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善质力 > 拈花微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拈花微笑,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不就是最好的反面注解吗?六祖慧能因辨识应对而招祸,险些身死(人家说是明镜台你说不是,人家说是菩提树你说不是,人家说常扫一扫万一有尘呢?你说别瞎胡拉了啥都没有,这不是怼死人的节奏吗?很多人还很羡慕这怼人的境界,殊不知若不是五祖护佑,后果不堪设想。就算是啥都不是啥都没有,筋骨活动活动有啥不可,这样怼下去会没完没了。其实祥究起来:神秀师傅的偈语着了四相,身相,菩提相,心相,明镜相;而六祖惠能的偈语着了两相,菩提相,明镜相。最终落入了多少之辩,高低境界之辩,这不是禅。其实更重要的是这是神秀师傅实证的结果,这和啥嘴皮子斗嘴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便是哲学王子王德峰也不一定证得此境界,更遑论普通你我了。)。摩诃迦叶因拈花微笑回应而度众生(或者说得众生)。说白了就是情同众生则众生与我皆度,辩识高一度则我与众生皆失,拈花一笑千年不衰,更是会再败千年。再看: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拈花微笑,仁者心动,都是合二为一,都是合纷争为一体,都是在一个点上达到了共鸣的结果。生活中更多的纷争和这个风幡之争没多大区别,都是需要找到合二为一的点。

有禅有智是执念,无禅无智是迷思,禅来不生,智去不灭,是大自在。

禅宗所有的公案故事都指向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学习的具体方法就是把所学的具象化。拈花,微笑,仁者心动,跳崖等等无不是所学的具象化。

读读禅宗故事,就应该明白我们日常所谓的教育其实都是在教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