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何裕柱来到十四科室的实验室。

他特意召集了科室里的几位核心成员。

当他站上讲台时,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他。\"各位,今天请大家暂时放下手中的研究工作,因为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宣布……\"

何科长的话音刚落,在场的研究员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何裕柱没有吊大家胃口,直接说道:

“最近半年,咱们科室在自主研发的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比如通过与轧钢厂的合作,我们搭建起了初步的框架结构……\"

他先是对近期十四科室所取得的成绩做了总结,随后话锋一转:\"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攻克某些技术难题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图纸和数据变得愈发复杂,巨大的工作量严重拖慢了我们的进度。”

听到这里,众人略显疑惑,没能完全理解何科长的真实意图。

虽然何科长提到的问题确实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现实情况,但这些研究员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无论是繁杂的计算还是重复的任务,对他们而言都已司空见惯。

无非就是多算些东西罢了。\"何科长,您具体是想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既然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技术,像这种重型武器的研发,就必须改进我们的研究方法。

这样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提高成功率。

所以,我建议在我们科室增加一个新项目,专门研究计算机。”

听完这话,所有人都愣住了。

计算机在国内还不普及,很多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他们只听说国外的技术很先进,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研究,效率远超人工。

但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方面懂这项技术的人太少,另一方面国外对这类高端技术实施严格封锁。

因此,尽管何裕柱提出要改善研究条件,大家也没想到这一方向。\"何科长,计算机可是外国货,咱们真能研究出来吗?”

“何科长,我倒不是没信心,只是我们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别说研究了,现在给我一台计算机,我都不一定能上手。”

短暂的沉默后,众人纷纷表达了顾虑。

他们并非消极悲观,而是基于现实情况作出判断,态度十分务实。

对此,何裕柱并不生气,他知道大家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换了其他人,或许真的难以突破这项技术。

但对于何裕柱而言,计算机再熟悉不过了。

他认为国外封锁的技术不过是小菜一碟,毕竟他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

计算机涉及的芯片、编程等内容,他在穿越前已有了解。

即使短期内无法造出后世的那种超级计算机,制造一台适合这个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计算机,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所谓技术压制,也不过是信息差距罢了。

何裕柱的脑海忠装着后世大国的先进经验,只要他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上讲,即便亲手制造原子弹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实际上,任何研究都无法一蹴而就,即使有像何裕柱这样的关键人物,也只能起到推动作用,最终成果还需大家共同努力。\"各位,这些情况我都已考虑周全。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从十四科室挑选部分同事,共同攻克计算机技术,争取尽快研发出我们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

这对我们的**研究也将有重要帮助。”

尽管众人对此信心不足,但何科长发话后,大家心中就有了底气。

不久,何裕柱调配了十位同事,十四科室迅速投入计算机研究工作。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57年。

六月,傍晚。

南锣鼓巷90号四合院。

何裕柱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抱着刚满一岁的何思行,谢颖琪提着蔬菜和白面跟在一旁。

今天何裕柱难得休息,正好带全家回院子探望何大清夫妇。

此外,他还有一些重要事情要和何大清商量。

刚到院子,发现前院空无一人。

何裕柱和谢颖琪对视一眼,感到不对劲。

按照时间,这正是下班时段,前院这么多住户,不可能没人。

正在思索时,何裕柱听到中院传来喧闹声。

谢颖琪也察觉到不对,主动询问:

“柱子,怎么回事?”

两人急忙走向中院。

进了中院,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熟悉的人,前院住户聚集在此,后院也有不少居民前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易忠嗨夫妻以及贾张氏和秦淮如。

何裕柱一眼看穿了中院的情形,贾张氏正撕心裂肺地哭号,秦淮如的眼眶也已红肿,而棒梗和小当两个孩子似乎还未理解发生的事情,只是被奶奶和妈妈不同寻常的模样吓得脸色发白,呆立在一旁,不知所措。\"贾东旭出事了?”

何裕柱心中一动,立刻明白了这一点。

此时,中院一片喧哗,不少人围过来安慰贾张氏。\"大嫂,节哀顺变,别伤了自己的身体。”

“唉,东旭这孩子……真是可惜!”

“淮如快生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传入何裕柱耳中,他大致了解了情况。

看来,贾东旭的命运与原剧中的人物相同,都是因公殉职。

至于具体原因,何裕柱猜测可能是因为贾东旭长期营养不良,身体一直虚弱,在工厂与机器打交道,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意外。

易忠嗨夫妇此刻完全顾不上安慰贾张氏等人。

中院内,原剧中的几个熟人全都聚在一起。

前院的三大爷和后院的二大爷见一大爷的状态不太对劲,便主动承担起维持中院秩序的任务。

许大茂夫妇看到贾家的窘况,只是轻轻皱眉。

许大茂与贾东旭并无深仇,只是贾东旭小时候与傻柱关系不好,成年后贾东旭在院里的性格还算平和,没有太多敌人。

要说麻烦,也就是他泼辣的母亲让人厌烦,但如今贾东旭已逝,这怨气自然消散。

娄晓娥作为大家闺秀,情感细腻,得知贾东旭英年早逝,内心十分惋惜。

同时,她也对贾家现状感到同情。

贾东旭在世时,贾家全靠他的收入过活,生活虽不拮据,但也谈不上富裕。

如今贾东旭升职,家境渐好,还即将迎来新生命,却突遭变故,换了谁都会难以承受。\"老易,得让一大爷来主持。”

阎富贵和刘海忠商议后认为,最后的决定还需一大爷出面。

毕竟,他的身份以及与贾家的关系,让他不得不承担这个责任。

易忠嗨被叫到后,眼神逐渐恢复清明。

他环顾四周,特别是看到贾张氏那悲痛欲绝的样子,脸色依旧沉重。

何裕柱一家三口先进屋放下东西,随后与何大清夫妇一起站在门口观察情况。\"东旭妈……”

易忠嗨调整好情绪,意识到即使再悲伤,生活仍需继续。

他呼唤贾张氏。

然而,这一声呼唤犹如导火索,贾张氏瞬间情绪爆发,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老大爷,东旭的师傅啊!我可怜的儿子就这么走了,才刚满二十五岁,都已经是个熟练钳工了,怎么就突然没了呢?这太冤枉了,东旭师傅,您得给我们做主啊!”

贾张氏哭诉着,让易忠嗨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旁人若听到这话,可能会以为贾东旭的死另有隐情。

但实际上,易忠嗨清楚得很,这是贾张氏想通过这种方式争取更多的赔偿。

贾东旭一死,厂里可能没什么表示。

但贾张氏这么一闹,厂里多少会有所顾忌,即便补偿一样,闹过后也可能更多。

然而此刻,易忠嗨的心思并不在这上头。

贾东旭是他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如今突然离世,他一时难以接受。\"东旭她娘,别太过激动。

我们一定会妥善处理这件事。

东旭这孩子,我和老易一直视如己出,得知噩耗,我们都很难过。”

旁边的另一位大妈也附和劝慰,言语间透着真挚的情感。

邻居们目睹这一切,对这对夫妇的善良心肠深表感动。

毕竟,易忠嗨平日对贾东旭关怀备至,如今儿子去世,他们的言行依旧温暖人心。

大妈的话在此时也赢得了贾张氏的好感。

虽然平日她有些泼辣,但此刻,儿子去世让她悲痛,同时也希望借助易忠嗨的力量,在厂里争取更好的待遇。

一番安抚后,贾家的情绪逐渐平复。

贾张氏与易忠嗨商定,等事情稍缓,他们会一起去厂里协商抚恤金等相关事宜。

有易忠嗨这样的资深工人协助,谈判结果肯定会比贾张氏单独前往更好。

易忠嗨鉴于贾家的特殊情况,再次号召全院居民为贾家捐款。

由于贾东旭的不幸离世,这次大家的捐款积极性很高,金额也比以往易忠嗨主动发起的几次都要多。

毕竟,是否需要援助,每个人心中都有衡量。

许大茂捐了三块钱,在大院里已属高额。

他本不愿捐这么多,但被娄晓娥劝说,才答应下来。

何裕柱代表老何家捐了两块钱。

尽管何裕柱与贾张氏关系一般,但贾东旭与柱子并无矛盾,且贾东旭为人处事都很得体。

看在这一层关系上,何裕柱决定尽一份心意。

当何裕柱捐出两块钱时,贾张氏和秦淮如都看向柱子。

显然,贾张氏清楚自己在院里的形象,柱子能捐两块钱令她意外。

之前易忠嗨组织捐款时,他们有时甚至分文不捐。

而秦淮如的眼神则充满复杂情绪。

贾东旭去世后,秦淮如悲伤之余回忆起进城时的往事。

当时她一心想要嫁到城里,见贾东旭有工作便忽视了柱子的忠告。

婚后生活的冷暖只有她自己明白。

前几年她也曾后悔,但看到丈夫在工厂的进步,生活有了盼头,也就自我安慰了。

然而现在贾东旭突然离去,她仿佛失去依靠,不知所措。

看着柱子的“仗义”

之举,她的心情更加复杂。

何裕柱捐完钱后并未逗留,带着家人回屋了。

秦淮如默默注视,眼神略显失落,但没多说什么。

当晚。

中院何家。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

屋内家具焕然一新,与过去的老旧装潢形成鲜明对比。

八仙桌及众人所坐的椅子皆由优质黄花木制成。

何裕柱今日归来,除了与家人团聚外,还有重要事项需交代。

他说道:“爸、陈姨,从今天起,我们家吃饭时别再浪费,单位发放的粮票之类的东西,尽量都换成实物储备。”

尽管何裕柱无法直接提及即将发生的灾难,但对自家人的提醒还是必要的。

何大清和陈娟听后略有疑惑,但见柱子如此说,便未反对,反而好奇询问:“柱子,你听到什么消息了吗?”

思索片刻,何裕柱点头道:“爸,陈姨,这事不用我多说,你们应该也能察觉到。

报纸上报道的粮食产量太过离谱,地里怎么可能产这么多粮食?而且现在还在搞公社集体用餐,我觉得这种方式不会持久。

我们家不缺吃的,多备些物资,也是为了将来有个保障。”

何裕柱始终留意着每日报纸的信息。

近年来,各类夸张数据频频出现,就连他这个穿越而来的人也感到汗颜。

后世即便有优良种子和化学肥料辅助,其产量也远不及某些地方报道的一半。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何裕柱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真实状况。

他明白,许多普通百姓对这些高产报道难免存疑。

或许大家认为数据有所夸大,但总体上粮食产量确实在增长。

然而,这种趋势最终导致了后续的悲剧。

身处历史潮流之中,何裕柱无力改变大局,只能尽力管理好自家事务。

好在他来到这里后,早已开始为眼下的局势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