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420章 净光永驻与归墟低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0章 净光永驻与归墟低语

“幽灵”案的司法程序与社会修复终告完结,但其留下的巨大阴影与深刻教训,已彻底融入国家安全的肌理,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警示铭文。净蚀中心的工作重心完全转向对未知威胁“归墟”的监测、研究,以及基于此案教训构建的“净壤”免疫系统的长期运维。

林建奇站在全新的全球态势图前,上面的光点不再代表犯罪节点,而是实时显示着全球集体情绪态势、“锚点”时间流稳定度、以及深空监测阵列的状态。战斗的形态已从追凶缉恶,升维至守护文明存续的根基。

所有案犯的最终状态,已被严格归档,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其个人命运已然凝固:

鲍玉佳 在监狱工厂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简单的劳动。汗水冲刷不掉悔恨,但规律的劳作为他提供了某种扭曲的平静。他不再抬头看天。

武京伟 在军事监狱的图书馆里,成了最安静的读者。他读完了所有关于伦理与技术的书籍,最终在一本哲学着作的扉页上,写下“敬畏”二字。这是他最后的顿悟。

林奉超 在与其他囚犯的日常摩擦中,那点可怜的军官优越感被彻底磨碎。他开始学习一项实用技能——缝纫,一针一线中,他似乎在缝合自己破碎的过去。

危暐、危金根 父子在各自的囚笼中,一个沉溺于往昔奢靡的幻梦,一个在算计中耗尽最后的心力。权力带来的虚幻荣光,已成冰冷的铁窗。

孙鹏飞 在精神病院的药物控制下,大部分时间处于混沌状态。偶尔清醒时,他会对着墙壁喃喃计算,但那些公式再也组不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模型。

曹荣荣、张帅帅、魏超 等人,在监狱的秩序中找到了畸形的安稳,他们已成为改造系统中的一个个统计数字。

付书云 的大脑切片被封存在液氮中,等待未来科技或许能解开其疯狂与天才的奥秘。

伍华权 在社区的帮扶下,成了一名合格的垃圾分类员。他依旧不懂大道理,但牢牢记得“不能乱按按钮”。

他们的故事,彻底结束了。社会记住了教训,并正在将教训转化为更坚固的制度防线。

而光明的承载者们,已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马文平 的互助基金已成为当地退役军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程俊杰 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用技术建设国家。

梁露 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主动申请加入军队的心理战研究所,立志用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知识构筑无形的心理防线。

沈舟 因其在案件中的卓越表现和对“净壤”计划的深刻理解,被调入净蚀中心,成为一名战略分析员,完成了从基层民警到国家卫士的蜕变。

西北的少年天才 拒绝了国外的高薪邀请,加入了国家的“深蓝文库”项目,致力于意识科技的研究。

他们的新生,宣告了正义与坚韧的最终胜利。

净蚀中心内部,“逆模因”滤网的伦理审查仍在进行,争论激烈。 支持者认为这是文明面对认知污染的必要自卫;反对者则担忧这将是思想控制的危险开端。

林建奇没有急于推动,他命令研究继续,但必须找到一种绝对透明、可监督、且权力分散的应用模式,确保其永远不会沦为控制工具。

与此同时,对“归墟”的监测取得了微妙进展。深空阵列捕捉到一系列极其规律的、非自然的低频引力波脉冲,其源头直指奥尔特云深处。脉冲不携带任何信息,只是持续地、单调地重复,仿佛某种巨大存在的心跳。

更令人不安的是,密钥分析发现,这种引力波脉冲的节奏,与“锚点”网络内经过“滤网”处理后的情绪数据流的波动模式,存在一种诡异的负相关。

当“锚点”内部因集体冥想而趋于极度和平时,那引力波“心跳”会变得略微“急促”;当“锚点”内部出现微小波动时,“心跳”反而会“平缓”。

“它…在‘回应’我们?”郑雅萍感到难以置信,“我们的‘平静’,反而让它‘兴奋’?或者说…我们的‘平静’,在它的感知里,是一种不同于‘恐惧’和‘狂热’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个发现颠覆了之前的假设。“归墟”吞噬的,可能并非特定的情绪,而是集体意识的剧烈波动本身?无论正向还是负向?

这使得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人类试图通过引导意识走向和谐来自卫,但这种和谐本身,可能同样会被那个存在所“品尝”,只是方式不同。

“重新评估所有策略!”林建奇下令,“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意识与‘它’相互作用的本质!”

就在这迷茫与探索交织的时刻,那位曾参与“回声”计划、留下剪纸“逆模因”的民间艺术家的孙女,在一次整理祖母遗物时,发现了一本从未示人的日记残本。

日记用一种混合了方言和自创符号的密码写成。经过艰难破译,其中一页写道:

“…他们说‘长夜’里看到了‘真相’…那不是怪物,是‘镜子’…我们越是喧嚣,镜中的倒影就越是扭曲和贪婪…我们越是追求绝对的静默,镜子本身的存在感就越是清晰和…‘饥饿’…唯一的办法,不是对抗镜子,而是…忘记镜子的存在…专注于照亮我们自己的房间…”

这段充满隐喻的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迷雾!

“归墟”或许并非一个主动的“捕食者”,而更像是一个被动的“反射体”或“共振腔”?它将人类集体意识的波动放大并反馈回来?人类对抗的,一直是自己意识的倒影?

而先辈们选择的“逆模因”道路,并非懦弱的逃避,而是一种极具智慧的策略——通过“忘记”这面“镜子”的存在,来切断这种危险的共振反馈循环!他们试图让文明专注于自身的发展(照亮自己的房间),而非与一个可能无法被真正“战胜”的宇宙现象纠缠。

这为“逆模因”滤网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哲学基础:它的目的不是隐瞒真相,而是保护文明不被一个无法理解、且可能因关注而强化的宇宙现象所困扰和吞噬。

林建奇看着日记的译文,久久沉默。

最终的防御,或许不是武器或盾牌,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智慧”与“谦卑”——承认宇宙中存在人类无法理解、不应触碰的领域,并主动选择规避。

“将新发现提交伦理委员会审议。”他最终下令,“‘逆模因’滤网的应用原则,必须基于‘照亮房间’而非‘对抗镜子’的哲学。它的唯一目的,是保护,而非控制。”

尾声

净蚀中心的灯光永不熄灭。

屏幕上的数据依旧流淌。

奥尔特云深处的“心跳”仍在持续。

人类对自身意识的探索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林建奇知道,故事从未真正结束。

一个案件的终结,只是文明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逗号。

守护者的事业,是永恒的。

他望向窗外,黎明再次降临这座城市。

人们开始忙碌,生活继续前行。

他们不知道深渊的存在,也不知道有人正守护着他们平凡的日常。

但这或许正是“净蚀”的意义所在——让亿万普通人,能永远不必知道那些隐藏在光明背后的、无比黑暗和复杂的真相。

方尖碑静默矗立,净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