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重生八零:辣媳逆袭成首富 > 第104章 供应链危机:全球疫情的冲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章 供应链危机:全球疫情的冲击

腊月的寒风裹着雪粒砸在工厂仓库的铁皮门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沈星晚站在堆积如山的防护服面料前,指尖划过包装上的“越南产地”标签,心一点点沉下去。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红色警报,像烧红的烙铁烫在她眼底——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越南分厂因封锁停产,原本计划发往国内的五十吨面料卡在港口,而武汉的医院已经发来第三批紧急订单,急需面料制作防护服。

她穿着件深黑色的冲锋衣,是去年为户外系列开发的样品,防风面料此刻却挡不住从心底冒出的寒意。袖口处绣着的细小“暖福”logo,是王师傅特意加的,如今看着却格外刺眼——那些本该用来制作保暖棉袄的面料,现在成了救命的防疫物资,可供应链一断,再着急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星晚姐,海关那边传来消息,越南港口的集装箱至少要停半个月,而且国内的物流也快断了,很多司机不敢跑长途。”林薇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口罩勒得她脸颊发红,原本精致的妆容花得一塌糊涂,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武汉的采购经理刚才哭着打电话,说他们的防护服库存只能撑三天,要是再送不过去,医护人员就要穿着雨衣上一线了!”

沈星晚猛地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却感觉不到疼。她想起上个月去越南分厂考察时,工人们还笑着说要赶在春节前多生产些面料,给家里孩子买新衣服;想起自己在米兰时装周上,还意气风发地展示着用这些面料制作的“丝路花语”系列礼服,可现在,这些面料却成了卡在喉咙里的鱼刺,咽不下也吐不出。

“不能等!”沈星晚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把国内所有分厂的库存面料都调过来,不管是做礼服的真丝,还是做棉袄的再生棉,只要能用来做防护服,全部优先供应武汉!”

“可……可那些都是客户订好的货啊!”生产总监老李急得直跺脚,他穿着件沾满棉絮的工装服,头发乱得像鸡窝,“欧洲的订单、国内的春节订单,要是挪用了,违约金就要赔上千万,而且客户肯定会起诉我们!”

“违约金重要还是人命重要?”沈星晚的声音陡然提高,眼里的红血丝清晰可见,“那些订了春节衣服的客户,最多是过年没新衣服穿,可武汉的医护人员,没防护服就是拿命在赌!”她指着仓库外排队等待装货的货车,“你去告诉客户,愿意等的,等疫情结束我们免费升级面料、延长保修;不愿意等的,我们全额退款再补偿20%的优惠券。现在,所有人都给我把心思放在调运面料上!”

老李还想说什么,陆战锋突然走了进来。他刚从物流园回来,军绿色的夹克上落满了雪,睫毛上都结了冰碴,却一把夺过老李手里的库存清单,粗粝的手指在上面飞快地划着:“我已经联系了退伍战友,他们愿意组成志愿车队,穿越湖北周边的七个省,把面料送进武汉。国内分厂的库存我算过了,加上咱们自己的储备,能凑出三十吨,先解燃眉之急。”他走到沈星晚身边,自然地把她冻得冰凉的手揣进自己怀里,掌心的温度透过厚重的面料传过来,像一团火点燃了她几乎冻僵的心。

“你怎么不戴手套?”沈星晚看着他冻得发红的耳朵,心疼地伸手去捂,却被他轻轻按住。

“戴手套不方便搬货。”陆战锋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雪粒,“志愿车队的兄弟们都在外面等着,咱们得快点把货装完,他们想赶在封路前出发。”他顿了顿,声音放柔,“别担心客户那边,我已经让法务部拟好了公告,咱们不是违约,是为了抗疫保供,相信明事理的客户都会理解。要是真有人起诉,我陪着你一起应对。”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雪水混着皂角的气息,积压的委屈和焦虑终于忍不住化作眼泪,砸在他的夹克上。从创业到现在,不管遇到多大的坎,陆战锋永远是第一个站出来替她扛的人,这次也不例外。

调运面料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仓库里的工人大多回了老家过年,留下的不足十人,沈星晚和陆战锋带头钻进仓库搬货。她穿着冲锋衣,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把一卷卷面料扛到肩上,原本细腻的手掌很快磨出了红印,却咬牙不肯停下。陆战锋更是把军绿色夹克脱下来垫在面料下,怕粗糙的包装磨坏了她的肩膀,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衬衫,在寒风里冻得嘴唇发紫。

“星晚姐,你歇会儿吧,这些重活让我们来!”年轻工人小周看着沈星晚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忍不住抢过她手里的面料,“你要是累垮了,谁来指挥我们啊?”

“就是,沈厂长,你放心,我们就算不睡觉,也会把货装完!”其他工人也纷纷附和,原本疲惫的脸上重新燃起了干劲。

夜幕降临时,三十吨面料终于全部装上了十辆货车。志愿车队的司机们戴着口罩,对着沈星晚和陆战锋敬了个礼:“沈厂长,陆大哥,你们放心,就算豁出命,我们也会把面料送到武汉!”

货车缓缓驶出厂区,车灯在雪夜里划出两道温暖的光。沈星晚站在寒风里,看着车队消失在路的尽头,突然觉得眼眶发热。陆战锋从身后轻轻抱住她,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绕在她脖子上,毛茸茸的羊毛贴着她的脸颊,带着他的体温:“别站在这儿冻着了,进去喝碗热汤。”

“战锋,”沈星晚转过身,埋在他怀里轻声说,“你说……我们能挺过去吗?不仅是疫情,还有厂里的难关。”

“一定能。”陆战锋的声音坚定得不容置疑,他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吻,胡茬扎得她微微发痒,“你看,咱们有这么多愿意一起拼命的兄弟,有愿意理解我们的客户,还有什么坎过不去?等疫情结束,咱们再把失去的订单抢回来,甚至做得更好。”

接下来的日子,沈星晚几乎住在了厂里。她一边协调面料生产,一边处理客户的咨询,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天深夜,她在办公室整理订单,陆战锋端着一碗热姜汤走进来,看到她趴在桌上睡着了,眉头瞬间皱了起来。他轻轻把她抱到沙发上,给她盖上自己的军绿色夹克,然后坐在旁边,帮她整理散落的订单文件。

沈星晚迷迷糊糊醒来时,看到陆战锋正借着台灯的光,小心翼翼地把客户的投诉信和谅解函分类整理,眼底的红血丝比她还重。她心里一暖,悄悄走过去,从身后抱住他的脖子:“怎么还不睡?”

“等把这些整理完就睡。”陆战锋转过身,把她拉到怀里,“刚收到武汉的消息,咱们送的面料已经做成了防护服,医护人员穿上后特意拍了照片发过来,说面料很舒服,防护效果也很好。”他拿出手机,屏幕上是穿着蓝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对着镜头比着剪刀手,背景里堆着的面料包装上,还能看到“红星服装厂”的logo。

沈星晚看着照片,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次却是感动的泪。她知道,自己做的决定没有错,那些被挪用的订单、付出的违约金,在这些鲜活的生命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疫情最严重的那几个月,红星厂成了当地的抗疫保供点。沈星晚不仅供应面料,还组织厂里的缝纫工,义务制作口罩和防护服。王师傅带着绣娘们,放弃了春节团聚,每天在车间里加班加点,手指被针扎破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干,还笑着说:“咱们虽然不能去一线,但能给医护人员做些防护用品,也算为抗疫出份力。”

三个月后,疫情得到控制,武汉解封的那天,沈星晚收到了来自武汉多家医院的感谢信,还有一面绣着“抗疫保供先锋,心系一线暖人心”的锦旗。锦旗的边角用红色丝线绣着细小的莲花,是武汉的医护人员特意请当地艺人绣的,每一针都藏着感激。

更让她惊喜的是,工信部的工作人员亲自来到厂里,给红星厂颁发了“抗疫保供先锋企业”的牌匾。牌匾是用红木做的,上面刻着金色的字体,边缘还雕着细小的祥云纹,沉甸甸的分量,是对红星厂这段艰难岁月的最好肯定。

表彰大会上,沈星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有熬夜搬货的工人,有志愿送料的司机,有默默支持她的陆战锋,还有头发花白却依旧坚守在车间的王师傅。她突然觉得,这场供应链危机虽然让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却也让团队更加团结,让红星厂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其实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沈星晚拿着话筒,声音哽咽却充满力量,“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冒着风险运送面料的司机,是那些放弃休息制作防护用品的工人,是那些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客户。还有你,”她看向台下的陆战锋,眼里满是爱意,“谢谢你,一直陪着我,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从未放开我的手。”

陆战锋看着台上的她,嘴角扬起温暖的笑容,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他知道,这场危机不仅没有打垮沈星晚,反而让她更加坚韧,让红星厂更加有温度。

大会结束后,沈星晚和陆战锋并肩走在厂区的小路上。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车间里,缝纫机的嗡鸣声重新响起,那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听,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谣。

“战锋,”沈星晚停下脚步,握住他的手,“等疫情完全结束,咱们去武汉看看吧,看看那些我们帮助过的医护人员,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

“好啊。”陆战锋紧紧回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温暖而有力,“到时候,咱们再给武汉的朋友们,设计一套最漂亮的衣服,庆祝他们战胜疫情,也庆祝咱们红星厂,渡过了这场难关。”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看着远处重新热闹起来的厂区,心里充满了踏实的幸福。她知道,这场供应链危机只是红星厂发展路上的一个插曲,但这段经历教会她的——责任、团结、永不放弃的精神,将会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指引着红星厂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