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雅集散场时,天色已近下午。
崇祯正欲起身离去,一名身着青衣的小丫鬟怯生生地凑了上来,那是韩书宁的贴身侍女“云儿”。
“赵先生留步。”云儿福了一福,低声道,“我家小姐说,方才先生仗义解围,又赐教佳作,小女无以为报,小姐已在城中玉海楼备下薄茶,愿与先生一叙诗词,以表谢意。”
当云儿那句“愿与先生一叙诗词”的话音落下时,秋江楼中瞬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死寂。
紧接着,是一阵几乎掀翻屋顶的倒吸凉气声。
所有人的目光,如同一万把利剑,齐刷刷地刺向了崇祯。
那眼神里,有震惊,有错愕,但更多的是浓得化不开的嫉妒!
“老天爷!我没听错吧?冷玉才女竟然主动约人?还是私下相约?”
“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啊!以前多少王孙公子连韩府的门槛都进不去,这姓赵的……这姓赵的何德何能啊!”
站在崇祯身旁的苏文轩,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一把死死拽住崇祯的衣袖,激动得语无伦次:
“赵……赵先生!赵大哥!您是我亲哥啊!”
苏文轩看着崇祯,那眼神简直像是在看一尊活神仙,“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是韩小姐啊!那可是襄阳城出了名的高岭之花,平日里连看都懒得看男人一眼,您竟然……竟然只用一首诗就让她动了凡心?神人!您绝对是情场神人!这把折扇我不要了,您能不能收我为徒?”
而另一边,柳承宇整个人如同被雷劈了一般,僵在原地。
此时的他,脸色比刚才斗诗输了还要难看百倍,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最后变成了一种憋屈至极的猪肝色。
凭什么?
自己花了千金买诗,费尽心机布下这个局,结果不仅丢尽了颜面,还成了这老小子的垫脚石!
最让他吐血的是,韩书宁当众拒绝了自己的求婚,转头却去约这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穷酸书生喝茶?
“姓赵的……”柳承宇咬牙切齿,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双目赤红,若是眼神能杀人,崇祯早已被他千刀万剐。
但他不敢动。
方才那首《汉江秋望》的气势实在太盛,压得他至今有些心虚;再加上周围众目睽睽,他若此时发难,只会显得自己更加输不起。
“哼!咱们走着瞧!”
柳承宇猛地一甩袖子,也没脸再待下去,带着几个狗腿子灰溜溜地钻出人群,只留下一个狼狈不堪的背影。
崇祯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却只是淡淡一笑,轻轻拍了拍苏文轩的肩膀,云淡风轻道:
“苏小友,淡定,不过是一盏茶罢了。”
“赵先生。”云儿特意加了一句:“小姐说,玉海楼乃是襄阳文人汇聚之地,光明正大,还请先生莫要推辞。”
崇祯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这韩书宁倒是个心思玲珑的女子,若是直接请去韩府,那是私相授受,于理不合;
若是去偏僻之地,更是瓜田李下。
选在这襄阳城最繁华、最热闹的玉海楼,既全了礼数,又避了嫌疑,正如她那句诗所言,“水净能涵天影静”。
崇祯微微颔首:“好,佳人有约,赵某岂敢不从。”
说罢,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簇拥下,负手而去,深藏功与名。
路上,崇祯转头看向身后的汪应辰,淡淡吩咐道:“你不必跟来了,去城中逛逛,领略一下这襄阳的风土人情吧。”
这小子是状元,自己今日人前显圣,亏得汪应辰没出口,否则出风头的就是他了。
而且汪应辰今年不到三十岁,长相也不赖,若是二人同在,恐引得佳人注意。
汪应辰一愣,随即看到官家眼角那一丝难得的惬意,顿时会意,眼中露出一丝促狭的笑意,拱手道:“是,先生,学生……这就去‘体察民情’。”
……
玉海楼,矗立于襄阳城中心的十字路口,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主街与南北大街的交汇处。
这里是襄阳最繁华的所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楼高三层,乃是典型的宋式砖木结构。
门口高高耸立着一座用竹木绑缚、彩帛装饰的“彩楼欢门”,在夕阳的余晖下流光溢彩,煞是气派。
崇祯拾阶而上,穿过喧闹的一楼大堂,径直来到三楼。
三楼名为“临江雅座”,视野极佳。
推窗望去,不仅能俯瞰半个襄阳城的万家灯火,更能远眺汉江上的点点归帆。
在侍者的指引下,崇祯走进了一间名为“听雨轩”的雅间。
屋内布置得极尽清雅,一几一案,皆是紫檀木制。
案上摆着精致的茶点、文房四宝,以及几本泛黄的宋词抄本。
角落里,一炉龙涎香正袅袅升起,与窗外飘来的江风交织在一起。
韩书宁早已等候在此。
她换下了一身素白,着了一件淡紫色的襦裙,外罩月白色轻纱。
少了几分在雅集上的凛冽锋芒,多了几分如紫藤花般的温婉与幽静。
见崇祯进来,韩书宁起身敛衽一礼,动作行云流水,优雅至极:“赵先生,书宁有礼了。”
“韩小姐客气。”崇祯回礼,在对面坐下,目光坦荡地欣赏着眼前的佳人,“今日雅集一别,没想到这么快又能聆听小姐的高论。”
韩书宁微微一笑,并未多做寒暄客套,而是亲自执壶,为崇祯斟茶。
“先生今日那句‘江山万里待潮头’,令书宁久久不能平静。”
韩小姐声音轻柔,透着一股认真的劲儿:“书宁平日里多读柳永、秦观之词,总觉得词之一道,贵在情致婉约,写尽离愁别绪方为上品,但今日听了先生之诗,方知自己格局小了。”
茶水注入杯中,热气腾腾,带起一阵清幽的茶香,竟隐隐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紫藤花香,那是韩书宁袖口自带的熏香。
崇祯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素手调羹的美人,心中一动,随口吟道:
“茶烟袅袅笼花影,诗思悠悠入汉江。”
韩书宁倒茶的手微微一顿,随即脸颊飞起两朵红云。
这两句诗,不仅应景,更是在隐晦地夸赞她如花影般美好,且将两人此刻的氛围描绘得如梦似幻。
“先生才思敏捷,小女佩服。”
韩书宁轻声回应,将茶盏推至崇祯面前,不敢直视他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睛。
“其实,柳永之词,胜在细腻,然失之于格局。”
崇祯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侃侃而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美,却透着一股颓废之气,而苏东坡则不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中藏着对民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词,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应是家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