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画面中,有上古先民茹毛饮血时偶然发现药草功效的瞬间,有丹炉初成、第一缕丹火升起的景象,有无数早已失传的炼丹手法、丹方构想、乃至炼丹失败炸炉的碎片……
它们如同浩荡长河,奔流不息,散发出浓郁的时光与知识的气息。
长廊本身,则是由一种温润如玉、却坚硬无比的未知材质铺就,脚下每隔一段距离,便铭刻着一个古老的丹道符文,散发出淡淡威压。
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十名修士,皆是前三层中的佼佼者。
李安安看到了李平乐,他正盘膝坐在一个符文上,眉头紧锁,周身剑气内敛,似乎在抵抗着什么。
也看到了秦艽,她站在一幅描绘着繁复丹纹的光影前,眼神痴迷,双手无意识地比划着。
还有其他各宗的天骄。
如无极宗一位身周有太极虚影流转的道子。
太虚宗一位不断打出阵法符文,试图解析光影的弟子。
佛宗一位口诵真言,佛光护体的僧人。
丹宗几位激动地试图记录,光影中闪现丹方的弟子。
御兽宗一位身旁趴伏着,一只似在沉睡的谛听异兽的少女。
所有人都显得步履维艰,或是沉迷于某段光影不可自拔,或是盘坐抵抗,很少有人能快速向前。
守塔人的声音在李安安识海响起,带着一种亘古的沧桑:
“通天塔,第四层:万古丹廊。”
“道障:知见障,法执迷。”
“规则:此地乃万古丹道知识碎片奔流之所。”
“沉溺则迷失,抗拒则寸步难行。”
“需悟‘汲取’与‘舍弃’之道,于万流归宗中明辨本心,找到属于自身丹道方向。”
“循脚下符文指引,前行至廊桥尽头,自见丹炉。”
“创制一味能助自身明晰道心、坚定前路之问道丹,丹成即可开启晋升之门。”
“时限:外界五日,塔内五十日。”
悟道之关。
这一层,不再提供具体灵材,考验的也不再是具体的炼丹手法,而是丹道理念、是心性、是对自身道路的认知。
那浩瀚的知识洪流是宝藏,也是陷阱。
沉迷于任何一段碎片,都可能陷入“知见障”,忘记自身原本的道路。
而若完全抗拒,则根本无法从中汲取养分,无法前行。
李安安深吸一口气,尝试迈出一步。
刹那间,无数丹道知识碎片如同决堤洪水涌入识海。
有上古毒丹的霸道配方,有失传的灵丹淬火术,有关于丹道终极的猜想……
信息量之大,远超想象,几乎要将识海撑爆。
李安安立刻运转《蕴神养灵诀》守护心神,同时《万毒真解》的总纲在心间流淌,作为定海神针,稳住自身道心。
李安安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贪婪地试图记录所有,也没有完全封闭识海抗拒。
李安安如同一个耐心的渔夫,放出神识的丝线,在这知识洪流中谨慎垂钓。
与自身毒道相关的、与生死轮转相关的、能引发《万毒真解》共鸣的碎片,李安安便稍作停留,汲取其精华,印证自身所学。
而那些与自身道路无关或相悖的,哪怕再玄妙,李安安也果断舍弃,绝不留恋。
每汲取一份有用的感悟,脚下相应的符文便会微微一亮,前方的压力便减轻一分。
李安安一步步前行,速度虽不快,却异常稳定。
李安安的眼神越来越亮,对自身“毒医同源、生灭轮转”的道路越发清晰坚定。
反观他人,则状况百出。
那位丹宗弟子,试图用玉简记录所有闪过的丹方碎片,结果神识透支,惨叫一声抱头倒地,被长廊无形之力拖到边缘,勉强盘坐恢复。
那位太虚宗弟子,不断布阵解析光影,却陷入阵法推演的迷宫,原地打转。
佛宗僧人凭借强大定力,封闭六识,只守本心,虽能缓慢前行,却也无法从中获得太多好处,等于白入宝山。
御兽宗少女身旁的谛听兽发出不安的低吼,似乎也难以处理这庞杂的信息洪流。
李平乐则完全舍弃了感悟丹道,他只紧守剑心,以剑意劈开前方阻碍,纯粹依靠强大意志力硬闯,速度竟也不慢,他显然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以力证道,强行过关。
秦艽则陷入了一场危机。
她被一段关于“丹毒极致、湮灭万物”的霸道毒丹理念吸引,那理念与她所得传承部分契合,却更加极端。
秦艽沉迷其中,周身气息变得不稳,隐隐有走火入魔的征兆,脸上时而狂热时而挣扎。
李安安路过秦艽身边时,略一迟疑,屈指一弹,一缕融合了七情明心丹药力的神念拂过她眉心。
秦艽猛地一震,从沉迷中惊醒,回头看到李安安,脸色变幻,最终低声道:“多谢。”
李安安微微颔首,继续前行。
越靠近长廊尽头,知识洪流越发汹涌,其中甚至开始夹杂着一些失败、绝望、悔恨的负面情绪碎片,冲击道心。
脚下符文的光芒也越发璀璨,威压愈重。
李安安目光坚定,于万流奔涌中,看到了毒道并非只有毁灭,更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涅盘。
看到了丹道并非只有救赎,亦有惩戒与平衡。
《万毒真解》的奥义在李安安心中不断升华。
终于,李安安踏过了长廊最后一段。
前方是一座悬浮的平台,平台之上,一尊古朴的丹炉静静矗立,炉身上刻满了日月星辰、草木万灵的图案。
是时候炼制“问道丹”了。
李安安没有立刻动手,而是盘膝坐下,闭目回顾一路所悟。
李安安不需要任何外物灵材,她的材,是这一路走来汲取的万古丹道精华。
她的火,是自身坚定不移的道心。
她的鼎,是自身对毒道丹道的理解。
李安安双手虚抱成球,置于胸前。
源毒之力与生机之力自然流转,化作一座虚实相间的阴阳丹炉。
李安安将从知识洪流中汲取到的,与自身道路相合的感悟,一一投入其中。
以“枯荣生灭”为基,以“冰火平衡”为辅,以“七情明心”为引,融汇万古丹道智慧,淬炼自身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