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说到这里,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脸色悲愤,泪流满面,只是用头拼命地磕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魏将军他……他怎么了?”一名武将忍不住大声追问。
信使抬起头,脸上血泪交错,发出一声杜鹃啼血般的嘶吼。
“魏将军…………他……为国……殉国了!”
“魏将军……为国……殉国了!”
信使的嘶吼,如同一道惊雷,在死寂的金銮殿内炸响开来。
所有人都懵了。
文臣们面色惨白,武将们双目赤红。
大夏的军魂,坐镇漠北数十载,令蛮族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魏昂……战死了?
这怎么可能啊!
皇帝身形剧烈一晃,若非及时扶住龙椅,几乎要栽倒下来。
痛失爱将,国土失守……
他的脸色在一瞬间变得毫无血色,眼神空洞,仿佛失去了所有焦点。
“不……不可能……这不可能……”
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魏昂怎么会死……”
端王站在下面,低着头,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向右上角上扬起。一脸阴沉,充满算计。
成了。
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在走。
魏昂一死,朝堂之上,再无人能压制他。
大殿内,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彻底的混乱。
“陛下!蛮族破了三城,雁门关危在旦夕啊!”
“陛下,请速派援军!”
“魏将军殉国,军心动荡,必须立刻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将领前去稳住局势!”
武将们群情激奋,一个个跪地请命。
文臣们也慌了神,交头接耳,整个朝堂乱成一锅粥。
“肃静!”
太监尖利的嗓音被彻底淹没。
没有人再关注跪在地上的叶青妍和陈淮安。
他们夜探禁地那点“小事”,在“国之将倾”的滔天巨浪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叶青妍跪在原地,脑子也是一片空白。
魏将军……死了?
那个总爱摸着她的头,笑呵呵地叫她“小丫头”,说要等她及笄时送她一匹最好看的小马驹的老将军,就这么没了?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她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但是对家国天下的概念很清楚。从小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爱国爱民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朝代不同,但是爱国思想一脉相承。
这一刻,看着满朝文武的失态,听着那绝望的哭喊,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离她如此之近。
这不是游戏,不是剧本。
是会死人的。
她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陈淮安。
陈淮安依旧跪得笔直,但他的拳头已经紧紧攥住,手背上青筋暴起。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可那双漆黑的眼眸里,却翻涌着骇人的风暴。
那是滔天的恨意和杀气。他的祖辈世世代代是武将出身,基因传承,很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混乱之中,皇帝似乎终于从巨大的打击中回过神来。
他重新坐回龙椅,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和疲惫、悲怆。
他扫视下方乱作一团的臣子,声音沙哑却威严。
“都给朕闭嘴!”
帝王之怒,瞬间让大殿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噤若寒蝉,跪伏在地。
皇帝的目光在殿内缓缓移动,最后,定格在兵部尚书身上。
“张爱卿,兵部现在能调动多少兵马?”
兵部尚书满头大汗地出列,声音发颤。
“回陛下,京城三大营尚有十万兵马可供调遣,但……但京畿防务亦不可空虚……”
“朕要的是能立刻开赴前线的兵马!”皇帝打断他。
“这……除去守备京城所需,最多……最多能调动五万……”
五万?
区区五万,如何抵挡势如破竹的蛮族铁骑?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皇帝的胸口剧烈起伏,他闭上眼,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血红。
“主帅呢?”
他又问。
“谁可为帅?”
此言一出,刚刚安静下来的大殿再次骚动起来。
魏将军一死,军中宿将凋零,年轻一辈又缺少独当一面的经验,一时间,竟无人能担此重任。
几个老将倒是想请战,可他们年事已高,长途奔袭,恐怕身体吃不消。
老的老,小的小,断代了这是!
王将军颤颤巍巍地从队伍里走出两步,毛遂自荐:“陛下,老臣愿意请战,战胜老臣归,战败老臣以身殉国!”
旁边有小将也出列:“启禀陛下,末将愿意领兵前往雁门关。”
就在这时,端王再次出列。
他一改之前的阴阳怪气,神情肃穆,声音铿锵有力。
“皇兄!”
“臣弟请战!”
他跪在地上,声震大殿。
“国难当头,臣弟身为皇家子嗣,愿为皇兄分忧,为大夏分忧!请皇兄恩准臣弟领兵出征,定将蛮族赶出雁门关,为魏将军报仇雪恨!”
这一番话说得是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不少大臣都露出赞许的神色。
危难之时,方显担当。
皇帝看着跪在下面的弟弟,眼神复杂。
他当然知道端王的心思,无非是想借此机会掌控兵权。
可是现在,除了他,还有更好的人选吗?
皇帝的目光扫过一众垂头不语的武将,心中一片冰凉。
他从未像此刻一样,感觉到大夏人才的凋零。
“陛下,三思啊!”
吏部尚书出列,“端王殿下虽骁勇,却无领兵经验,十万火急的战事,岂可儿戏!”
“王大人此言差矣!”端王一派的官员立刻反驳,“国之危难,正需皇家身先士卒,以振军心!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雁门关失守吗?”
两派人马立刻争吵起来。
陈淮安听着他们的争吵,攥紧的拳头缓缓松开。
他忽然抬起头,目光越过所有人,直直地看向龙椅上的皇帝。
然后,他用一种清晰而平稳,却足以让每个人都听见的声音,开口。
“陛下。”
他只说两个字,就让所有的争吵都停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从始至终都异常沉默的少年身上。
陈淮安迎着皇帝审视的目光,不闪不避。
他缓缓地,一字一顿地说。
“臣,愿为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