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一生走到老 > 第二百六十四章 烟雨话江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六十四章 烟雨话江南

邢成义菜品创新成长记(第四十一至第五十天):在烟火气里扎根

第四十一天的后厨,天还没亮就飘着什锦海螺的鲜香,可邢成义的眉头却微微蹙着——海鲜池里的鲜活海螺只剩三只,而小周刚从前厅跑回来,手里攥着三张加急的什锦海螺订单。“邢哥,昨儿客人等急了,今天可不能再让人家催了。”小周擦着汗说。邢成义没多言,转身抄起手机给采购老陈打去电话:“陈哥,今天海螺多送二十斤,越早到越好!”挂了电话,他拉着小周蹲在操作台前,把提前泡好的螺肉分好份:“你上午先把这些螺肉用料酒姜片腌上,我来处理新到的海螺,这样中午能省一半时间。”忙到上午十点,新海螺终于送到,邢成义手指翻飞,刷壳、取肉、去内脏,刀刃倾斜45度切出厚薄均匀的螺片,小周在一旁按他教的法子,用白醋搓洗螺肉去黏液,两人配合得愈发默契。中途,有位带老人的客人反馈“荷兰豆咬不动”,邢成义立刻试炒了一份,把荷兰豆焯水时间从30秒调到40秒,再入口时,脆嫩中带着绵软,老人尝了连连点头:“这下舒服多了。”

第四十二天午休时,小刘捧着个装着螺肉的盘子凑过来,脸有点红:“邢哥,你看我切的螺肉,有的薄得透光,有的厚得像块小疙瘩,炒出来一半老一半生。”邢成义放下手里的抹布,拿起一块螺肉放在砧板上,让小刘看着:“左手手指弯曲按稳螺肉,别让它滑,刀刃要斜着,像这样跟着螺肉的弧度走,力度要匀。”他一边说,一边下刀,一片片雪白的螺片整齐地铺在砧板上。接着,他又舀了一勺白醋倒在小刘切坏的螺肉上:“你试试用这个搓洗,黏液一下就掉,还能去点腥味。”小刘跟着练了一下午,傍晚时端来一盘自己炒的什锦海螺,虽然卖相不及邢成义,但螺肉口感已匀了不少,他挠着头笑:“邢哥,真管用!以后我天天练。”邢成义拍了拍他的肩膀:“后厨的手艺,都是练出来的。”

第四十三天上午,一位穿西装的上班族坐在窗边,喝着鸡汤萝卜丝,突然朝后厨喊了一声:“师傅,这汤要是加把粉丝就好了,能当饭吃!”邢成义听见了,心里一动——冬天上班族就爱这样“汤菜合一”的吃食。他立刻从食材架上翻出龙口粉丝,用温水泡软,等锅里的萝卜丝炖得快烂时,抓了一把粉丝放进去,小火慢煮。五分钟后,一碗飘着金黄油花的鸡汤萝卜丝粉丝煲端到客人桌上,粉丝吸饱了鸡汤的鲜,咬一口软滑入味。客人连喝两碗,临走时还说:“明天我还来吃这个!”邢成义索性把这道变式菜写进了临时菜单,当天就卖了二十多份,后厨的师傅们也说:“成义这脑子,总能想到客人心坎里去。”

第四十四天清晨,邢成义去食材库取松茸,却发现货架上只剩一小袋干松茸。“糟了,昨天预定松茸炖西洋参的客人有五位呢!”他赶紧去找张师傅,张师傅盯着那袋松茸想了想:“库房里还有羊肚菌,口感和松茸有点像,就是香味更浓,你试试用它掺着炖,西洋参少放些,别盖过菌香。”邢成义点点头,赶紧泡发羊肚菌,切了薄薄的西洋参片,炖盅里一半松茸一半羊肚菌,清水慢炖。等客人来取餐时,他主动上前解释:“实在对不住,松茸暂时缺货,用羊肚菌替了些,您尝尝看,要是不合口味,我给您换别的。”没想到客人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羊肚菌炖得香,比松茸更醇厚,挺好!”邢成义悬着的心落了地,还特意送了客人一碟凉拌海带丝,客人笑着说:“你们这儿不仅菜好吃,服务也贴心。”

第四十五天,张师傅把邢成义叫到身边:“成义,你新菜做得好,但热炒还得再练,试试板栗烧鸡块?秋冬吃这个暖身,客人肯定喜欢。”邢成义心里有点打鼓——他以前只切过净肉,带骨的鸡肉一剁就溅油,板栗去皮后没多久就变黑。当晚下班后,他留在后厨,从冰柜里拿出半只鸡,张师傅站在一旁示范:“你看,先用刀背把鸡骨敲裂,再下刀剁,这样骨头不会崩,油也溅得少。”邢成义跟着试,刚开始刀背敲得太轻,鸡骨没裂,反而把手震得发麻,练了十几分钟,才慢慢找到窍门。接着处理板栗,他按张师傅说的,把去皮的板栗泡在淡盐水里,果然,原本泛褐的板栗又变回了淡黄色。忙到深夜,砧板上堆着整齐的鸡块,邢成义揉着发酸的胳膊,却觉得心里踏实——多会一道菜,就多一分底气。

第四十六天上午,邢成义开始试做板栗烧鸡块。他先把鸡块焯水,捞出沥干,接着在锅里放冰糖,小火炒糖色。可没等糖色炒到深黄,锅里就冒起了黑烟,他赶紧把鸡块倒进去,结果鸡块裹上了一层焦黑的糖渣,炒出来黑乎乎的。炖板栗时,他又忘了提前煮,直接扔进锅里,等鸡块炖烂了,板栗还是硬邦邦的。张师傅尝了一口,皱着眉说:“糖色炒过了,发苦,板栗得先高压锅压五分钟,不然炖不熟。”邢成义把师傅的话记在小本子上,下午重新试做,这次他盯着糖色,刚变成深黄就倒鸡块,翻炒上色后加酱油、料酒,再把压软的板栗放进去,还丢了一颗八角增香。炖到汤汁浓稠时,掀开锅盖,鸡肉红亮油润,板栗粉糯香甜,终于有了那股家常的香味。

第四十八天,意外还是来了。一位常客喝了松茸炖西洋参后,皱着眉找过来:“小伙子,今天这汤怎么有股怪味?”邢成义心里一紧,赶紧尝了一口,果然有淡淡的腥味。他立刻去食材库查,发现泡松茸的盆里,有几朵松茸边缘发黏——昨天学徒泡松茸时,水温放得太高,把松茸泡坏了。邢成义当即给客人道歉:“实在抱歉,是我们食材处理得不好,我重新给您炖一份,再送您一份甜品。”客人见他态度诚恳,便坐了回去。等新的炖品端上桌,客人喝了点点头:“这才对味。”当天收工后,邢成义写了张“松茸泡发核对表”贴在食材库:“水温30-40度,泡发时间2小时,泡发后需两人检查无变质方可使用。”他知道,后厨的事,一点马虎都不能有。

第四十九天,张师傅召集后厨开会:“明天周末,客流量肯定大,成义你负责新菜和板栗烧鸡块的备料,小周熬汤,小刘预处理蔬菜,大家互相搭把手。”邢成义提前把海螺、鸡块、板栗都备好,连什锦海螺的配菜都分好份,用保鲜膜盖着。第五天一早,前厅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两份鸡汤萝卜丝粉丝煲”“三份什锦海螺”“一份板栗烧鸡块”的喊声此起彼伏。邢成义站在灶台前,大火快炒什锦海螺,锅里的食材滋滋作响,彩椒、荷兰豆、螺肉翻滚着,香味飘满整个后厨。他一边炒,一边提醒小刘:“板栗烧鸡块火候别太大,不然汤汁收太快。”小周熬好的鸡汤冒着热气,刚好够装十碗粉丝煲。忙到下午两点,客流才渐渐少了,小周拿着订单统计单跑过来:“邢哥,今天新菜和板栗烧鸡块卖了86份!创纪录了!”邢成义靠在墙上,擦着额头上的汗,看着后厨里大家忙碌的身影——张师傅在检查食材,小刘在收拾砧板,小周在清洗炖盅,烟火气里满是暖意。张师傅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成义,现在的你,已经能独当一面了。”邢成义笑了,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左手,曾经的伤口早已结痂,如今握着菜刀,稳得很。他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手足无措的新手了,在这方寸后厨的烟火气里,他正一步步扎根,朝着自己的目标慢慢走。

十七楼的宿舍:邢成义的“临时小家”

邢成义住的员工宿舍在17楼,是俏江南给后厨师傅们安排的集体宿舍,三室一厅的房子里住了六个人,他和两个配菜师傅住最小的那间次卧,房间里摆着三张上下铺,靠窗的下铺是他的“地盘”。

每天收工回来,他得先等电梯——这栋老楼的电梯总爱“闹脾气”,尤其是晚高峰,往往要等上七八分钟,有时实在急,他就扶着楼梯扶手往上爬,17层的台阶,他数过,一共256级,爬到一半就得扶着墙喘口气,左手腕偶尔会传来轻微的酸胀,他便停下来揉一揉,再接着往上走。

推开门,客厅里总能闻到室友老李煮的泡面味,老张正坐在桌边擦他那套宝贝菜刀,刀刃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邢成义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把沾着油烟的工服脱下来,挂在床边的简易衣架上——那衣架是他从楼下旧货市场淘来的,铁丝弯的架子已经有些生锈,他用红绳缠了缠边角,免得勾破衣服。

他的铺位收拾得格外整齐:蓝色的床单铺得平平整整,没有一丝褶皱,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是在老家当兵时养成的习惯;床头摆着一个褪了色的布偶熊,是去年侄女来bJ玩时落下的,他每天睡前都会顺手摸一摸;墙面上贴着两张纸,一张是他画的简易菜品图谱,标着“鸡汤萝卜丝火候:小火20分钟”“什锦海螺焯水时间:10秒”,另一张是从日历上剪下来的,上面圈着除夕的日期,旁边写着“给爹娘带的年货:酒、香菇、蜜枣”。

床底下塞着两个箱子,一个是装衣服的行李箱,边角已经被磨得发白;另一个是他攒的空调料瓶,里面装着他从后厨“讨”来的干花椒、干辣椒,还有自己买的陈皮——他说“娘用这些炖肉香”。床头柜上放着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俏江南2023年度优秀员工”,是他上个月刚得的,里面总泡着枸杞菊花茶,张师傅说“秋冬喝这个败火,对伤口恢复好”。

夜里躺在床上,他总爱侧着身看向窗外。17楼的视野很好,能看到远处商场的霓虹灯,闪烁着红的、黄的光,像村里过年时挂的灯笼;偶尔能听到楼下马路上汽车驶过的声音,混着隔壁楼传来的电视声,倒也不算冷清。只是每当这时,左手腕的不适感会悄悄冒出来,他便伸手摸出枕头下张师傅给的活血药膏,挤一点在掌心搓热,轻轻敷在腕骨处,药膏的温热慢慢渗进去,像娘以前给他敷的草药,让他心里踏实不少。

有时室友们都睡熟了,他会悄悄拿出手机,给王红梅发消息,屏幕光映着他的脸,他打字很慢,左手手指不太灵活,往往要删删改改好几遍,才发出一句“红梅,我今天把回家的票订好了,腊月二十五到”。等消息的时候,他会盯着床头柜上的搪瓷杯,想着回家时要把这个杯子带上——这是他在城里的第一个“荣誉”,要拿给爹娘看看。

这17楼的小铺位,没有家里的炕头暖和,也没有出租屋的自在,却是邢成义在这座城市的“落脚点”。墙上的菜品图谱记着他的努力,床头的布偶熊藏着他的牵挂,就连那台慢半拍的电梯、256级的台阶,都成了他在异乡生活里,一个个具体又温暖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