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400文一件棉大衣和白送有什么区别
这批军大衣在现代或许不值钱。
可在这物资匮乏的明初,一件足以抵御严寒的厚实棉衣,绝对是能救命的硬通货。
这样的好东西要是白送,只会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
下一次,他们就会索求更多。
人心,是经不起这样考验的。
想到这里,夏沐心中瞬间有了计较。
她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视线与那小女孩平齐,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这里面确实是过冬的衣服。”
听到肯定的答复,孩子们眼睛里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连带着远处观望的大人们,也都骚动起来,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色。
然而,夏沐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他们火热的心头。
“但是,这些衣服不是免费送给大家的。”
喜悦的氛围戛然而止。
孩子们的笑脸僵在了脸上,远处的难民们也安静了下来,不少人脸上都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夏沐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她站起身,走到一个纸箱旁,用匕首划开封条。
“刺啦”一声,她从里面拿出了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厚实的帆布面料,沉甸甸的分量,鼓鼓囊囊的棉花填充,就算远远看上一眼,就能感觉到穿着它绝对无比的暖和。
她将大衣展开,展示在众人面前。
“大家可以看看,这种棉衣有多厚实。
别说下雪,就是滴水成冰的天,穿上它也冻不着。
这么厚厚一件,甚至能直接当成被子盖在身上!”
难民们伸长了脖子,死死盯着那件军大衣,喉头不自觉地滚动着。
他们当然识货。
这种厚度的棉衣,比他们见过的任何一件都要扎实。
哪怕只有上衣的棉袄,如此厚实的布料最少也得一两银子一件。
人群中立刻有人大着胆子开口询问:
“东家,这些棉衣,难不成是给我们的?”
“对啊,东家,这些天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好些人身上连一件能御寒的棉衣都没有!”
··········
夏国文在一旁看得有些于心不忍,他扯了扯夏沐的袖子,小声说:
“沐沐,要不……就送他们一批吧?
看着也怪可怜的,反正也就18块一件而已,几百个人加起来也没多少钱。”
夏沐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她举起手,示意众人安静。
这个动作是夏沐之前和众人约定过的动作。
见她抬起手,原本嘈杂的难民营瞬间安静下来。
见嘈杂声平息,她才朗声开口:
“大家的心情我理解,但是,天下可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么厚实的棉衣,拿到城里随随便便就能卖上二两白银。”
“想要过冬的棉衣,可以,拿钱来买。”
听到一件居然要二两白银,刚才还蠢蠢欲动的众人瞬间哑了火。
这段时间夏沐确实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工作。
而且因为她出手阔绰,大家手里其实也攒了不少钱。
但是由于时间还短,就算工作最勤奋的那一批,手里也就攒了几百文。
几百文,距离二两这个数字还是非常遥远的。
然而,就在众人失望之际,夏沐继续开口:
“当然,你们的情况我也清楚。”
“所以,我也不要你们二两白银!”
“一件这样的军大衣,只要400文,剩下的差价由我来补!!”
“什么?!”
人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像是烧开了的水,猛地沸腾了!
“四……四百文一件???我没听错吧?”
一个汉子掏了掏耳朵,满脸的不敢置信。
“老天爷!这么厚的棉衣,只要四百文?”
“夏东家果然是菩萨下凡吗!!!”
“400文连一件薄棉衣都买不了吧?”
“这么厚实的一件棉衣,只要拿回家改改,能给两三个孩子穿了!”
“我买!我买一件!”
“我要两件!给我婆娘和孩子也买上!”
“夏东家,我这儿有三百文,还差一百文,我能不能先赊着,我以后拼了命干活还您!”
之前还弥漫着失望的人群,此刻彻底陷入了疯狂。
他们可不傻,400文就能买到如此好的一件棉大衣,那是走遍整个大明都找不到的好事。
过了这个村,可就真的没这个店了。
见到众人情绪有些失控,夏沐再次抬手。
这次足足过了十几秒,众人才冷静下来。
夏沐轻咳一声:
“大家不要急,首先这批衣服是给朝廷出征的将士的。”
“所以,暂时没法卖给你们。”
见到不少人眼中露出失望的神色,她连忙补充道:
“不过你们也不用失望!”
“5天后,我会再运一批棉衣过来。
我保证只要有钱,每个人手里都能有一套!”
听到只需要等5天就能买到厚实大衣,众人脸上顿时露出喜色。
一些手里还不够400文的,更是心中庆幸。
不少人已经暗下决心,接下来的时间,必须更认真地干活攒更多的钱。
400文一件这么好的棉衣,要是错过了,怕是一辈子都会睡不着!
另一边,朱标带着十几名便衣护卫,快马加鞭地赶往城外的甲十六号难民营。
马蹄踏在冰冷的泥土地上,溅起点点尘土,他的心也随着马蹄的节奏,七上八下地悬着。
既有火烧火燎的期盼,又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虑。
他期盼着夏沐真的能如她所言,在短短五日之内,变戏法似的拿出那一万件冬衣。
可理智又在不断地提醒他,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万件,那不是一个小数目。
就算夏家底蕴再深厚,势力再庞大,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集如此巨量的物资,也绝非易事。
更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是另一个被他忽略的致命问题:质量。
那天在后院,他被那顿烧烤冲击得昏了头。
又被夏沐干脆利落的答复震得心神激荡,以至于,他压根就忘了商讨最关键的细节。
一万件冬衣,总价一万两白银。
平均下来,一件棉衣一两银子。
这个价格,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若是寻常好一些的棉袄,一两银子绰绰有余,甚至能小赚一笔。
可要是想让将士们在滴水成冰的漠北安然过冬,那棉衣就必须得是塞满了棉花的厚实货色。
那样的棉衣,成本就得直逼一两银子,甚至更高。
夏家是商贾之家。
趋利,是商人的本性。
万一……万一夏家为了利润,送来的是一批徒有其表、内里絮着芦花或是劣等棉的薄衣,那该如何是好?
【求点月票,感谢大佬们的打赏,真破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