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十章非遗盛会汇全球,小院匠心照未来

联盟小院的银杏叶刚染成金黄,村口的路就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车辆挤满——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庄园货车载着新鲜花束,意大利米兰的手工木箱装着金属丝与设计图纸,日本京都的陶艺运输车裹着防震棉,连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布莱克都带着图腾木板与天然颜料,专程跨越重洋赶来。这是联盟小院举办的首届“全球非遗匠心盛会”,来自十余个国家的手艺人、文创品牌代表与非遗爱好者齐聚深山,要在这里共赴一场关于手艺与传承的约会。

盛会开幕当天,小院的广场被装点成了“非遗市集”。李爷爷的竹编摊位前,摆着阿木与马可合作的“山野几何”挂毯、融入薰衣草梗的“普罗旺斯竹篮”,还有孩子们用海外学到的技法编的迷你国际纹样挂饰;张师傅的陶艺区,“清水烧缠枝陶瓶”“多层釉色米兰杯”“图腾纹陶盘”一字排开,窑火还在滋滋作响,刚烧好的陶碗冒着热气;苏菲的薰衣草摊位上,竹编香囊与干花花环散发着清香,小雨织的土布包装上,绣着中法双语的“匠心”字样;布莱克则在图腾区现场作画,用炭笔在木板上勾勒出中国竹纹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太阳纹的融合图案,引得围观者频频拍照。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融!”来自德国的文创品牌负责人爱丽丝,手里拿着一个竹编薰衣草香囊,兴奋地对林溪说,“我们想把这些作品引入欧洲市场,还要邀请你们的手艺人去德国举办工作坊。”林溪笑着点头,递给她一本“非遗手艺手册”:“手册里有每种手艺的制作流程和文化寓意,还有孩子们海外研学的故事,希望能帮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

盛会的重头戏是“跨国手艺共创”环节。十组来自不同国家的手艺人与孩子组成搭档,要在两小时内完成一件融合两国手艺的作品。阿木与马可一组,他们决定用竹篾和金属丝编一个“世界之窗”挂饰——阿木负责用传统经纬编做挂饰的框架,编出中国的山水纹;马可则用金属丝在框架内勾勒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法国埃菲尔铁塔的轮廓,再用细竹丝填充细节。“你看,竹篾的柔软能表现山水的灵动,金属丝的硬朗能凸显建筑的庄重。”阿木一边编一边说,马可频频点头,手里的金属丝很快弯出了埃菲尔铁塔的尖顶。

丫丫与佐藤美穗的组合则选择做陶艺。丫丫拉坯做了一个圆形陶盘,在盘中央刻下中国的缠枝纹;美穗则用京都清水烧的淡粉釉,在缠枝纹的间隙点出樱花,还在盘边用陶刀刻上意大利螺旋纹——这是她从马可那里学来的新纹样。“三种纹样在一起,就像我们三个国家的朋友手拉手。”丫丫笑着说,美穗立刻拿出窑具,把陶盘放进迷你窑炉烧制,现场观众都围在窑炉旁,期待着成品出炉。

最让人惊喜的是布莱克与小雨的组合。布莱克在木板上画好原住民图腾,小雨则在图腾周围织上土布花边,土布上绣着竹节纹与薰衣草梗编织的图案。“土布代表中国乡村的温暖,图腾代表澳大利亚的古老文化,绣上去的纹样是我们去过的国家的记忆。”小雨一边绣一边解释,布莱克则在图腾旁用中文写下“友谊”二字,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两小时后,十件共创作品整齐地摆放在展示台——“世界之窗”挂饰、“三国纹样”陶盘、“图腾土布”画板、“薰衣草竹丝”书签……每一件都充满了巧思与温度。当评委宣布所有作品都将被收入“全球非遗匠心博物馆”时,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外国手艺人也纷纷拥抱庆祝,语言不同,笑容却同样真挚。

盛会期间,上海文创集团还举办了“非遗Ip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文创专家、品牌代表与手艺人一起,探讨非遗Ip的未来发展方向。沈星辞在论坛上展示了《小院里的非遗小匠》动画的海外播放数据:“动画在海外十余个国家的儿童频道播出后,收视率稳居前三,周边产品的海外销量占比已达40%,这说明中国非遗Ip有巨大的国际潜力。”

来自美国的动画制片人彼得当场提出合作意向:“我们想和你们联合制作动画电影,把孩子们海外研学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的魅力。”日本的玩具品牌则希望开发“非遗手艺积木”升级版,加入更多跨国手艺元素:“比如竹编金属镶嵌积木、多层釉色陶艺积木,让孩子在拼搭中学习不同国家的手艺。”

论坛结束后,联盟小院与十余家海外文创品牌签订了合作协议——德国品牌负责欧洲市场的非遗手作推广,美国公司启动动画电影的筹备,日本玩具厂商研发非遗积木升级版,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机构则邀请李爷爷和张师傅去当地举办手艺工作坊。“这不是结束,而是全球非遗合作的开始。”沈星辞握着彼得的手说,眼里满是期待。

盛会的最后一天,小院举办了“非遗传承交接仪式”。李爷爷把陪伴自己四十年的劈竹刀交给阿木:“这把刀劈过的竹篾能绕村子三圈,现在交给你,希望你能带着它,把中国竹编传到更多地方。”张师傅则把自己的陶轮钥匙递给丫丫:“陶轮转起来,就像手艺的传承永不停歇,以后你要多带孩子们做陶艺,让老手艺永远有新活力。”

孩子们接过信物,郑重地向手艺人鞠躬。阿木举起劈竹刀,大声说:“我会像李爷爷一样,用心编好每一根竹篾,还要教更多外国朋友编竹编!”丫丫握着陶轮钥匙,眼里闪着光:“我会把海外学到的陶艺技法教给小伙伴,做更多融合中外的陶艺作品!”

夕阳西下,盛会在一场热闹的“非遗篝火晚会”中落幕。手艺人与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竹编小灯笼、陶艺小杯子,唱着各自国家的歌谣——法国的《薰衣草》、意大利的《我的太阳》、日本的《樱花谣》,还有中国的《茉莉花》,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却同样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苏菲把一束薰衣草干花送给阿木:“明年春天,我会带着普罗旺斯的新花束来,咱们再编更多竹编薰衣草香囊。”马可则递给阿木一张设计图:“这是我画的‘全球竹编挂毯’草图,每个国家的标志性图案都用竹篾编出来,咱们一起完成它。”布莱克把自己画的图腾木板送给小雨:“上面的太阳纹代表希望,竹纹代表坚韧,希望你像它一样,把中国非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当外国手艺人陆续离开时,孩子们站在村口挥手送别,手里拿着自己做的手工艺品——阿木给马可的竹编小篮子,丫丫给美穗的多层釉色陶杯,小雨给苏菲的土布手帕。车窗外,联盟小院的灯笼亮了起来,灯笼上的国际纹样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像一颗颗连接世界的星星。

林溪站在葡萄架下,看着渐渐远去的车灯,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联盟小院,到研学基地、国际工坊,再到如今的全球非遗盛会,他们用手艺搭建的桥梁,早已跨越了山海与国界,让不同文化在匠心与真诚中相遇、交融。沈星辞走到她身边,递来一份新的计划:“明年我们要在海外建立‘非遗研学中心’,还要启动‘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把各国的手艺技法和故事都记录下来,让非遗传承真正实现全球化。”

林溪笑着点头,望向小院里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正在整理盛会的照片,李爷爷和张师傅在修补陶轮和竹编工具,工作人员在统计海外订单。月光洒在竹篱笆上,竹篾的影子与陶砖的纹路重叠,像是在勾勒一幅关于未来的画卷。

她知道,这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未来会有更多的手艺人走进联盟小院,更多的孩子带着中国非遗走向世界,更多的跨界合作、文化交流在全球上演。因为非遗从来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指尖、连接着人心的活态文化,是能让全世界感受到匠心与温暖的共同语言。而联盟小院的故事,也将在全球非遗传承的浪潮中,继续书写着属于匠心与未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