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泼洒在越南平阳省工业区的土地上。沈星晚站在刚平整好的厂区空地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米白色的亚麻衬衫领口。衬衫是用自家研发的可降解面料做的,袖口绣着细小的稻穗图案——这是她特意让设计组加的元素,寓意着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种希望。脚下的红土地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远处隐约传来当地工人的说笑声,混杂着工程机械的轰鸣,构成一幅充满生机又陌生的画面。
“星晚姐,越南劳动部的人刚走,他们说咱们的用工合同完全符合当地法规,可以开始招聘了。”陆战锋拿着一份文件快步走来,军绿色的工装衬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结实的后背上。他手里还捏着个沉甸甸的椰子,是当地村长刚送的,“不过他们提醒,越南工人习惯计件工资,对咱们的考勤制度可能不太适应,得提前做好沟通。”
沈星晚接过文件,指尖划过“反倾销调查应对方案”几个字,眼神变得坚定。三个月前,欧盟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让红星服装厂的出口业务遭受重创,虽然通过北非自贸区暂时缓解了危机,但她知道,只有实现当地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规避贸易壁垒。考察了五个国家后,她最终选择了越南——这里不仅劳动力成本适中,更重要的是政府推出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且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辐射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适应需要过程,但规矩不能少。”沈星晚拧开椰子,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流下,稍微驱散了些许燥热,“咱们推行‘本土化+中国管理’模式,就是要取其精华。越南工人的灵活性强,咱们要保留;但中国企业的纪律性和质量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她指着规划图上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宿舍要按当地习惯建吊脚楼样式,但消防安全必须按中国标准;食堂要提供越南河粉,也要保证每天有热水供应,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
建厂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无处不在。中国工程师要求越南工人按图纸精确到毫米施工,可当地工人更习惯凭经验干活;中国管理人员强调准时上下班,越南员工却常常因为家庭琐事随意请假;最让沈星晚头疼的是质量标准——第一批试生产的再生面料t恤,因为针脚密度不够,被质检组全部打回,越南女工们为此还闹了情绪。
“沈厂长,不是我们不肯好好做,是你们的标准太苛刻了!”越南车间主任阿玲涨红了脸,她穿着奥黛旗袍,黑色的长发盘在脑后,语气里满是委屈,“在越南,这样的做工已经很好了,为什么一定要缝十三针?十二针不行吗?”
沈星晚没有动怒,而是带着阿玲来到样品室,拿出一件中国车间生产的t恤和这件返工品放在一起:“阿玲你看,”她用手指划过针脚,“多这一针,面料的牢度能提高30%,穿洗五十次都不会变形。咱们要做的是国际品牌,必须用统一的高标准,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尊重。”她转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尺子和针线,“我教你怎么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密度,其实很简单,只是手法不同。”
接下来的一个月,沈星晚每天都泡在车间里,亲自示范中国的缝纫技巧。她穿着便于活动的棉布裤,跪在操作台前,手把手教越南女工如何控制针距、如何处理边角。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照在她身上,汗水在她的额角凝结成珠,滴落在面料上晕开小小的水渍。陆战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都会准时送来冰镇的酸梅汤,趁她休息时帮她按摩僵硬的肩膀。
“你啊,总是这么拼命。”陆战锋的掌心粗糙而温暖,力道恰到好处地缓解着她的疲惫,“其实可以让技术师傅来教,不用事事亲力亲为。”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淡淡的机油味混合着热带植物的清香,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不一样的。我亲自教,她们才会感受到这份标准的重要性。而且通过这些天的相处,我发现越南女工很聪明,只是需要耐心引导。你看阿玲,现在的质检比谁都严格。”她抬头看着陆战锋,眼里闪着笑意,“再说,你不在的时候,这些女工还教我做越南春卷呢,味道可正宗了。”
陆战锋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了空气:“那等工厂走上正轨,咱们请她们来家里做客,你做中国菜,她们做越南菜,好好热闹热闹。”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平安符,是从国内带来的,上面绣着“出入平安”四个字,“给你戴上,保平安。”
文化的融合像慢火熬汤,在日常的点滴相处中逐渐入味。中国管理人员学会了用简单的越南语说“你好”“谢谢”“辛苦了”;越南工人开始理解“质量是生命线”这句话的含义,甚至会主动提醒同事“针脚再密一点”;食堂里,中国的红烧肉和越南的河粉和谐共处,工人们常常端着餐盘坐在一起,用手势加简单的词语交流烹饪心得。
最让沈星晚感动的是王师傅的付出。这位年近六十的老裁缝主动请缨来越南指导刺绣工艺,带着老花镜手把手教越南女工盘金绣。有次为了赶制一批出口欧洲的刺绣礼服,她连续三天熬夜,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简单包扎后又继续工作。当越南女工们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王师傅,休息一下”时,老人总是笑着摆手:“学好了手艺,你们就能赚更多钱,让孩子上学。”
工厂投产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平阳省。狂风暴雨将部分刚搭建好的车间顶棚掀翻,仓库里准备好的面料被雨水浸湿。沈星晚和陆战锋带领中越员工一起抢险,大家顶着风雨加固厂房、转移物资。越南员工阿勇不小心被掉落的钢管砸到了脚,陆战锋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医务室跑,军绿色的工装裤在泥水里沾满了污渍也毫不在意。
“沈厂长,陆师傅,谢谢你们。”阿玲看着浑身湿透的沈星晚,眼里含着泪水,“以前外国老板只知道让我们干活,从没人像你们这样把我们当家人。”她转身对其他越南员工说了几句什么,大家纷纷拿起工具,自发地加入到抢修队伍中。
台风过后,看着齐心协力修复好的厂房,沈星晚心里充满了感慨。她召集全体员工开大会,站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声音因为连日劳累有些沙哑:“这次台风让我看到了大家的力量。红星服装厂在越南能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今天起,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家人!”
开业当天,阳光格外明媚。厂区门口挂起了中越两国国旗,随风飘扬。当地政府官员、商界代表都来参加庆典,当剪彩仪式结束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阿玲带着二十名越南女工,穿着崭新的奥黛旗袍,走上台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她们的中文发音虽然不太标准,但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真诚和热情,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沈星晚站在台下,看着这一幕,眼眶瞬间湿润了。陆战锋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你看,我们成功了。”
“是我们一起成功了。”沈星晚纠正道,声音带着哽咽,“这就是‘本土化+中国管理’的真正含义——不是把中国模式生搬硬套,而是用真诚和尊重打动彼此,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新模式。”
庆典结束后,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找到沈星晚,他是《哈佛商业评论》的撰稿人,对红星服装厂的模式非常感兴趣:“沈厂长,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种管理模式吗?我们认为这对跨国企业很有借鉴意义。”
沈星晚笑着点头,带着他参观工厂:“我们的核心是‘尊重差异,统一标准’。在生活习惯上,我们尊重当地文化,提供符合越南人饮食习惯的餐食,建造适合当地气候的宿舍;但在生产管理上,我们坚持中国企业的高标准,从原料检验到成品出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她指着车间墙上的标语,“你看,这句‘品质无国界’是用中越双语写的,这就是我们的理念。”
记者认真地记录着,时不时点头称赞:“这种平衡非常难得。很多跨国企业要么过于强调母国文化,导致水土不服;要么完全本土化,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优势。红星服装厂的模式很有启发性,我们计划把它作为案例写入哈佛商学院教材。”
消息传回国内,董事会的成员们都非常兴奋。张董在视频会议上激动地说:“星晚啊,你这步棋走对了!不仅规避了反倾销风险,还创出了一套可复制的国际化模式,这可比单纯建厂有价值多了!”
沈星晚只是淡淡一笑,她知道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被写入多少教材,而在于那些实实在在的改变。看着越南女工们拿着工资高高兴兴地给孩子买新书包,看着中越员工一起研发适合当地市场的服装款式,看着“红星服装厂”的标志出现在越南的各大商场,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傍晚时分,沈星晚和陆战锋并肩走在厂区的小路上。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晚风带着热带植物的清香,吹散了一天的疲惫。远处传来中越员工一起唱歌的声音,虽然语言不同,但旋律里的快乐是相通的。
“战锋,你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沈星晚靠在陆战锋的肩膀上,声音里充满了憧憬,“在东南亚建面料厂,在非洲建成衣厂,让‘中国制造’真正变成‘全球制造’,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工厂改善生活。”
陆战锋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温暖而有力:“只要你想做,我就陪你一起。不过现在,咱们得好好享受一下这越南的夜晚。”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音乐盒,打开后传出《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这是阿玲她们送的,说谢谢我们让她们知道了团结的力量。”
沈星晚看着音乐盒里旋转的小木马,眼眶又湿润了。她知道,这场跨越国界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保持着这份真诚和尊重,坚持“本土化+中国管理”的模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夜色渐深,厂区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照亮了中越员工共同奋斗的身影。沈星晚知道,红星服装厂在越南的成功,不仅仅是建立了一座工厂,更是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中国的管理智慧和越南的本土文化在这座桥梁上和谐共生,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而这朵花,必将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