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准备好敲门砖后,陈识选择了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再次请假外出。

他依旧是一身穷小子的打扮,但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稳和警惕。

天桥一带比琉璃厂更加喧嚣杂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清雅阁并不难找,它隐藏在一片热闹的茶馆、戏院之后,是一个独立的、带着个小院子的二层小楼,门脸素雅,没有任何招牌,只有门楣上挂着一个小小的、刻着“茶”字的木牌。

陈识走到院门口,门虚掩着。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

院子里很安静,与外面的喧嚣仿佛是两个世界。

几丛翠竹,一口大鱼缸,布置得颇有几分雅趣,一个穿着灰色短褂、看似门房的中年汉子正坐在小凳上打盹,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眼神警惕地扫过陈识。

“找谁?”

汉子声音低沉,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

陈识稳住心神,学着江湖人的样子抱了抱拳,低声道:“这位大哥,打扰了。是博古斋的孙老板指点来的,说这儿有雅士欣赏古玩,小子手里有件祖传的玩意儿,想请里面的先生们掌掌眼。”

说着,他示意性地拍了拍怀里放着龙泉窑小碗的位置。

那汉子上下打量了陈识一番,目光锐利,似乎在判断他的来意和身份。

“孙猴子介绍来的?”他沉吟了一下,“东西带了吗?先看看。”

陈识知道这是规矩,也不犹豫,意念一动,那件用软布精心包裹的龙泉窑小碗便出现在手中。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露出那只釉色动人的青瓷小碗。

那汉子显然是个懂行的,看到小碗,眼神微微一凝。

他接过碗,走到光线好些的地方,仔细看了片刻,又用手指轻轻弹了弹碗沿,倾听其声。

“在这儿等着。”

汉子将碗交还给陈识,语气缓和了些,转身进了小楼。

陈识站在院子里,看似平静,实则全身感官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留意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

过了一会儿,那汉子回来了,对陈识道:“跟我来吧,三爷愿意见你。”

陈识心中一动。

三爷?

看来是这里的主事人之一了。

他道了声谢,跟着汉子走进了小楼。

楼内布置得古色古香,红木家具,博古架上陈列着不少瓷器玉器,墙上挂着山水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茶香。

与博古斋的杂乱拥挤不同,这里显得井然有序,格调高出不止一筹。

汉子将陈识引到一楼的一间静室。

静室里,一个穿着藏蓝色绸面长袍、约莫五十多岁、面容清癯、眼神深邃的中年人正坐在太师椅上,慢悠悠地品着茶。

他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魁梧、面无表情的壮汉,显然是保镖。

“三爷,人带来了。”

引路的汉子恭敬地说道。

被称为三爷的中年人放下茶杯,目光平静地落在陈识身上,那目光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人心,让陈识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小伙子,坐。”

三爷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识依言坐下,将手中的青瓷小碗再次取出,放在两人之间的茶几上。“三爷,请您过目。”

三爷没有立刻去看碗,而是看着陈识,缓缓问道:“孙猴子介绍你来的?说说吧,这东西,什么来历?”

陈识早已打好腹稿,不卑不亢地回答:“回三爷,是孙老板指的路。这碗是家里祖上传下来的,说是宋代的老物件,一直藏在老家箱底。最近家里遇到难处,实在没办法,才拿出来想换点钱应急。”

三爷这才将目光转向那只龙泉窑小碗。

他拿起碗,看的比孙猴子和那守门汉子都要仔细得多,甚至拿出一个放大镜,对着釉面、开片、底足反复观察,神情专注。

良久,他放下放大镜和碗,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欣赏:“嗯,宋代龙泉窑,梅子青釉,釉色纯正,开片自然,胎骨坚致,是件开门的好东西,民窑精品。可惜……尺寸小了点。”

他点评得极为专业,陈识心中暗凛,知道遇到了真正的行家。

“三爷好眼力。”

陈识适时奉承一句。

三爷微微一笑,重新看向陈识:“东西不错。你想卖多少?”

陈识知道在这种人面前玩心眼是自取其辱,他直接报了一个相对公道但略高于市场行情的价格。

“三爷您是行家,您看……八百块,成吗?”

这个价格,既体现了东西的价值,也留出了对方压价的空间,同时表明自己并非完全不懂行。

三爷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六百五。这东西虽好,但毕竟是民窑,市场有限。这个价,不亏待你。”

陈识做出挣扎思考的样子,最终无奈点头:“成,就依三爷。多谢三爷成全。”

交易完成,三爷让保镖点钱。

六百五十块钱,厚厚的一沓,陈识仔细点清后揣进怀里,这些货先暂存这儿,等之后案子办完了,他还是得拿回去的!

毕竟这些玩意放到后世可都不便宜。

就在他准备起身告辞时,三爷忽然又开口了,语气依旧平淡,却让陈识心中一紧。

“小伙子,我看你人还算实在,东西也正。像这样的老物件……家里还有吗?或者,有没有门路弄到别的?比如……更早些的,宋五大名窑的东西?或者,年份足点的野山参、麝香之类的老药?”

终于切入正题了!

陈识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为难:“三爷,不瞒您说,这碗已经是家里最好的东西了,宋五大名窑……那都是传说中的物件,我们小门小户哪里能有。

至于老山参……倒是听老家山里的亲戚提起过,好像有人在山里挖到过好的,但那种东西可遇不可求,而且风险大……”

他故意透露出山里和风险的信息,暗示可能的来源。

三爷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哦?山里的亲戚?在哪儿?”

陈识谨慎地回答:“就在西山那边,靠山吃山,偶尔能弄到点山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