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女朋友是学医的 > 第二十二章 交流学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地铁外的救援工作紧张进行。

当灵管局的特勤队员穿着防护服,携带强光设备强行打开车厢门时,

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车厢内一片狼藉,乘客们惊魂未定,但整体秩序已然恢复,几名明显是骚乱源头的乘客昏迷在地,而赵仁理正护着轮椅上的苏子言,静静地站在角落。

“苏教授,赵先生!你们没事吧?”

带队的小队长认出两人,连忙上前。

“我们无碍。”

苏子言微微颔首,目光投向隧道墙壁上那些在强光照射下迅速枯萎焦黑的“噬光菌”,

“取样分析,重点检测其能量转化效率。复苏盟这是在测试……批量采集‘恐惧灵能’与生物光能的可行性。”

郑国锋很快赶到现场,听完汇报后,脸色铁青。

“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制造大规模恐慌,还能顺便采集能量……复苏盟,你们真是越来越没有底线了!”

他狠狠一拳砸在旁边的隔离栏上,

“苏教授,多亏你们在现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赵仁理看着工作人员将那些昏迷的狂暴者抬走,眉头紧锁:

“郑局长,这些人……似乎不完全是因为恐慌才失控。他们体内的‘幻听病毒’残留,在极端环境下被极大地激化了。”

苏子言补充道:

“而且,噬光菌吞噬光能后,确实转化出了一种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灵气波动,虽然驳杂不纯,但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复苏盟的技术,又进步了。”

危机暂时解除,但留下的阴影却更加浓重。

回到灵枢实验室,赵仁理解开了“凝玉诀”,继续投入新药方的最终完善。

而苏子言,则因为此次强行引导赵仁理神识,损耗不小,脸色又苍白了几分。

......

数日后,在灵管局的协调与国际压力下,一支新的、规模更小的“国际医学交流团”抵达申城大学附属医院。

名义上,是学习中国在应对此次疫情中的“独特经验”。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上次卡特团队事件后,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结果,名为交流,实为监视。

迫于形势,苏子言不得不象征性地收下了其中三名成员作为“学员”,在联合实验室进行有限度的“学习”。

这三名学员,表面谦逊有礼,但眼神深处的审视与怀疑,却逃不过赵仁理和苏子言的眼睛。

为首的是一位名叫安德森的金发青年,来自北美某顶尖医学院,眼神中带着西方精英固有的自信与审视。

另一位是身材高挑、神情冷淡的日裔女医生石原里美,她的礼貌之下是拒人千里的疏离。

最后一位,则是有着深邃碧眼、笑容看似热情洋溢的法国女郎,索菲·马丁。

“苏教授,赵医生,很荣幸能向二位学习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医学。”

安德森用流利的中文说着客套话,但目光扫过实验室里那些药材柜和针灸模型时,一丝不以为然稍纵即逝。

苏子言坐在轮椅上,只是微微颔首,语气清冷:

“医学之道,在于济世救人,无分东西。望诸位在此能有所得。”

赵仁理站在她身侧,能明显感觉到这几人身上散发出的气场与普通医学生不同,带着一种经过严格科学训练后的固执与……隐隐的优越感。

他们就像精密仪器,只相信可测量、可重复的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无形的冲突在细微处不断上演。

当赵仁理根据“望气”术,为一位“幻听病毒”感染者调整药方,加入一味“灵银柴胡”时,安德森会立刻提出质疑:

“赵医生,你依据什么判断这位患者需要疏肝解郁?他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全部正常。你加入这味药,有双盲实验数据支持吗?”

赵仁理耐心解释:

“《内经》有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患者虽肝功能指标正常,但其情志不舒,脉象弦紧,此乃肝气郁结之象。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故幻听加重。灵银柴胡并非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而是通过调节整体气机,疏泄郁结之火。”

“气机?玄之又玄。”

安德森耸耸肩,

“我认为这更多是心理安慰效应。”

石原里美则对针灸表现出“严谨”的探究欲,但她的问题往往尖刻:

“苏教授,请问金针刺激穴位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是什么?神经传导?局部血流改变?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知的能量传递?如果不能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它如何能被称为‘科学’?”

苏子言眼皮都未抬,只是淡淡道: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理至深,非当前科技所能尽窥。汝可知,无线电波未发现前,人亦不知千里传音为何物。未知,不代表不存在。”

石原里美抿紧嘴唇,不再说话,但眼神中的怀疑并未减少。

索菲则表现得对赵仁理格外感兴趣,总是找各种机会接近他,

用带着法式口音的中文询问各种问题,从药材药性到修炼心得,眼神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好奇与……某种炽热。

“赵,你手指点一下,就能让人安静下来,真是太神奇了!这是中国功夫吗?”

她几乎每天都会带来不同的精致点心,试图拉近距离。

赵仁理只能客气而疏离地应对。

这一日,安德森似乎准备充分,带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这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者,衣着朴素,面色晦暗中透着一丝不正常的潮红,不停地咳嗽,气息短促。

“吴先生,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年,伴有原因不明的持续性低热和极度乏力。我们用了最新的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甚至免疫调节剂,效果都不理想。”

安德森介绍道,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挑战意味,

“听闻中医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是赵医生您的‘望闻问切’之术神乎其技,不知能否为吴先生诊断一番,让我们开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