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钱振国和一屋子人狂热、崇拜、探究的目光,林飒的表现,依旧淡定得让人发指。
她仿佛不是那个创造了奇迹的“神”,而是一个刚刚完成了期末考试的学生,正在平静地等待公布成绩。
她从人群的包围中,从钱振国激动得几乎要捏碎她骨头的手中,轻轻地抽回了自己的手。
然后,她走到了实验室的白板前,拿起了记号笔。
“院长,各位老师、同学,请安静。”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和安抚人心的力量。原本喧嚣沸腾的实验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灼灼地看着她,等着她揭开谜底。
林飒转过身,开始在白板上书写起来。
“关于‘生物电场靶向激活疗法’,其核心在于三个关键参数的协同作用。”
她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出复杂的电路图和分子结构式。
“第一,电场模型的构建。我采用了铜、银、铁三种不同电导率的金属,构建了一个非对称性的复合螺旋磁场。它的作用,是模拟生命体在萌发初期,胚根和胚轴之间形成的天然电势差,从而诱导种子内部的休眠电场产生极化。”
她画出的电路图,复杂而又精妙,看得在场的一众理科生眼花缭乱,却又觉得似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物理学原理。
孙明更是看得两眼放光,他感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他打开。
“第二,激活液的配方。其中的矿物微量元素,并非直接提供营养,而是作为‘离子通道’的催化剂。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特定的金属离子,能够暂时性地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为后续的信号传导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频率共振。我使用的超声波频率,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它与‘北境-3号’大豆种皮纤维的固有振动频率,以及其内部休眠蛋白质分子的某段肽链的共振频率,形成了三重耦合。这种耦合共振,能够以最小的能量,产生最大的结构性松动效果,从而彻底打破种子的‘物理封印’。”
一套套理论,一个个名词,从她口中说出,清晰严谨环环相扣。
她甚至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实验记录本,递给了钱振国。
“院长,这是我昨天二十四小时的全部实验记录。包括电压的实时调整曲线、激活液离子浓度的梯度变化、以及声波频率的微调数据,都在里面。”
钱振国颤抖着手接过那本记录本。
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曲线图。字迹清秀,但内容却深奥得让他这个老院长都感到头皮发麻。
什么“纳安培级电流阶梯式脉冲”、“皮克法拉级电容补偿”、“亥姆霍兹线圈场强模拟”…
这些词汇,单独拿出来他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一套完整的、自洽的理论体系,他只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无知。
这哪里是一个大一学生能搞出来的东西?
这分明是一个全新的、足以开宗立派的交叉学科学术成果!
孙明也凑过来看了几眼,随即,他整个人都僵住了。他看着记录本上那些他闻所未闻的公式和模型,再看看白板上那个侃侃而谈、仿佛全身都在发光的清冷少女,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降维打击”。
他引以为傲的专业知识,在林飒这套“林氏生物电学”面前,简直就像是小学生在背九九乘法表,而对方,已经开始手写微积分了。
这一刻,他心中最后的那一丝丝不甘和怀疑,也彻底烟消云散。
剩下的,只有五体投地的拜服。
“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孙明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顿悟后的狂热,“非对称磁场…离子通道催化…三重耦合共振…天哪,这简直是天才!真正的天才构想!”
有了孙明这个“权威人士”的背书,其他研究生们看林飒的眼神,已经从崇拜,升级为了仰望神明。
“听懂了吗?”
“听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别问,问就是牛逼!以后林同学……不,林老师!林老师的课我一定第一个报名!”
刘燕站在人群的最后面,听着周围人对林飒的狂热吹捧,听着孙明那发自肺腑的赞美,她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她终于明白,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
她错在用凡人的眼光,去揣度一个注定要改写历史的天才。
林飒讲解完毕,将记号笔轻轻放回原处。
“这套技术目前还不成熟,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不过,用于激活项目组剩下那几百粒种子,应该是足够了。”
她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让钱振国的心脏差点激动得跳出来。
足够了?
这何止是足够了!
这简直就是给整个项目,乃至整个国家的农业科学,送来了一台超级发动机啊!
钱振国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他知道,这项技术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实验室,甚至超出了这所大学。
他必须用尽一切力量,保护好这个天才,保护好这项技术!
他当场宣布:“我决定!立即成立‘特殊种质资源激活’专项研究小组!由林飒同学,担任组长,全权负责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学院将给予最高级别的资源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他又看向孙明,“孙明同志,你暂时放下手头其他工作,担任副组长,全力协助林飒同学!”
“是!保证完成任务!”孙明站得笔直,高声应答,脸上没有半分不情愿,反而充满了荣幸和激动。
从项目组联合负责人,到独立专项小组的组长。
林飒的地位,再次实现了三级跳。
这一次,再没有任何人有异议。
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在他们眼中,林飒已经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和学习的,年轻的学术巨匠。
会议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但关于林飒的传说,却以更快的速度,在整个农大校园里发酵。
林飒对这些喧嚣毫不在意。她回到宿舍,只想好好地泡个脚,然后睡一觉。连续高强度的输出精神力,让她感觉有些疲惫。
就在这时,宿舍楼下的传达室大爷,气喘吁吁地跑了上来。
“林飒同学!有你的电话!是部队打来的,长途!”
林飒心中一动。
她快步下楼,走进了那间狭小的传达室,拿起了那支带着电流声的话筒。
“喂?”
话筒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得让她心安的,低沉而又略带沙哑的声音。
“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