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魂器通天

第三十五章非遗申报破难关,海外交流展匠心

市文化馆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洒下,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溪团队与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桌上摊开的“传统手艺非遗申报材料”已经修改到第三版,红色的修改批注密密麻麻爬满纸页。非遗保护中心的王主任手指着材料中的“技艺传承谱系”部分,眉头微蹙:“张爷爷的竹编、李奶奶的剪纸虽然有明确的师徒传承记录,但王师傅的面塑传承脉络还不够清晰,缺少近三十年的关键佐证,这在申报中很可能会被驳回。”

林溪拿起材料,指尖在“王师傅传承记录”那一页轻轻划过——王师傅年轻时曾跟着一位游方艺人学面塑,那位艺人没留下姓名,只知道人称“面人刘”,这成了传承谱系中的断层。“王师傅之前提到,‘面人刘’曾在1985年前后在城南的老茶馆驻留过,或许我们能从老茶馆的历史记录或当时的居民回忆里找到线索?”她抬头看向团队成员,眼中带着一丝坚定。

陈明宇立刻点头:“我去查城南老茶馆的档案,市档案馆应该有当时的工商登记和税务记录;萌萌可以去老茶馆旧址附近走访,那里现在还有不少老住户,说不定有人记得‘面人刘’。”江熠则打开电脑,快速搜索着“1980-1990年本市面塑艺人”的相关信息:“我试试从地方报纸的文化版块和民间艺人访谈里找线索,说不定能找到‘面人刘’的相关报道。”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成员分头行动。陈明宇在市档案馆的库房里泡了三天,翻遍了1985年前后城南老茶馆的所有档案,终于在一份泛黄的《个体工商户登记表》的“从业人员”栏里,看到了“刘建国面塑艺人”的名字,登记地址是邻省的一个小镇。萌萌则在老茶馆旧址附近的巷子里来回走访,72岁的周大爷回忆起:“当年‘面人刘’捏的孙悟空,金箍棒能活动,眼珠子还是用黑芝麻嵌的,好多孩子都围着他转。我记得他说过,老家在邻省清河镇,家里有个小作坊。”

江熠则在市图书馆的旧报纸堆里有了新发现——1986年3月的《本市晚报》文化版,有一篇题为《游方艺人街头献艺,面塑技艺引围观》的短讯,配的黑白照片里,一位穿着蓝色中山装的艺人正在捏面塑,眉眼间与王师傅描述的“面人刘”极为相似,报道中提到“艺人刘建国,来自清河镇,擅长捏制戏曲人物”。这些线索终于串联起完整的传承链,林溪立刻带着材料去邻省清河镇,在当地文化馆的帮助下,找到了“面人刘”的后人,拿到了他的手艺人证书和传承记录,填补了王师傅面塑传承的断层。

当修改后的第四版申报材料送到非遗保护中心时,王主任翻看着完整的传承谱系,终于露出了认可的笑容:“现在材料符合申报要求了,接下来要准备现场技艺展示,专家组会通过实际操作考察手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现场技艺展示定在市文化馆的展厅里。展示当天,张爷爷带着他劈好的青竹篾,在展台前坐下,指尖翻飞间,细如发丝的篾条很快编织出一只竹编蝴蝶,翅膀上的纹路用不同粗细的篾条交织而成,阳光照在上面,竟能透出淡淡的光泽。李奶奶则拿起剪刀,红纸在她手中对折、旋转,不过三分钟,一幅“百鸟朝凤”的剪纸就完成了,凤凰的尾羽层层叠叠,每一根羽毛都剪得纤细均匀,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走。

王师傅的面塑展示最是引人注目。他取出各色面团,先将白色面团揉成椭圆形,用小竹刀轻轻划出脸部轮廓,再用黑色面团捏出眉眼,红色面团做嘴唇,最后用金色面团搓成细条,绕在“戏曲人物”的头上做头冠。当他将捏好的“穆桂英挂帅”面塑放在展台上时,专家组的一位老教授忍不住伸手轻轻触碰:“这面塑的底色用了糯米粉和蜂蜜调和,不仅能防潮,还能让颜色更鲜亮,是‘面人刘’的独门技法,没想到还能看到完整传承。”

经过材料审核和现场展示,张爷爷的竹编、李奶奶的剪纸、王师傅的面塑终于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授牌仪式那天,三位老匠人穿着整洁的衣服,站在台上接过非遗证书,张爷爷的手微微颤抖:“我爹当年教我竹编的时候,总说这手艺早晚要失传,现在好了,它能被国家认可,还能传下去,我对得起我爹了。”

非遗申报成功的消息传开后,一家海外文化交流机构主动联系林溪团队,邀请他们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东方传统技艺展”。消息传到团队时,大家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让中国传统手艺走向世界,忐忑的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担心手艺展示无法让外国观众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为了解决语言问题,林溪请了专业的法语翻译,还和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基础的法语交流用语。萌萌则负责制作手艺展示的双语解说牌,在介绍竹编时,不仅标注了“竹编”的法语翻译,还配上了竹编从选材到成品的步骤图;江熠则制作了短视频,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剪纸、面塑的历史背景,比如剪纸中的“福”字寓意、面塑中“十二生肖”的文化象征。

出发前,三位老匠人还特意改良了手艺作品。张爷爷编了一批小巧的竹编书签,上面刻着法语的“友谊”“和平”等字样;李奶奶剪了“巴黎铁塔与中国剪纸结合”的图案,将东方剪纸与西方建筑融合;王师傅则捏了“法国面包师”“埃菲尔铁塔”等具有法国特色的面塑,还在面塑的底座上刻了中法双语的祝福语。

“东方传统技艺展”在巴黎的一家文化中心开展,林溪团队的展台前很快围满了观众。一位法国观众玛丽娜看到张爷爷编织竹编书签,忍不住伸手触摸:“这竹子摸起来很光滑,编得这么精细,需要学很久吗?”张爷爷通过翻译笑着说:“我学了三十年,现在还在学新的花样,传统手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着时代变,但根不能丢。”他拿起一个刻有“友谊”的竹编书签,递给玛丽娜:“这个送给你,希望中法友谊像这竹编一样,牢固又长久。”

李奶奶的剪纸展台前,一位法国小朋友看着“巴黎铁塔与中国剪纸结合”的图案,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把铁塔和剪纸放在一起?”李奶奶通过翻译解释:“铁塔是你们的特色,剪纸是我们的特色,就像你们喜欢面包,我们喜欢饺子,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也能很好看,这就是文化的朋友。”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让李奶奶教他剪简单的剪纸图案。

王师傅的面塑展台前,一位法国面包师看到“法国面包师”的面塑,激动地拉着王师傅的手:“你捏的面包师太像我了!连我围裙上的花纹都捏出来了!”王师傅笑着说:“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法国面包师的照片,还问了翻译你们常用的工具,就是想捏得像一点,让你们觉得亲切。”面包师当场邀请王师傅去他的面包店,希望能合作制作“面包主题面塑”。

展览期间,林溪团队还举办了传统手艺工作坊,教外国观众体验竹编、剪纸、面塑。一位参加工作坊的法国大学生安娜,在萌萌的指导下编了一个简单的竹编杯垫,她开心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传统手艺,编的时候需要很专注,完成后特别有成就感。我想把这个杯垫带回家,告诉我的家人,中国有这么棒的手艺。”

展览结束时,海外文化交流机构的负责人找到林溪:“你们的传统手艺展示太成功了,很多观众都问什么时候还能再看到,我们想和你们长期合作,把更多的中国传统手艺带到欧洲其他国家。”林溪笑着点头:“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中国传统手艺和世界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匠心。”

回国的飞机上,三位老匠人看着窗外的云层,王师傅拿出在巴黎捏的“埃菲尔铁塔”面塑:“以前觉得这手艺只能在国内传,现在知道了,它还能走出国门,让外国人喜欢,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林溪看着团队成员,心中满是感慨:“非遗申报让手艺有了‘身份证’,海外交流让手艺有了‘新舞台’,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走得更远、更稳。”

飞机穿过云层,朝着祖国的方向飞去。窗外的阳光洒在团队成员的脸上,也照亮了传统手艺传承的新征程。那些凝聚着匠心的竹编、剪纸、面塑,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文化记忆,还将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传统手艺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