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开始全线溃退,盟军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捷报如雪片般飞向指挥部,在综合了各方建议后,最高指挥最终采纳了林译的方案与廖副师长的部署,决定以“大部队正面驱赶,小部队灵活袭扰”的战术,全力扩大战果。
按照部署,损失较重的林师暂作休整;38师以两个团固守要地,另两个团全力追击溃敌;两支齐装满员的整编师则从两翼实施包夹,持续向撤退日寇施压;22师派出多支精干小队,沿途穿插袭扰;其余部队快速向前推进,清剿残余敌军。
这一战术实则是林译对往昔耻辱的回应——它脱胎于记忆中鬼子在野人山驱赶他们的残酷手法。没有复杂的谋划,纯粹是一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报复。目的简单而鲜明:他就是不想让这些鬼子安然撤走,不让他们有一刻好日子过。
而对廖副师长而言,这更是一场对其丛林作战理论的实战验证。他力图证明,透过小股部队持续不断地渗透、骚扰和偷袭,足以摧垮敌军的心理防线,使其士气崩溃、建制紊乱,最终在无尽的恐慌中产生大量非战斗减员。
战报接连呈送至盟军各国首脑的案头。其中,最为之震撼的莫过于花旗国会了。他们惊叹于远征军竟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仅此一役,便造成驻缅军超过两万人的伤亡,且战斗仍在继续,战果还在扩大。
这是一场辉煌至极的胜利,一次极其漂亮的作战。相比之下,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布纳战役中,美澳联军以三万五千人的兵力,进攻仅八千鬼子驻守的阵地。
不料耗时数月,最终付出伤亡八千的惨重代价,也只歼敌过半,待剩余三千多鬼子主动撤离后,才勉强宣告胜利。
在那场艰苦的攻坚战中,后勤每天维持超过五百吨的海上物资补给,另加超过五十吨的空投支援,投入不可谓不巨大,却仅收效如此。
这并非孤例。就在不久前,在一个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小岛上,花旗倾泻了超过五千吨炮弹,投入整整一个步兵师血战数日,最终也只是惨烈地拿下阵地,伤亡远超预期。
反观此役,远征军所取得的战果及其作战效率,令花旗高层深感触动。他们意识到,若将在布纳或那座小岛上所耗费的资金与物资投放到华夏战场,足以武装并维持一个集团军、五六个美械师进行多场大规模战役。
倘若依照Stillwell将军所提出的方案执行,该计划最引人瞩目之处,便在于其极高的作战效能:以相对有限的投入,收获惊人的战果,更何况,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正是华夏的军队。
这些理由已经足够具有说服力。花旗国会几乎以全票通过了援助法案,决定向华夏倾注更多物资,政策上予以显着倾斜,并提供全面而坚定的支持。
花旗本质上是由盎格鲁-撒克逊精英与犹太商业头脑共同塑造的国度,他们重视利益、效率和回报。如此“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投资,无疑是符合其逻辑的。
很快,山城方面便收到了来自花旗的明确合作信号。这使那位先生深感欣慰与得意。
当晚,他难得地喝下了一大碗热鸡汤,特意嘱咐厨房制作了“黄埔蛋”,并小酌了几杯绍兴黄酒。
他在日记中欣然提笔,以“冬雪消融,春意盎然”喻示时局转变,坚信黎明之光已不远矣。
与此同时,尚在休整中的林译也被专机接往山城。据传,是有一位重要人物亲自点名要见他。许多同袍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众人都清楚,这位年轻的军官即将迎来仕途上的飞跃,平步青云似乎已是必然。
当林译准备出发前,特意抽空去滇省医院探望养伤的陈副师长。推开病房门的瞬间,他却意外撞破了一场看似不寻常的交涉!
陈副师长正与一名陌生男子低声交谈。林译的突然出现,令二人顿时神色慌乱。他快步上前,一把夺过男子手中的纸张,迅速扫过内容,目光骤然冷峻:
“拿部队配给的无线电、牛奶、药品、巧克力……去换烟?老陈,你必须给我一个解释。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
陈副师长捂着伤口,吃力地撑起身子:“阿译,你误会了……这些电台是淘汰下来的旧型号,而那些食品药品,医院和部队都富余,战士们用不上、也不爱吃。与其被某些人倒手换金条,不如换来烟卷,还能让弟兄们得些实惠。”
那男子不慌不忙起身,从容递上一张名片,微笑道:“林将军,幸会。鄙人杨柳青,原属二战区,现调政训处任职。无奈仍得顺带打理一些老关系、旧事务,不得已叨扰贵部,还望海涵。”
林译一时怔住。他见过这人,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个倒卖物资的二道贩子。谁知对方竟有正式身份,且自报的家门乱七八糟,全都不挨着。二战区、政训处,证件却是戴老板的。这人究竟是……
一个念头倏地掠过脑海:几年后,这类人正如雨后春笋般从各个角落浮现。二战区是什么地方,稍想想就能明白,这不是自报家门,而是在透露一个信号!可他为何主动向自己透露这些?
林译心头倏然明亮,答案已有六七分把握。他轻咳一声,别开视线低声道:“我今天没来过,什么也没看见。”说罢匆匆转身,推门离去,留下房中二人默然对视。
离去时,林译心中已有了答案。但他反而觉得,这样也好。早些知道真相,总好过一直被蒙在鼓里。
他早已想清楚了,待胜利之后,必须尽快抽身。那个坠机时出现的梦境已说得足够明白:这天下将来并没有他能安身的位置。全身而退不过是痴人说梦,唯有倚靠手中这些资源,继续留守在缅北,或许才是他唯一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