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于是她干脆利落地决定了第一站:长城。

清晨出发,一行人乘坐校车前往八达岭。

一路上,外国学生们兴奋地拍照片、录视频,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即将见到的世界奇迹。

而那个日本男生则安静地坐在角落,手里捧着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看得认真,偶尔抬头看看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

终于抵达目的地。

林蔓带着众人踏上长城入口的石阶,脚底踩上那一块块斑驳厚重的青灰色石砖时,心中依旧忍不住涌起一阵久违的激动。

这已经是她第五次来了,可每一次重新站在这条蜿蜒于山脊之上的巨龙之上,仰望苍穹,俯瞰群山,她的胸口都会被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填满。

风从远处山谷吹来,拂动她的发丝。

她停下脚步,转身面向大家,准备开始讲解。

就在这时,那个一直沉默的日本男生忽然抬起眼,目光专注地盯着她,用不太流利但却清晰的中文开口问道:

“林老师,我看过资料,你们修长城,是为了挡住外敌入侵吗?”

林蔓点头:“对,没错。”

她微微抬起下巴,目光平静地望着前方,语气坚定而从容。

这句话不仅是对对方问题的回应,更像是在确认某种立场。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沉稳。

接着她简单讲了讲长城的历史,也不管他们能不能完全听懂。

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从战国时期诸侯修筑防御工事开始讲起,一直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接万里长城,再到明朝大规模重修,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基本格局。

她提到长城不仅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

虽然这些游客中有些人眼神茫然,显然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但她依旧坚持把关键信息讲完,没有因为可能的理解障碍而省略。

林蔓本以为这是一次简单的对话,谁知对方还没等她开口,那个小日子就盯着远处笑了一声:“可事实摆着,你们也没挡住外来的威胁。”

那人嘴角扬起一抹轻蔑的笑意,眼神斜斜地瞟向远方的城墙轮廓,语调里透着几分讥讽和挑衅。

他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站姿散漫,仿佛在欣赏一场早已注定结局的戏剧。

“再厉害的墙,不还是被一次次突破了吗?”

他的潜台词清晰可闻——你们引以为傲的象征,在现实中并非坚不可摧。

“我听家里老一辈说过,他们以前来过这里。”

他说这话时,脸上浮现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得意,像是在炫耀一段家族荣光。

那语气中夹杂着一种微妙的优越感,似乎祖先曾踏足此地,便成了某种值得骄傲的资本。

他的眼睛微微眯起,仿佛正沉浸在某种虚幻的历史画面之中。

林蔓一听,手立马攥紧了。

她指节瞬间泛白,掌心因用力过猛而微微发疼。

一股压抑的情绪自心底涌上,但她迅速克制住,不让表情泄露半分波动。

她知道此刻不能失态,更不能示弱。

那一瞬间,她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课本上的残垣断壁、祖辈口述中的烽火连天、还有那些无声哭泣的名字。

她脸色没变,语气平静地回道:“那你家长辈有没有提过,咱们的小孩也曾经站上过你们的地盘?”

她说话时声音平稳,甚至带着淡淡的笑意,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子般精准扎进对方的心理防线。

她没有提高音量,也没有露出愤怒之色,只是轻轻地反问了一句。

可正是这份冷静,让这句话显得更加锋利,直击要害。

两人突然用英语聊了起来,其他人听得清清楚楚,当场就有人笑了出来。

周围几名同行的游客原本还神色漠然,此刻却忍不住掩嘴轻笑。

有人低头 exchanged了一个眼神,有人干脆掏出手机悄悄录音。

英语清晰流畅,在安静的空气中格外刺耳,使得这场交锋变得公开而难堪。

那笑声不是恶意的哄闹,却足以让被调侃的一方如坐针毡。

那个和她说话的小日子脸一阵红一阵白,明显被戳到了痛处。

他的脸色迅速变化,先是因羞恼涨得通红,随后又因尴尬褪成苍白。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终究没能组织出合适的词句。

喉咙动了动,最终只发出一声含糊不清的低哼。

他避开林蔓的目光,转头看向别处,肩膀微微绷紧,整个人显得局促不安。

之后一路,谁都没再吭声。

队伍重新启程,脚步声整齐却沉闷。

风吹过树梢,沙沙作响,衬托出人群间的寂静。

没人再提出问题,也没人试图打破沉默。

刚才那一幕像一块石头沉在众人心里,让原本轻松的文化考察之旅多了几分凝重。

林蔓还是尽了自己的职责,带他们去了几个热门景点。

她没有因之前的冲突而懈怠,反而更加专注地履行导游的义务。

她带领大家参观故宫博物院,细致讲解太和殿的建筑规制与礼制意义;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讲述慈禧太后时期的皇家生活变迁;又带他们走过南锣鼓巷的青石板路,介绍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韵味。

每到一处,她都尽可能做到专业、客观、有林度。

第二天她得上班,不想耽误正事,干脆把人全拉到了星月店。

考虑到行程紧凑,且自己还要兼顾店铺运营,林蔓决定调整安排。

与其奔波在外,不如将团队带到自家店里,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顺带展示本土品牌的发展成果。

这个决定既实用,也暗含深意——她要用现实的例子告诉这些人:中国不仅有古老的历史,也有蓬勃生长的现在。

她也没说这店是她的,只重点讲了这地方曾经被烧毁,后来重建的事。

站在星月店门前,她指着门楣上新旧交错的木梁说道:“这家店最早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在一次意外火灾中几乎全部损毁。”

她语气低缓,像是在追忆一段伤痛往事,“后来当地人齐心协力,一点一点把它恢复起来。如今看到的模样,是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她说得动情,却不透露自己就是店主的身份,只为保持叙述的客观性。

再加上店里有不少稀奇的新货,都是她找工厂专门做的,果然让这群人连连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