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帝让如意公主参政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起初皇帝只是让她旁听朝会,慢慢开始将一些不甚紧要的政务交给她处理,到后来甚至会在御书房与她单独商讨重要国事。

朝堂之上,如意公主的身影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她不再只是聆听,而是开始发表见解。她提出的政论往往切中要害,让许多浸淫官场多年的老臣都暗自心惊。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陛下这不是在培养一位辅政公主,而是在培养一位储君,一位前所未有的女皇帝。

这一认知,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退朝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在值房内气得浑身发抖:“陛下糊涂啊,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自古岂有女子为帝的道理?”

另一位年轻御史,亦是摇头叹息:“我看陛下是铁了心要扶持如意公主,日后我等只能让一个女人踩在脚下……”

与此同时,几位宗室老王爷聚在一起,也在愤怒:“陛下到底在想什么啊,他这是要断送我大周江山啊!”

“是啊,如意公主可是女人啊,以后定是要成婚生子的,到时候这大周是姓周,还是跟着驸马姓?”

“陛下真是被如意公主哄得昏了头了……”

皇帝无子,这皇位只能传给宗室子弟,他们彼此争斗多年,谁曾想最后可能是给一个女人做嫁衣?

向来自视甚高的文官们,也无法接受:“绝不能让此事成真,否则我等臣子,日后岂非要跪在一个女人裙下称臣?斯文扫地,体统何存?”

“是啊,若是让女子坐上那至高无上的位置,日后女人们有样学样,个个都跟着争强好胜,那天下岂不是乱了套了?”

“一定要让陛下放弃这可怕的念头……”

霎时间,京都处处暗流涌动。

以不满女子为帝的安王、德王等宗室亲王为首,联合了大批守旧派文官、以及部分担心外戚势力坐大的武将,开始频繁密议。

他们不敢违抗皇命,便将所有矛头对准了如意公主。

先是几位御史联名上奏,引经据典,大谈“阴阳之位不可颠倒”,“女主干政乃亡国之兆”,言辞激烈,几乎是指着如意公主的鼻子骂她祸水。

接着,又有官员在朝会上迂回进言,说什么“公主殿下虽聪慧,然终究要嫁为人妇,岂可久居朝堂?”“应早日为公主择一佳婿,享天伦之乐,方是正理”“臣家中有一子,与如意公主年纪相仿……”,他们试图用婚姻将她重新逼回后宅。

更有甚者,开始暗中散播流言,诋毁如意公主的名声。

有说她南方赈灾时行为不检,与侍卫过从甚密的;有说她性情暴戾,动辄打杀官员的;甚至还有荒诞不堪的谣言,说她与十月有磨镜之癖……种种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阻力之大,远超想象,每向前一步,都仿佛有无数双手从黑暗中伸出来,想要将她拖回原地,甚至推入深渊。

当然如意公主和十月等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她们也会利用舆论来造势。

于是百姓们就听到了很多宗室子弟的丑事,什么强抢民女啊,私占田地啊,封地强增税啊,贪污受贿啊……这罪行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如意公主和这些人相比,那简直就是天上的云,可白可白了。

不少百姓又听到不少“与其让这些纨绔子弟当那个,以后往死里折腾咱们老百姓,还不如让如意公主当那个,至少她是真为咱做实事的”“如意公主多好啊,又斩贪官又赈灾还给建育慈所”“我支持如意公主……”的话,一想,可不就是那个理么?

于是百姓们心里也有了杆秤,女不女人的无所谓,如意公主心好,她也为百姓好,那她坐那个位置就好。

御书房内,皇帝看着堆积如山、明里暗里反对如意公主的奏章,脸色铁青。

他虽力排众议,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反对声,也感到压力重重。

“如意,你看……”皇帝将一份用词最难听最恶毒的奏折推到她面前,想看看她的反应。

如意公主拿起奏折,快速浏览一遍,面色异常平静,仿佛那上面恶毒的诋毁与她无关。

片刻后,她放下奏折,抬头看向皇帝:“父皇,儿臣在决定走出顺心宫的那一刻,便知会有今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儿臣挡了别人的路,触犯了千百年来固有的规矩,他们自然要反扑。”

“你不怕?”皇帝问。

“怕?”如意公主笑了,那笑容里竟带着几分睥睨,“儿臣连吃人的灾民和贪官的刀都见过,岂会怕这些躲在暗处嚼舌根的魑魅魍魉?他们越是如此,越是证明儿臣做对了,他们怕了。”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巍峨的宫殿:“父皇,这江山是百姓的江山,非是一家一姓之私产。谁能带领大周走向强盛,让百姓安居乐业,谁便有资格坐在那个位置上。这与儿臣是男是女,有何干系?”

她转过身,目光灼灼:“他们反对,无非是因为儿臣的存在,打破了他们固有的利益和认知。既然如此,那儿臣便更要走下去,走给他们看,也走给天下所有女子看。”

不争,便永远都被困在后院。

争,便万事皆有可能。

皇帝看着女儿一脸坚毅,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

他拍掌大笑:“好好好,朕倒要看看,谁敢拦朕的皇太女。”

这一句,便定下了如意公主的命运。

皇帝深知储位空悬一日,朝局便动荡一日,那些觊觎之心便不会死,必须快刀斩乱麻。

第二日的早朝上,皇帝待处理完政务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宣布退朝,而是目光扫过满殿文武,缓缓开口:

“朕年事已高,近来常感精力不济。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为了以安社稷,以定民心,今日朕便定下储君之位。”

此言一出,满殿寂静,所有人心都提了起来,知道重头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