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正月,京城的年味尚未散尽,宫墙内的御书房已褪去了些许喧闹,多了几分沉肃。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墨香,与窗外的寒梅清香交织在一起,静谧而庄重。萧玦坐在铺着软垫的龙椅上,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两份奏折,字迹工整,却透着截然不同的立场。这是他为萧承泽准备的“帝王之术”第一课——朝堂平衡之术,而这两份看似对立的奏折,正是最好的教材。
萧承泽身着明黄色常服,端坐于案几另一侧,身姿挺拔,眉宇间已褪去了儿时的稚气,多了几分储君的沉稳与锐利。经过数年的学习与实践,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懂书本知识的孩童,燕云的丰收、边关的坚守、户部的核算,让他对民生疾苦、国家运转有了深刻的认知。但他深知,治理国家不仅要体恤百姓、推行仁政,更要懂得驾驭朝堂、平衡各方势力,这正是他今日要向父亲学习的核心。
“泽儿,”萧玦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御书房的宁静,“今日不谈经史,不谈农桑,我们只论朝堂。这两份奏折,你先看看。”他抬手示意,将案几上的奏折推到萧承泽面前。
萧承泽恭敬地拿起第一份奏折,署名是监察御史李文远。李文远出身寒门,凭借科举入仕,为官清廉,敢于直言,近年来在民生改革、整顿吏治方面屡有建树,是朝堂上寒门官员的代表人物。奏折中,李文远言辞恳切,历数门阀势力的弊端:垄断仕途、兼并土地、勾结地方、阻碍改革,请求陛下进一步打击门阀势力,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提拔更多寒门有识之士,为朝堂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改革深入。
“父亲,李文远御史所言极是。”萧承泽看完第一份奏折,眉头微蹙,“门阀势力盘踞朝堂多年,确实尾大不掉。许多有才干的寒门子弟因出身受限,难以施展抱负;而门阀子弟凭借家族势力,无需费力便能身居高位,却往往尸位素餐,阻碍新政推行。去年燕云推广高产作物,就有地方门阀暗中抵制,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影响了百姓收益。”
萧玦不置可否,只是示意他继续看第二份奏折。这份奏折的署名是太傅张敬之,张敬之是前朝老臣,历经三朝,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朝堂上文官集团与传统势力的代表。他的奏折中,语气更为恳切,甚至带着几分忧虑,直言“礼制乃国之根本,门阀乃宗之支柱”,认为过度打击门阀势力会破坏传统礼制,导致朝堂动荡、人心浮动。他请求陛下尊重传统,保护门阀世家的合法权益,让老臣们能安心辅佐朝政,维护国家稳定。
萧承泽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张敬之的奏折与李文远的截然相反,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张敬之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朝堂的定海神针,许多重大礼制、典章制度都离不开他的主持修订。近年来,父皇推行改革,张敬之虽偶有异议,却始终以大局为重,全力辅佐,为改革的平稳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门阀世家虽然有弊端,却也在维护地方稳定、传承文化礼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亲,”萧承泽放下奏折,陷入了沉思,“李文远御史代表寒门官员,渴望打破门阀垄断,推行改革;张太傅代表前朝老臣与门阀势力,担忧改革过激导致动荡,希望维护传统稳定。两人所言,似乎都有道理,却又相互对立,不知该如何取舍。”
萧玦看着儿子纠结的神情,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他知道,这正是朝堂平衡的关键所在——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是否适合当下的局势;没有绝对的取舍,只有如何在对立中找到平衡点。“泽儿,你先说说,为何会觉得两人都有道理?”
“李文远御史的奏折,切中了朝堂积弊。”萧承泽认真分析道,“寒门官员大多来自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做事更务实,敢于打破陈规,推行新政。近年来,父皇提拔的许多寒门官员,在农桑推广、水利兴修、吏治整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这证明寒门官员确实有实干之才,值得重用。若能进一步打击门阀势力,扩大科举取士规模,不仅能为朝堂选拔更多人才,还能遏制土地兼并,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改革深入。”
他顿了顿,又说道:“而张太傅的担忧也并非多余。门阀世家在朝堂根基深厚,盘根错节,若过度打击,必然会引起强烈反抗,导致朝堂分裂、人心浮动。张太傅等前朝老臣,不仅懂传统礼制,更熟悉朝堂运作的规则,在稳定人心、协调各方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失去他们的支持,改革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动荡,得不偿失。”
萧玦点点头,赞许地说道:“你能看到双方的合理之处,也能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这已是难得的进步。治理国家,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选择。朝堂就像一个大棋盘,各方势力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帝王的职责,就是驾驭这些棋子,让它们各归其位、各尽其责,为国家的发展效力,而不是让它们相互倾轧、两败俱伤。”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寒梅傲雪的景象,缓缓说道:“寒门官员是推动改革的‘利器’,他们有冲劲、有才干、无包袱,能为朝堂带来新的活力,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而老臣与门阀势力是稳定朝堂的‘基石’,他们有经验、有威望、有根基,能为改革保驾护航,避免国家陷入动荡。这两者,就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若只重用寒门官员,打压老臣与门阀,改革虽能一时迅猛,却可能因根基不稳而夭折;若只依赖老臣与门阀,排斥寒门官员,国家虽能一时稳定,却会因缺乏活力而停滞不前。”
萧承泽认真倾听着父亲的教诲,心中渐渐豁然开朗。他想起了在农桑司看到的早熟水稻,既要追求高产,又要兼顾抗病性与适应性;想起了在边关看到的防御体系,既要勇猛作战,又要注重谋略与协调;想起了在户部的核算,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又要减轻百姓负担。这一切,其实都蕴含着“平衡”的智慧。
“父亲,”萧承泽站起身,眼中带着明悟,“儿臣明白了。处理这两份奏折,关键不在于‘打击’或‘保护’某一方,而在于‘协调’与‘任用’,让双方各展其长,相互补充。”
萧玦转过身,看着儿子眼中的光彩,满意地点点头:“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首先,对于李文远御史的请求,我们应当采纳其合理部分。”萧承泽条理清晰地说道,“寒门官员有实干之才,要予以重用。可以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增加寒门子弟的录取名额;在官员选拔任用方面,打破出身限制,以才能和政绩为主要标准,提拔更多像李文远这样的寒门有识之士。同时,针对门阀势力兼并土地、垄断仕途的弊端,要制定严格的法律予以约束,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百姓利益和朝堂公平。”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在打击门阀势力的同时,也要把握分寸,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遵纪守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门阀世家,要予以保护和尊重;对于张太傅这样德高望重的前朝老臣,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作用。张太傅请求保护传统礼制,我们可以让他牵头修订礼制,既保留传统礼制的合理部分,又根据时代发展进行适当改革,使其更符合当下的国情和民生需求。”
“具体到官员任用,”萧承泽进一步阐述道,“可以提拔寒门官员负责民生实务,如农桑推广、水利兴修、吏治整顿、工坊改良等,这些领域需要实干精神和创新思维,寒门官员更能胜任;而让老臣与门阀出身的官员参与礼制修订、朝堂协调、地方治理等工作,这些领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威望,老臣们更能发挥优势。这样一来,既能让寒门官员的才干得到施展,推动改革深入,又能让老臣们感受到尊重,维护朝堂稳定,实现改革与稳定的平衡。”
他补充道:“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议事机构,让寒门官员与老臣、门阀代表共同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决策偏颇。同时,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无论是寒门官员还是门阀子弟,只要政绩突出、廉洁奉公,就予以奖励和提拔;只要违法乱纪、尸位素餐,就予以严惩,让朝堂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风气。”
萧玦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他没想到,萧承泽不仅能理解“平衡”的核心要义,还能提出如此具体、可行的方案,这表明他已经真正领悟了朝堂平衡之术的精髓,不再是纸上谈兵。
“说得好!”萧玦赞许地鼓起掌来,“泽儿,你说得非常好!治理国家就像走平衡木,既要向前走,推动改革发展,又不能失了重心,导致朝堂动荡。你能明白‘平衡与取舍’的智慧,懂得在对立的势力中找到平衡点,让各方各展其长、相互补充,这就是最大的进步。”
他走到萧承泽身边,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帝王之术,不在于权谋算计,而在于驾驭全局、平衡各方。作为君主,你要记住,朝堂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寒门官员也好,老臣门阀也罢,只要他们能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就可以为你所用;若他们只顾一己之私、损害国家利益,就必须予以遏制。”
“你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反对的声音,也要认真对待。”萧玦继续说道,“不同的立场往往能反映出不同的问题,只有全面了解各方诉求,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李文远的奏折让你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张敬之的奏折让你看到了稳定的重要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既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稳定的政策。”
萧承泽重重地点点头,将父亲的话深深记在心里。他知道,父亲的教诲不仅是针对这两份奏折,更是为他将来治理国家指明了方向。帝王不仅要体恤百姓、推行仁政,还要懂得协调各方势力、驾驭朝堂全局,既要敢于改革创新,又要善于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让朝堂稳定、国家发展、百姓安乐。
“父亲,儿臣明白了。”萧承泽语气坚定地说道,“将来儿臣继承皇位,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以国家利益为重,平衡各方势力,倾听不同声音,既要重用实干之才,推动改革发展,又要尊重老臣智慧,维护朝堂稳定,让大靖的江山永远稳固,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萧玦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君主的潜质,假以时日,必然能扛起治理国家的重任,续写大靖的盛世华章。
御书房的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萧玦又列举了许多朝堂上的实例,如前朝因过度打压门阀导致的动荡、因纵容门阀导致的衰败,让萧承泽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平衡之术的重要性。萧承泽也主动请教了许多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协调地方官员与门阀势力的矛盾、如何让改革政策既符合民生需求又能得到朝堂各方的支持等,萧玦都一一耐心解答,为他指点迷津。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御书房的窗户,洒在父子二人的身上,为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萧承泽走出御书房,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今天的一课,让他真正迈入了“帝王之术”的大门,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治理国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智慧、勇气、耐心和包容。
回到东宫,萧承泽没有休息,而是立刻召集东宫属官,将父亲的教诲与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朝堂势力协调与改革推进方案》。方案中,他明确提出了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门阀势力监管、发挥老臣作用、设立议事机构等具体措施,既体现了改革的决心,又兼顾了稳定的需求。
他还特意召见了李文远和张敬之,分别与他们进行了交谈。面对李文远,他肯定了其直言敢谏的精神,承诺会重视寒门官员的诉求,推动相关改革;面对张敬之,他表达了对老臣的尊重与信任,邀请他牵头修订礼制,为国家稳定贡献力量。两人都感受到了储君的诚意与智慧,对改革与稳定的平衡达成了共识,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储君的工作。
消息传到朝堂,各方势力都松了一口气。寒门官员看到了晋升的希望,改革的积极性更高了;老臣与门阀势力感受到了朝廷的尊重,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也减轻了;朝堂上下形成了一股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风气。
萧承泽站在东宫的窗前,望着远处皇宫的轮廓,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知道,朝堂平衡之术的学习与实践,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未来还会遇到更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但他有信心,在父亲的教导下,在自己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能够驾驭好朝堂这盘大棋,平衡好各方势力,为大靖的繁荣稳定、百姓的幸福安乐,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景和七年正月的这堂帝王之术课,成为了萧承泽成长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它让他从一个注重民生实务的储君,成长为一个懂得驾驭全局、平衡各方的未来君主,让他深刻领悟了“平衡与取舍”的智慧,明白了帝王不仅要体恤百姓,更要懂得协调各方势力,才能让朝堂稳定、国家发展。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将带着这份智慧与担当,不断前行,努力成为一名让百姓爱戴、让朝堂信服、让国家强盛的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