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承瑾想了想,《盛世图》再过几天就能绣完,到时候正好有空,便答应了:“好,我接下了,你跟李夫人说,奴家会尽快绣好,保证不耽误她女儿的婚事。”
王掌柜高兴地说:“好嘞,我这就去给李夫人回话,她肯定会很高兴的。”
姜承瑾挑了些适合绣《鸾凤和鸣》的绸缎,付了钱,便回了绣坊。刚走进绣坊,就看到姐妹们围在绣架旁,脸上满是兴奋。张姐见她回来,连忙说:“承瑾,你快看,《盛世图》差不多绣完了,你再把最后几处细节绣好,就能完工了!”
姜承瑾走过去,看着绣架上的《盛世图》,心里满是成就感。画面上,农田里的百姓各司其职,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播种,有的在收割,脸上都带着丰收的喜悦;战场上的士兵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眼神坚定,仿佛在守护着身后的山河;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手里拿着风筝,笑声仿佛能透过绣布传出来;天空中的祥云缭绕,几只仙鹤展翅飞翔,寓意着国泰民安。
她拿起绣花针,开始绣最后几处细节。银针在绣布上穿梭,每一针都饱含着她对家国的祝福,对百姓的期盼。姐妹们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绣坊里只剩下绣花针穿过绣布的细微声响。
夕阳西下时,姜承瑾终于绣完了最后一针。她放下绣花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姐妹们顿时欢呼起来,张姐笑着说:“太好了!《盛世图》终于绣完了,这可是咱们绣坊的骄傲!”
姜承瑾看着眼前的《盛世图》,眼里满是泪水。从扬州到泉州,再从泉州回到扬州,她经历了颠沛流离,承受了冤屈误解,但幸好,她没有放弃,幸好,有那么多善良的人帮助她,让她能重新站在这里,完成这幅承载着她所有心愿的绣品。
几天后,宫里派人来接姜承瑾,说是陛下要亲自看《盛世图》。姜承瑾带着《盛世图》,跟着太监进了宫。皇宫的建筑宏伟壮观,与扬州的市井气息截然不同,但姜承瑾并没有感到紧张,因为她知道,她带来的不仅是一幅绣品,更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家国盛世的期盼。
见到陛下时,姜承瑾行了礼,然后小心翼翼地展开《盛世图》。陛下看着绣品,眼里满是赞叹:“好!好一幅《盛世图》,姜小娘子,你用针线绣出了百姓的生活,绣出了家国的希望,真是难得!”
姜承瑾连忙说:“陛下过奖了,这都是奴家应该做的。奴家只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手艺,为家国出一份力,也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像图里一样,安居乐业,平安顺遂。”
陛下点点头:“说得好!朕要把这幅《盛世图》挂在御书房,让大臣们都看看,百姓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责任。朕还想赏你一个‘绣魁’的称号,让天下人都知道你的才华,你看如何?”
姜承瑾连忙推辞:“陛下,奴家只是个普通的绣娘,能为家国做些事,就已经很满足了,不敢接受如此厚重的赏赐。”
陛下笑着说:“你不必推辞,这是你应得的。朕知道你喜欢绣活,还特意让人给你准备了一批上好的丝线和绸缎,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尽管跟宫里说。”
姜承瑾只好道谢,收下了陛下的赏赐。离开皇宫时,夕阳正挂在天边,把皇宫的琉璃瓦染成了金色。她抱着《盛世图》,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幅《盛世图》不仅是她的心血,更是所有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回到绣坊时,姐妹们和承风、念安都在门口等着她。见她回来,念安连忙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小娘,你回来了!陛下有没有喜欢你的绣品呀?”
姜承瑾抱起念安,笑着说:“喜欢,陛下很喜欢,还把《盛世图》挂在了御书房呢。”姐妹们顿时欢呼起来,张姐笑着说:“太好了!咱们绣坊以后肯定会越来越有名的!”
当晚,绣坊里摆了一桌酒席,庆祝《盛世图》完工,也庆祝姜承瑾得到陛下的认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菜,喝着酒,聊着过去的经历,畅想着未来的生活。姜承瑾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不管未来会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姐妹们在一起,只要心里有希望,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绣出属于他们的盛世年华。
转眼到了冬天,扬州城下起了大雪。姜承瑾和承风、念安一起在院子里堆雪人,念安把自己绣的桃花挂在雪人身上,笑得格外开心。张姐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笑着说:“等明年春天,桃树开花了,咱们再在后院办个赏花宴,邀请街坊邻居和老顾客来,让大家看看咱们绣坊的新绣品。”
姜承瑾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她知道,明年春天,桃树一定会开出更美的花,而她的绣坊,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她拿起绣花针,看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暗暗想着,下一幅绣品,她要绣一幅《春满人间》,绣出春天的生机,绣出百姓的幸福,绣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盛世繁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姜承瑾的绣活越来越有名,不少人都慕名而来,想请她绣制绣品。她不仅自己绣,还教姐妹们和承风绣活,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念安也渐渐长大,不仅绣活越来越好,还跟着承风一起识字,成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
每年春天,桃树开花的时候,绣坊都会办赏花宴,邀请街坊邻居和老顾客来做客。大家坐在桃树下,喝着茶,聊着天,看着绣坊的新绣品,心里满是欢喜。姜承瑾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用自己的手艺,为家人和姐妹们带来了安稳的生活,也为这个时代,绣出了属于她的一片盛世天地。
而那幅《盛世图》,始终挂在御书房里,提醒着陛下和大臣们,百姓的期盼,就是家国的方向。每当有人问起这幅绣品的来历,陛下都会笑着说:“这是扬州一位绣娘绣的,她用针线,绣出了天下百姓的心愿,也绣出了朕心中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