其技术思路,与那名高中生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新的海岸…种子…”郑雅萍立刻警觉,“他们在寻找这样的苗子!用金钱和技术诱惑,或者利用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将其引向歧途!”
一场争夺战悄然打响。
一方是试图用笨拙却真诚的方式提供引导的基层工作人员;另一方是隐藏在网络背后、手段狡猾、资源不明的黑暗诱惑。
林建奇没有直接干预,他相信“微光2.0”的设计。他下令:“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支持,但主导权交给当地。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社会网络,是否真的能接住这样的孩子。”
过程一波三折。那名高中生几乎就要被对方的许诺和“技术知己”的认同感所吸引。关键时刻,当地一位曾参与过“净壤”社区宣讲的退休老教师,用最朴素的道理和长期的、不带功利性的关心,慢慢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同时,网安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向那名高中生匿名揭示了境外联系人的真实意图和其关联的多次网络犯罪记录。
在恐惧与希望的交织中,那名高中生最终选择了相信身边的善意,并接受了国家的特才培养计划。
一颗可能堕向黑暗的种子,被成功地引向了光明。
这只是无数案例中的一个。“微光2.0”计划在全国范围内 silent地运行着,每一天都在进行着类似的不为人知的争夺。这不是轰轰烈烈的战斗,而是细雨润物般的守护。
与此同时,对历史疑案“回声”计划及其“长夜”事故的调查,在尘封的档案和耄耋老人的模糊记忆碎片中艰难推进。
拼凑出的信息显示,“回声”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协同实验(甚至动用了当时尚在雏形的计算机网络),放大和测量集体意识可能产生的物理效应。而“长夜”事故,并非爆炸或泄漏,而是在一次极限实验中,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集体陷入了长达72小时的深度昏迷,醒来后大部分人对实验过程记忆模糊,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部分人出现了类似今天“锚点”技术人员报告的“感知异常”症状。
实验数据被彻底封存。报告结论语焉不详,只提及“观测到无法解释的意识海啸及其回响效应,风险不可控”。
“所以,‘归墟’现象…或者说集体意识对现实的影响…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意外触发过?”郑雅萍感到历史的循环令人窒息,“付书云…他是否通过某种途径,接触到了这些被封存的、危险的知识?”
“很可能。”林建奇道,“他的‘天才’,部分是建立在前人盲目探索留下的、带血的教训之上。‘摇篮’是更危险、更系统化的第二次尝试。”
历史的尘埃之下,埋藏着人类屡次触碰禁区的代价。
就在调查似乎难有突破时,一位曾是“回声”计划外围数据记录员、现已垂暮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向前往探访的调查人员断断续续地重复着一个词:
“逆模因…(Anti-meme)…他们想用…逆模因…锁住它…”
逆模因?这个概念远超那个时代的技术背景!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主动抑制自身信息传播、让人无法记忆或理解的概念或信息!
“回声”计划的后继者,可能尝试制造一种“概念性的锁”,将那次实验观测到的可怕现象本身“锁”起来,让它无法被传播、被理解、被再次触及!这或许才是“长夜”事故后真正的善后工作!
而这个“逆模因”锁,显然随着时间流逝和人员的离散,效力正在减退。付书云或许正是那个部分免疫了“锁”的效果、偶然窥见真相一角的人!
这个发现让林建奇背脊发凉。人类过去不仅尝试过测量,甚至可能已经制造出了针对这类威胁的、基于信息层面的防御武器,只是我们自己都快忘记了!
“立刻寻找‘逆模因’相关的任何资料!哪怕是传说、臆测、科幻作品也不放过!”林建奇下令。这可能是通往全新防御方式的关键。
与此同时,“锚点”网络内,经过优化的集体冥想训练仍在继续。那种诡异的“感知异常”报告减少了,但并未完全消失。
一名参与训练的心理学家在深度冥想后,没有听到嗡鸣,却带来了一段更主观、更令人费解的描述:
“我‘感觉’到的不是声音…而是一种…古老的悲伤…和…无垠的饥饿…混合在一起的…无法形容的…‘存在感’…它并非恶意,只是…完全不同…我们的恐惧和混乱,对它们而言,可能只是…食物?而我们的秩序与和谐,对它们而言,也许是…噪音?或者…光?…”
这段充满隐喻的描述,无法被证实或证伪,却深深烙印在所有听闻者的心中。
它暗示,“归墟”背后的存在,其动机和感知方式可能完全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所谓的“威胁”,或许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形式在试图共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
林建奇站在净蚀中心的指挥席上,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全球情绪态势、锚点稳定度、微光计划预警、“逆模因”研究进度…
他知道,人类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黑暗的诱惑与历史的教训。
一边是艰难的理解与主动的引导。
脚下是现实的土地,头顶是深邃的、充满未知的星空。
净蚀的行动,从追剿一个犯罪网络开始,穿越了技术、维度、时间的迷雾,最终指向了人类对自身意识本质的探索和对宇宙未知的敬畏。
这趟旅程没有终点。
守护,将成为文明永恒的姿态。
方尖碑静默矗立,其阴影与光芒所及之处,即是人类需要守护的、不断变化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