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418章 罪纹织网与净光初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8章 罪纹织网与净光初现

“逆模因”研究所揭示的恐怖背景音,如同在净蚀中心投入一颗深水炸弹,其涟漪尚未平复,林建奇却已将其强行压下,封存于最高防护等级的研究单元内。当前的重心,必须是对历史遗留罪案的彻底清算,这是涤荡“幽灵”残留影响、修复社会信任基石不可或缺的一步。他坐镇上海指挥部,目光如炬,透过屏幕凝视着各地侦查员与昔日罪犯的最终博弈。

这场跨越多地的收官之战,已进入最后的证据固定与心理攻坚阶段。

淮南,审讯室。

面对鲍玉佳,侦查员不再纠缠于贴纸本身,而是出示了一份详尽的财务分析报告。“你看,”侦查员指着图表,“你每次收到比特币后一周内,你久病母亲的账户就会收到一笔来自陌生人的、与你所得数额相等的汇款。对方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利用你的软肋。”接着,他们播放了一段技术模拟动画,清晰展示了他张贴的贴纸如何成为庞大非法数据流的一个微小却关键的中继点。鲍玉佳看着动画中自己那微不足道的举动竟与远在境外的犯罪网络相连,脸色惨白,最后一点侥幸心理彻底崩溃,瘫软在地,对所有行为供认不讳。侦查员利用情感软肋与技术可视化,击溃了最外围执行者的心理防线。

高碑店,讯问现场。

武京伟起初仍试图以“不知情”、“只是按指令操作”来辩解。侦查员没有反驳,而是调取了他大量网络浏览记录,指出他在多个军事论坛和技术贴吧中,曾多次深入研究过与“幽灵”脚本相关的加密通信原理(尽管是粗浅的)。“一个真正不知情的人,会花这么多时间去研究这些吗?”侦查员逼问,“你渴望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不惜触碰红线,这才是你真正的动机。”武京伟被戳中痛处,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承认了自己试图利用技术“走捷径”重现价值的虚荣和贪婪。侦查员通过行为数据挖掘,揭示了其犯罪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

达州,军事监狱审讯室。

林奉超尽管身陷囹圄,仍残留着一丝军官的傲慢。审讯员并未与他争论是非对错,而是采取了一种“剥离”策略。他们逐一出示其麾下士兵因其转发极端言论而思想产生动摇、甚至差点酿成事故的证言证词。“看看,林上尉,你追求的‘真相’和‘优越感’,代价是什么?是你曾经发誓要带领的兵的前途和信念!”一桩桩具体的事例,像锤子一样砸碎了他最后的伪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造成的实质性伤害,远比他想象的更严重。他最终低下头,写下了详细的悔过书。侦查员通过揭示其行为对所属集体的具体伤害,摧毁其扭曲的价值观根基。

福州,看守所。

面对危暐(Vcd),侦查员采取了“冷处理”。他们只是不间断地出示证据:其父危金根利用职权为其摆平麻烦的每一次通话记录、转账凭证;其伙同他人诈骗时炫耀性的聊天记录;受害者梁露等人痛苦不堪的证词。他们不再问他“知不知罪”,而是让他反复观看这些证据,让其生活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罪证包围之中。最终,是奢靡生活带来的空虚与铁证如山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击垮了这个纨绔子弟,他情绪失控,嚎啕大哭着承认了一切。侦查员用无声的证据洪流,淹没其空虚的内在。

其他地区,对魏超(没脑子)、曹荣荣、张帅帅等人的审讯也相继完成。证据链均已闭合,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随着所有案犯的落网和认罪,这场席卷多地的特大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危害国家安全案,终于迎来了司法审判阶段。

法庭上,公诉人郑雅萍检察官慷慨陈词,将付书云设计的精密算法、吴世琛提供的资本通道、武京伟等人的技术执行、林奉超等人的身份滥用、孙鹏飞的数据筛选、鲍玉佳等最外围的协助……这一整条黑色产业链条清晰地呈现在法庭面前。

每一个罪犯的犯罪细节、动机、造成的后果都被无情揭露。那些曾经看似孤立的贴纸、资金流、问卷、群聊,在法庭上被尘光密钥构建的证据图谱完美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无处遁形的罪行之网。

审判结果毫无悬念:

付书云(已故\/无行为能力)被追溯其罪责,其技术遗产被严格封存管控。

危金根、危暐父子数罪并罚,获重刑。

林奉超被开除军籍,判处重刑。

武京伟、孙鹏飞、曹荣荣、张帅帅、魏超等均根据其作用大小,被判处有期徒刑。

鲍玉佳等外围人员也依法获刑。

法律的重锤,最终为所有罪恶敲响了丧钟。

而对受害者而言,审判的结束意味着真正的解脱与新生。

内蒙古,马文平(心黑?) 作为受害者代表出庭,听到判决后,他感到积压已久的怨气终于消散。他用追回的部分资金和经营所得,在家乡成立了一个小小的退役军人互助基金,专门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老兵。他从“心黑”的受害者,变成了传递温暖的发光体。

湖北,程俊杰(二楞子) 的孩子已完全康复,成绩优异。他拿着法院的判决书,告诉孩子:“看,世上还是有公道和法律的。”这份信念,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南昌,梁露(认知低下?) 因其在案件中的表现和后续的坚强,被评为年度优秀士兵,保送进入军校深造。她的人生轨迹彻底被改写,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她的“傻”变成了坚韧,“认知低下”在风雨洗礼后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就在社会层面因正义伸张而稍显平静之时,净蚀中心内部,“逆模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遗忘猎手”小组发现,那种令人不安的“背景噪音”(哭泣声),其声波本身似乎就承载着一种强大的“逆模因”效应,但其作用方式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更像是一种认知排斥和概念隔离——它并非让人忘记“归墟”,而是让听到它的人,从情感和认知上无法将“归墟”与任何已知的、可理解的概念进行关联,从而使其变成一个无法被思考、被传播的“空洞概念”。

这或许正是先辈们试图做到的——不是隐藏,而是让后来者即使接触到,也无法真正理解其恐怖本质,从而避免盲目探索引发二次灾难。

“我们可能……不需要完全破解它,”一位信息理论家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也许我们可以……模仿它?制造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温和的‘认知滤网’,安装在‘锚点’网络的关键节点上,过滤掉那些可能引发集体恐慌和混乱的、关于‘归墟’的原始信息,只允许经过处理的、非感性的数据流通?”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提议,这近乎于一种思想层面的管控。

林建奇沉思良久。

“可以研究。但必须设定最严格的红线:第一,绝对禁止用于任何个体思想控制;第二,仅用于防御来自‘归墟’的认知污染;第三,最终是否应用,必须经过最高伦理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

他深知,对抗深渊时,必须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变成另一个深渊。

审判结束了,社会的伤口开始愈合。

“逆模因”的研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也带来了新的防御可能性。

“微光2.0”计划仍在默默运行,守护着社会的基层。

而星空深处的“归墟”,依旧沉默。

林建奇站在净蚀中心的指挥台前,看着屏幕上“幽灵”案最终审结的报告,又看了看旁边“逆模因滤网”的模拟运行数据。

一个时代的罪行被清算。

一个时代的挑战已来临。

净蚀的使命,从未终结,只是在永恒的变化中,不断寻找着守护文明的新方式。

方尖碑之下,是人类永不熄灭的、在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复杂世界中艰难前行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