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十一章线上课程破时空限,节日特辑暖邻里情

十一月的风带着凉意掠过社区,却吹不散邻里中心里的热闹。林溪团队刚把“科技培训营线上课程”的海报贴在公告栏,就围过来不少老人——7栋的陈奶奶攥着手机,指着海报上的“线上视频课”字样问:“小林啊,这个线上课是不是在家就能学?我最近膝盖不好,出门不太方便,要是能在家学拍视频,那就太好了!”

林溪笑着点头,掏出平板电脑打开线上课程的测试页面:“奶奶您看,我们把每节课都分成了5-8分钟的小视频,还加了字幕和放大按钮,您在家点开小程序就能看,没看懂的地方还能反复回放。课后有问题,也能在‘线上答疑群’里问辅导员,他们会秒回的。”

旁边的赵奶奶也凑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眼神不太好,看手机久了会累,线上课能投屏到电视上吗?”陈明宇立刻接过话:“赵奶奶您放心,我们专门做了‘电视投屏教程’,辅导员会上门教您怎么操作,以后您在电视上就能看课,屏幕大,看着也舒服。”

为了让线上课程更贴合老人的需求,团队还特意邀请了之前参加过培训营的老人当“体验官”。张爷爷作为“家电维修课”的体验官,坐在电脑前认真观看了线上课的样片,看完后指着屏幕说:“讲拆收音机零件的时候,要是能把镜头再拉近点就好了,我想看清零件的型号。还有,能不能加个‘重点标记’,比如讲到电容的时候,屏幕上弹出个小框框提醒‘这是电容,鼓包了要更换’,这样我们记起来更方便。”

团队立刻根据体验官的建议修改课程。王婷负责给视频加“重点标记”,江熠则调整镜头角度,把每个操作步骤都拍得清晰明了。经过一周的打磨,“智能手机进阶使用”“家电维修基础”“线上生活服务”三个系列的线上课程终于上线,首批就有56位老人报名,其中32位是因为行动不便或时间冲突,之前没能参加线下培训营的。

线上课程上线后的第三天,林溪收到了陈奶奶发来的消息,附带一段她拍的月季花视频——视频里,阳光洒在花瓣上,镜头慢慢拉近,还加了个“花开”的特效。陈奶奶在消息里说:“小林,我跟着线上课学了加特效,你看这个‘花开’特效好看吗?我孙女说比上次拍的还棒!”林溪立刻回复:“奶奶拍得太好看了!下次线上课教您做‘视频合集’,把您拍的月季花视频串起来,再配首歌,就像电影一样!”

就在线上课程如火如荼推进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团队开始筹备“技能互助节日特辑”。江熠在团队会议上提议:“春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可以搞‘电子春联制作’和‘全家福视频剪辑’两个特辑,让老人们能给子女送电子春联,还能把全家福做成视频,增加年味。”

王婷立刻打开设计软件,展示她做的电子春联模板:“我设计了五种风格的春联,有传统的红底黑字款,还有带生肖图案的卡通款,老人们可以在模板上改名字,比如把‘福满人间’改成‘陈府福满’,还能加照片,比如把全家福贴在春联旁边,这样更有心意。”

“全家福视频剪辑特辑也很有意义。”陈明宇补充道,“很多老人家里有老照片,我们可以教他们把老照片和今年的全家福视频拼在一起,再配上年歌,做成‘时光全家福’视频,送给子女当新年礼物,肯定特别感人。”

为了让节日特辑更有氛围,团队还联系了社区的书法爱好者,写了200副纸质春联,准备作为“技能互助小礼物”——只要老人参与节日特辑,完成电子春联制作或全家福视频剪辑,就能领取一副手写春联。同时,他们还在小程序上发起“邻里春联交换”活动,鼓励老人把自己做的电子春联分享到社区群,互相赠送,增进邻里感情。

腊月二十三那天,邻里中心里挂满了红灯笼,“技能互助节日特辑”正式启动。陈奶奶早早来到现场,跟着小林学做电子春联。小林手把手教她在模板上输入“陈府迎福”,再把她和孙女的合照贴在春联右侧,陈奶奶看着屏幕上的电子春联,笑得合不拢嘴:“我要把这个发给孙女,再打印出来贴在家里,既有新意,又有纪念意义!”

另一边,赵奶奶正跟着辅导员学做“时光全家福”视频。她带来了一沓老照片,有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有全家福,还有她和老伴年轻时的合影。辅导员帮她把照片扫描进手机,教她用剪辑软件把照片和今年的全家福视频拼在一起,再配上《新年好》的音乐。看着视频里的画面从黑白变成彩色,从年轻到年老,赵奶奶的眼眶湿润了:“这视频做得真好,等儿子回来,我给他看,让他也看看我们一家人的时光。”

节日特辑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5栋的小李带着父母来学做电子春联,他笑着说:“我爸妈之前总说电子春联不如纸质的有年味,今天跟着学了做电子春联,才发现既能保留传统,又有新意。他们还说要把电子春联发给亲戚,让大家都看看我们社区的高科技。”

随着春节的临近,小程序上的“邻里春联交换”活动也越来越热闹。老人们纷纷分享自己做的电子春联,有的还在春联旁边加了一段祝福语音;年轻人则主动帮老人修改春联设计,有的还把老人的电子春联做成了表情包,在社区群里传播。社区群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原本不太熟悉的邻居,因为一副电子春联、一段全家福视频,渐渐熟络起来。

除夕那天,林溪团队收到了很多老人发来的新年祝福,附带他们做的电子春联和全家福视频。陈奶奶发来的视频里,她和孙女一起贴着手写春联,旁边的电视上播放着她做的月季花视频合集;赵奶奶发来的电子春联上,贴着他们一家三代的全家福,还加了句祝福:“祝社区所有邻居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大年初一的早晨,林溪团队带着福字和春联,挨家挨户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拜年。在张爷爷家,他们看到电视上正播放着“家电维修线上课”的视频,张爷爷笑着说:“我趁着过年有空,再学学线上课,等开春了,我想在社区开个‘家电维修小课堂’,教更多人修旧家电,让这些老物件能继续发挥作用。”

从社区出来,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林溪看着手机里老人们发来的祝福,心里满是温暖。她转头对团队成员说:“明年我们可以把节日特辑做得更丰富,比如元宵节教大家做电子灯笼,端午节教大家用手机记录包粽子的过程。还有,我们可以把线上课程推广到其他社区,让更多老人受益。”

江熠点点头,打开小程序的后台数据:“现在线上课程的累计学习人次已经突破300,技能互助模块累计匹配成功128次,小程序注册用户快到1500了。区里还说,要把我们的模式推广到全区20个社区,下个月会组织我们去给其他社区的团队做培训。”

陈明宇笑着说:“没想到我们一开始只是想帮老人解决健康监测的问题,现在居然搭建了这么一个‘科技+邻里’的平台。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创新,让科技不仅能帮老人解决生活难题,还能拉近邻里距离,让社区变得更温暖、更有活力。”

春风渐起,社区里的玉兰花悄悄冒出了花苞。林溪团队的办公室里,新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他们准备启动“青少年科技助教”项目,邀请社区的中小学生当“科技小助教”,跟着老人学传统手艺,再教老人用科技记录手艺传承,让跨代互助成为社区的新亮点。

而在小程序的后台,一条新的留言正闪烁着,是陈奶奶发来的:“小林,我跟着线上课学了做电子相册,把我和老伴年轻时的照片都整理进去了,还加了他喜欢的老歌。等清明的时候,我带着电子相册去看他,给他讲讲我们社区的新鲜事。”林溪看着留言,眼眶有些湿润,她回复:“奶奶,您做得真好,爷爷肯定会很开心的。以后有新的课程,我们第一时间告诉您。”

社区的故事还在继续,科技的温暖如同春风,吹遍了每个角落。林溪团队知道,只要他们始终带着初心,倾听居民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让邻里之情更加深厚,让社区成为每个人心中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