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带着超市回古代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宏图再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开春的雨,润物无声,将京城的离愁别绪都冲刷得带上了几分诗意。

何青云举家迁回汉寿的决定,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所有人都想不明白,这位刚刚被册封为县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奇女子,为何要放弃京城的泼天富贵,回到那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去。

只有醉仙楼的钱掌柜,在听闻消息后,捻着胡须,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这位何县主的心,不在京城这方寸之地,而在那更广阔的天地啊。”

他当即便备了份厚礼,亲自登门,与何青云签下了一份长达十年的独家供货契约,将“汉寿良品”在京城的所有销售事宜,都揽了下来。

临行前,安阳王府的小郡主赵连珠哭得梨花带雨,抱着何青云的胳膊死活不肯撒手。

“青云姐姐,你走了,谁给我做烤薯片吃?谁陪我放风筝?”

“傻丫头,”何青云笑着捏了捏她肉嘟嘟的脸颊,从怀里取出一本手写的册子递给她,“这是姐姐给你留下的食谱,从拔丝地瓜到麻辣烫,做法都写得清清楚楚,你想吃什么,就让你家厨子照着做。”

“另外,等你及笄了,姐姐送你一份大礼。”

“什么大礼?”赵连珠止住了哭,好奇地问。

何青云神秘一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归乡的路,不再是来时的颠簸与未知。

那条由何平安督建的青石官道,早已全线贯通,平坦宽阔的路面,足以让四辆马车并行,道路两旁,新栽的柳树抽了条,在春风里摇曳着嫩绿的身姿。

车队行至青阳镇时,福满楼的李掌柜和悦宾楼的赵掌柜早已带着镇上所有的商户,在城门口等候。

他们没有说太多挽留的话,只是将一车车早已备好的、上等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硬是塞进了何青云的车队里。

“何县主,这是我们青阳镇的一点心意,”李掌柜的眼圈有些泛红,“您教会了我们,生意不是只有尔虞我诈,也可以是互惠共赢,以后汉寿县有什么需要,只管派人来捎个信,我们青阳镇,就是您最稳的后家!”

当车队的影子终于消失在山路尽头时,这些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掌柜们,依旧站在城门口,久久不愿离去。

他们知道,这位何县主,虽然离开了,但她留下的“汉寿粉”和那份“和气生财”的道理,将永远改变这座小镇的格局。

马车驶入汉寿县地界时,眼前的景象,让同行的刘雨兰和林六娘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不过半年未见,这里早已换了天地。

道路两旁,不再是荒芜的坡地,而是一片片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梯田,田里,新一季的土豆苗已经冒出了头,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

山脚下,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厂房拔地而起,巨大的风车在屋顶缓缓转动,晾晒场上,一排排晶莹的粉条像水晶帘子般随风摇曳。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紧挨着西山泉眼的巨大酒坊,几十口半人高的紫砂大缸整齐地埋在地下,只露出小小的坛口,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醇厚而霸道的酒香。

“姐!姐夫!娘!你们回来啦!”

何平安早已带着全县的百姓,在城门口等候,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襕衫,脚上却蹬着一双崭新的官靴,眉宇间英气勃发,再不见半分当初的青涩。

他的身后,站着的是黑压压的人群,有作坊的妇人,有修路的汉子,有夜学的孩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

“恭迎县主大人回乡!”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上千名百姓竟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那场面,比京城里任何盛大的仪仗都要震撼人心。

“都起来!快起来!”何青云连忙跳下马车,亲自将跪在最前面的钱老蔫扶了起来,“我何青云不是什么县主,我只是回家的闺女,你们都是我的家人!”

一场盛大的“回乡宴”,就在这新修的官道上,热热闹闹地摆开了。

没有精致的瓷盘,只有粗糙的陶碗;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烤土豆,和新酿的、火辣滚烫的“汉寿烧”。

何青云看着弟弟那张在火光中英挺而坚毅的脸,看着乡亲们脸上那质朴而满足的笑容,她知道,自己回来了,回到了这片真正属于她的土地。

第二天,何青云便将那张早已在她心中勾勒了无数遍的宏伟蓝图,彻底铺开。

第一件事,便是在县城中心,那片曾是废墟的空地上,建一座三层高的“汉寿良品总店”。

这座总店,将集展示、销售、餐饮、洽谈于一体。

一楼是大堂,专门售卖各种等级的“汉寿粉”和“汉寿烧”;二楼是雅间,用来招待来自各地的客商;三楼,则被她命名为“聚香楼”,专门提供用汉寿本地食材制作的、独一无二的“全薯宴”。

第二件事,是扩建纺织厂。

她将从北境换来的上好羊毛,和从温泉庄运来的新棉,全都交给了心灵手巧的春桃。

她画出毛衣、毛裤、手套、围巾的图样,教妇人们如何纺线、如何编织,要让“汉寿良品”不仅能吃,还能穿,要让这北地的严寒,再也冻不着任何一个汉寿县的百姓。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建学堂。

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又拉上李重阳和何平安,共同出资,在县城的东面,建起了一座占地十亩的“汉寿学堂”。

学堂不分男女,不收束修,只要是汉寿县的适龄孩童,皆可入学,先生不仅教《三字经》、《百家姓》,更要教算术、农桑、和最基本的医理。

她要让这片土地上长出的,不仅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更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与希望。

日子就在这号子声、织布声和朗朗的读书声中,飞快地流逝。

汉寿县,像一株被注入了神仙水的藤蔓,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疯狂地生长着。

当秋风再次染黄山野时,那条通往青阳镇的官道上,早已是车水马龙,商队往来不绝。

“汉寿良品”的名声,早已传遍了整个大周的北方。

而何青云,这位传奇的“土豆县主”,正站在“聚香楼”三楼的窗前,望着楼下那片因她而变得繁华热闹的土地,嘴角勾起一抹满足的笑意。

李重阳从身后轻轻拥住她,将一件温暖的披风搭在她肩上。

“在想什么?”

“在想,”何青云转过身,靠在他怀里,轻声道,“咱们是不是该给远星和庄子里的那些孩子们,也办一个像样的及笄礼了。”

她眼里的光,温柔而坚定。

她要让这片土地上长大的每一个女孩,都能像她一样,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与底气。

这,才是她想为这个时代,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