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十月,秋光漫染燕云大地。相较于去年的初获丰收,今年的燕云更显丰饶繁盛——金色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沉甸甸的高粱红透了秆头,连片的早熟水稻翻滚着金黄浪涛,田埂上随处可见忙碌的农户,新添的脱粒机轰鸣声与农户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丰收的欢歌。苏清鸢带着萧承泽与萧承月再次踏上燕云的土地,这一次,他们不仅是来体验秋收的辛劳,更是来见证这片土地在一年间的崭新蜕变。
马车驶入燕云境内,沿途的景象让孩子们惊喜不已。去年还略显简陋的村落,如今多了不少崭新的青砖瓦房,屋顶覆盖着整齐的青瓦,墙角堆着晾晒好的粮食,家家户户的院门前都挂着金灿灿的玉米串和红彤彤的辣椒串,透着富足安乐的气息。道路也比去年宽阔平整了许多,马车行驶其上,平稳无颠簸,不再是去年那般坑洼难行。
“母亲,燕云变化好大啊!”萧承月掀开车帘,望着窗外的景象,眼中满是欣喜,“你看,好多农户都盖了新瓦房,道路也修宽了,比去年热闹多了!”
苏清鸢笑着点头:“是啊,这一年来,农桑司推广的高产种子全面落地,工坊改良的农具也送到了农户手中,朝廷又减免了燕云的部分赋税,百姓们的日子自然越过越红火。”
说话间,马车抵达了去年曾住过的王大伯家。王大伯早已带着家人在院门口等候,见到苏清鸢一行,连忙热情地迎上来:“皇后娘娘,殿下,公主,你们可算来了!快进屋歇歇,一路辛苦了!”
王大伯的家也变了模样,去年的土坯房换成了崭新的青砖瓦房,院子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西侧搭起了宽敞的粮仓,里面已经堆满了大半仓粮食。王大娘端上刚沏好的热茶,笑着说道:“娘娘,殿下,公主,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今年收成好,我们才有钱盖了新房子,还添了农桑司送来的脱粒机,秋收可省劲儿了!”
稍作歇息后,王大伯便带着萧承泽来到自家的玉米地。远远望去,整片玉米地郁郁葱葱,玉米穗硕大饱满,剥开外层的苞叶,里面是一排排晶莹饱满的玉米粒,比去年的品种颗粒更大、色泽更亮。“殿下,您看这玉米,今年长得多好!”王大伯满脸自豪地说道,“这是农桑司今年推广的‘金穗玉米’,亩产比去年的品种又提高了一成,一亩地能收六石多呢!”
萧承泽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饱满的玉米穗,眼中满是欣慰。他记得去年来的时候,王大伯家的玉米亩产才五石左右,今年仅凭品种改良就多收了一石,再加上新农具的助力,收成更是喜人。“王大伯,这‘金穗玉米’口感怎么样?好卖吗?”
“口感好得很!又甜又糯,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磨成面做饼,都好吃!”王大伯笑着说道,“镇上的粮商早就来预定了,说我们这高产玉米颗粒饱满,出粉率高,愿意出高价收购。今年家里的粮食除了自家人吃和留种子,还能卖不少钱,盖房子剩下的钱,我还打算给儿子娶媳妇呢!”
田埂上,几台崭新的脱粒机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农户们将掰下来的玉米穗倒进脱粒机的进料口,机器轰鸣间,金黄的玉米粒便从出料口源源不断地涌出,落在一旁的布袋里,而脱下来的玉米芯则从另一侧排出,既快捷又干净。相较于去年人工脱粒的繁琐费力,脱粒机的效率高出了不止一倍。
“殿下,您要不要试试这脱粒机?”王大伯指着一台小型脱粒机说道,“这是工坊专门为农户改良的,体积小、操作简单,一个人就能摆弄,脱粒效率比人工快多了,一天能脱几十石玉米呢!”
萧承泽点点头,在农户的指导下,握住脱粒机的手柄,轻轻转动起来。脱粒机立刻嗡嗡作响,他将玉米穗一个个倒进进料口,金黄的玉米粒瞬间涌出,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小半袋。“真方便!”萧承泽停下动作,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有了这脱粒机,农户们再也不用熬夜人工脱粒了,省时又省力。”
一位正在操作脱粒机的老农看到萧承泽,连忙走上前,紧紧拉住他的手。老农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却温暖而有力,他激动地说道:“太子殿下,您可来了!今年这收成,真是托了朝廷的福啊!一亩地收六石玉米,家里不仅够吃,还能卖不少钱,盖了新瓦房,这都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功劳啊!要是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萧承泽认真地看着老农,语气诚恳地说道:“大伯,您说错了。这不是父皇母后的功劳,是你们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没有你们的辛勤耕种,再好的种子和农具也种不出好庄稼。将来我会像父亲母亲一样,继续推广好的种子和农具,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让燕云变得越来越富裕!”
老农闻言,眼中满是感动,连连点头:“殿下真是体恤百姓的好太子!有您这句话,我们就算再辛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一定好好种地,多打粮食,为国家多做贡献!”
萧承泽没有停下脚步,他跟着农户们一起掰玉米、运玉米、协助操作脱粒机,动作熟练而麻利。虽然手上很快就沾满了泥土,额头上布满了汗水,但他脸上始终带着灿烂的笑容。他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份丰收的喜悦都离不开农户们的辛勤付出。
与此同时,萧承月则跟着苏明玥来到了村里的乡村医点。乡村医点是去年朝廷拨款修建的,青砖瓦房,宽敞明亮,里面摆放着药柜、诊床和简单的医疗器具,墙上贴着常见病症的防治方法,方便百姓查阅。苏明玥作为惠民医馆的主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乡村医点坐诊,为百姓免费诊病送药。
医点里已经有不少百姓在等候就诊,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萧承月跟着苏明玥为百姓们逐一诊病,她认真地为患者测量脉搏、观察舌苔,将苏明玥的诊断结果和用药方法一一记录下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请教。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捂着腰一步步挪进医点,脸上满是痛苦的神情。“大夫,我的腰又疼得厉害了,连路都走不稳,您快帮我看看吧!”老奶奶声音沙哑地说道。
苏明玥连忙扶老奶奶坐下,仔细为她检查后,说道:“大娘,您这是老寒腰,又受了点风寒,导致经络不通,才会这么疼。我先给您扎几针缓解一下疼痛,再给您开点药调理调理。”
萧承月看着老奶奶痛苦的样子,心中十分不忍。她跟着苏明玥学过基础的针灸技法,知道针灸对缓解腰痛有很好的效果。她轻声对苏明玥说:“姑姑,让我试试吧?我跟着您学过针灸缓解腰痛的方法,我想帮帮老奶奶。”
苏明玥有些犹豫,但看着萧承月坚定的眼神,又想到这是让她实践的好机会,便点了点头:“好,那你试试,记住穴位和手法,一定要轻柔。”
萧承月深吸一口气,按照苏明玥教的方法,先将银针消毒,然后找准老奶奶腰部的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轻轻刺入,手法轻柔而精准。她一边针灸,一边轻声询问老奶奶的感受:“老奶奶,您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老奶奶闭上眼睛,感受着腰部的酸胀感,脸上的痛苦神情渐渐缓解。过了一会儿,萧承月拔出银针,帮老奶奶揉了揉腰部的穴位。老奶奶试着活动了一下腰,惊喜地说道:“不疼了!真的不疼了!公主殿下,您太厉害了,这么快就不疼了!”
萧承月看着老奶奶舒展的眉头,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老奶奶,您不用谢我,这都是姑姑教得好。您以后要注意保暖,别再受风寒了,按时吃药,腰就不会再疼了。”
老奶奶紧紧握住萧承月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公主殿下真是个好孩子,心地善良,还这么能干,将来一定有大出息!我们老百姓能遇到您这样的公主,真是太有福气了!”
旁边等候就诊的百姓们也纷纷称赞起来:“公主殿下真是厉害,年纪这么小就会针灸了!”“是啊,还这么有耐心,对我们老百姓这么好!”“有皇后娘娘和公主殿下惦记着我们,我们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萧承月听着百姓们的称赞,心中既温暖又感动。她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却让百姓们如此感激。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学好医术、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中午时分,萧承泽和萧承月在王大伯家汇合。王大娘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饭:金黄的玉米饼、软糯的小米粥、香喷喷的炖鸡肉,还有几样爽口的凉拌小菜,都是用自家产的食材做的,味道鲜美可口。
“快尝尝这玉米饼,是用今年新收的‘金穗玉米’磨的面做的,比去年的更香更糯!”王大娘热情地说道。
萧承泽和萧承月拿起玉米饼,大口吃了起来。玉米饼外酥里嫩,带着浓浓的玉米香味,越嚼越香。“真好吃!”萧承月笑着说道,“比去年的玉米饼更甜更糯,难怪粮商愿意出高价收购。”
王大伯喝了一口酒,感慨地说道:“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啊!要是没有皇后娘娘推广的好种子,没有工坊改良的好农具,我们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哪能盖得起新房子,哪能吃上这么香的饭菜!”
萧承泽放下手中的玉米饼,认真地说道:“王大伯,这不仅是朝廷的功劳,更是你们自己辛勤劳作的结果。只要大家肯努力,我们再把好的种子、好的农具推广到更多地方,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燕云一定会变得更富裕,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下午,苏清鸢带着孩子们走访了附近的几个村落和乡村医点。每到一处,都能看到丰收的景象和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农户们忙着收割粮食,脱粒机轰鸣作响;乡村医点里,苏明玥和萧承月继续为百姓们诊病送药,场面温馨而热闹。
在另一个村落的脱粒现场,萧承泽看到一位农户正在费力地修理一台出了故障的脱粒机。他连忙走上前,帮忙查看情况。经过一番检查,发现是脱粒机的齿轮卡住了。萧承泽想起去年在工坊学到的机械知识,和农户一起小心翼翼地拆开齿轮,清理掉里面的杂物,然后重新安装好。脱粒机再次启动,恢复了正常工作。
农户感激地说道:“太子殿下,真是太谢谢您了!您不仅懂种地,还懂修农具,真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
萧承泽笑着说道:“举手之劳而已。以后农具出了故障,要是自己修不好,可以去镇上的农具维修点,那里有专门的师傅帮忙修理,还能免费学习农具保养的知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燕云的土地上,为丰收的田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萧承泽和萧承月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丰饶的土地,心中满是感慨。一年的时间,燕云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从初获丰收到富足安乐,从土坯房到新瓦房,从人工脱粒到机械助力,每一处变化都离不开朝廷的扶持,更离不开百姓们的辛勤付出。
“哥哥,你看燕云现在多好啊,百姓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萧承月轻声说道。
萧承泽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是啊,将来我要把燕云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百姓能用上好种子、好农具,能盖新房子、过好日子,让大靖的每一片土地都像燕云这样丰饶繁盛。”
苏清鸢看着孩子们眼中的憧憬与坚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趟燕云之行,不仅让孩子们见证了丰收的喜悦和土地的蜕变,更让他们坚定了为百姓服务、为国家分忧的决心。
离开燕云的那天,王大伯和村民们都来送行。他们手里拿着自家产的玉米、小米、花生,硬是要塞给孩子们:“殿下,公主,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带回去尝尝,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萧承泽和萧承月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他们看着村民们淳朴的笑容,心中满是感动。马车缓缓驶离,萧承泽和萧承月掀开车帘,望着渐渐远去的燕云大地,心中暗暗许下诺言:将来一定要像父亲母亲一样,励精图治,体恤百姓,让大靖的每一位百姓都能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
景和六年十月的燕云秋收之旅,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让孩子们见证了政策扶持与百姓辛劳共同造就的美好生活,感受到了“民生为本”的深刻内涵,更坚定了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带着这份初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续写大靖的盛世华章,让更多的“燕云”绽放出丰饶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