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二月,京城的寒意渐渐褪去,东风送暖,吹绿了御花园的柳枝,也吹醒了城郊的“全国女医培训营”。这座由苏清鸢牵头创办的培训营,坐落于京郊的一处僻静院落,青砖黛瓦,竹篱环绕,院内种满了芍药、牡丹与各类草药,既透着雅致,又带着几分烟火气。自创办以来,这里已培养出数百名女医,她们奔赴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点,为偏远地区的女子与孩童带去了医疗希望。今日,苏清鸢特意带着萧承月前来参观,便是想让她亲眼见证这些巾帼医者的力量,感受“医者仁心”的重量。
马车停在培训营门口,负责管理培训营的张医官早已带着几位资深女医等候在那里。张医官曾是太医院的御医,医术精湛,因感念苏清鸢重视女医发展的初心,主动请缨来到培训营任教。她穿着一身素色布袍,头发用木簪挽起,面容温和却眼神坚定,周身透着医者的沉稳与干练。
“皇后娘娘,公主殿下,一路辛苦了!”张医官上前躬身行礼,身后的女医们也纷纷跟着行礼,动作整齐,语气恭敬。
“张医官免礼,各位女医也请起身。”苏清鸢温和抬手,“今日带月儿前来,是想让她看看各位的日常训练,听听你们的行医故事,不必多拘礼,我们随意走走就好。”
“遵旨!”张医官侧身引路,“娘娘,公主,现在女医们正在后院练习针灸,还有几位刚从乡村医点回来的姐姐,正准备分享行医经历,正好让公主殿下一同听听。”
跟着张医官走进培训营,院内的景象让萧承月眼前一亮。前院的空地上,几位女医正在晾晒草药,她们动作娴熟地将采摘来的草药分类铺开,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旁边的教室里,几位女医正围在案前,认真研读医书,时不时相互讨论着什么,气氛专注而热烈。
“公主殿下,这些草药都是我们自己种植或采摘的,有治疗风寒的紫苏、止咳的贝母,还有调理气血的当归。”一位正在晾晒草药的女医笑着介绍道,“我们在培训营不仅要学习医术,还要认识各类草药,学会炮制方法,这样到了乡村医点,才能自给自足,为百姓治病。”
萧承月好奇地走上前,轻轻拿起一株晒干的紫苏,闻了闻,一股独特的香气扑面而来。“姐姐,这些草药都要自己晒吗?会不会很辛苦?”
“辛苦是难免的,但想到能用来治病救人,就不觉得累了。”女医笑着说道,“在乡村医点,药材稀缺,很多时候都要自己上山采摘草药,晒干后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在培训营多练习,将来去了外面才能从容应对。”
穿过前院,来到后院的针灸练习场。这里摆放着数十张案几,每张案几上都放着一个布偶,布偶身上用红笔清晰地标注着人体的各个穴位。数十名女医正围在案前,手持银针,专注地练习扎针。她们的姿势标准,眼神专注,银针在她们手中灵活地起落,精准地刺入布偶上标注的穴位,动作娴熟而沉稳。
“针灸是女医的必备技能,尤其是在乡村,很多百姓没钱抓药,针灸就能起到缓解病痛的作用。”张医官介绍道,“这些女医们每天都要练习两个时辰的针灸,从布偶练习开始,熟练后再相互试针,最后才能为患者诊治。”
萧承月看着女医们专注的样子,心中满是敬佩。她之前跟着苏明玥学过一点基础的针灸,但从未像这样系统地练习过。一位名叫林薇的女医见状,笑着递过来一套小巧的银针和一个布偶:“公主殿下,要不要试试?我来教您认几个常用穴位。”
萧承月眼睛一亮,连忙接过银针和布偶,兴奋地说道:“真的可以吗?谢谢林姐姐!”
林薇耐心地指导道:“公主殿下,您看,这个是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针灸这个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增强体质;这个是合谷穴,在虎口处,能缓解头痛、牙痛。扎针时,要先将银针消毒,然后找准穴位,快速刺入,力度要适中,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萧承月认真地听着,按照林薇的指导,先将银针用酒精棉擦拭消毒,然后屏住呼吸,找准布偶上的足三里穴,小心翼翼地将银针刺了进去。第一次尝试,她的手有些颤抖,银针刺得有些偏,林薇笑着帮她调整位置:“没关系,第一次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扎针时要放松心态,眼神要准,下手要稳。”
萧承月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再次尝试。这一次,她的手稳了许多,银针精准地刺入了穴位。“成功了!”萧承月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成就感满满。
她继续跟着林薇练习,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认,一根银针一根银针地扎。不知不觉,半个时辰过去了,她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腕也有些酸痛,但她却丝毫没有察觉,依旧专注地练习着。苏清鸢站在一旁,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专注,才是成为一名好医者的基础。
练习结束后,张医官带着众人来到了前厅的讲堂。几位刚从偏远乡村医点回来的女医已经坐在那里,她们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却眼神明亮,眼中闪烁着成就感与自豪感。看到苏清鸢和萧承月进来,她们连忙起身行礼,苏清鸢笑着让她们坐下:“各位姐姐辛苦了,快给我们讲讲你们在乡村医点的故事吧,月儿很想听。”
一位名叫陈瑶的女医率先开口,她来自西南偏远山区,脸上带着淡淡的风霜痕迹,眼神却格外真挚:“娘娘,公主殿下,我去的那个山村,交通十分不便,山路崎岖,要走十几个时辰才能到县城。村里的百姓大多贫困,生病了也没钱去县城看病,尤其是女子,生病后更是不好意思找男医,往往只能硬扛着,很多人都因此耽误了病情。”
陈瑶的声音有些哽咽,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刚到村里的时候,百姓们都很排斥,觉得女子行医不靠谱。直到有一次,村里的王大娘突发急病,腹痛难忍,她的家人急得团团转,却不愿意找我诊治。我听说后,立刻跑到她家,耐心地劝说,王大娘的家人实在没办法,才同意让我试试。我通过针灸和草药,缓解了王大娘的疼痛,又开了几副药方,调理了半个月,王大娘的病就痊愈了。从那以后,村里的百姓才开始信任我,有人生病了都会主动来找我。”
“有一次,村里的一个小姑娘得了急疹,高烧不退,她的母亲急得直哭。我连夜为小姑娘诊治,守在她床边,每隔一个时辰就为她换一次药、扎一次针。整整守了两天两夜,小姑娘的烧终于退了,疹子也慢慢消了。看着小姑娘康复后露出的笑容,看着她母亲感激的泪水,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陈瑶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这一年来,我在村里救治了上百位百姓,很多女子因为我的到来,终于有勇气看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现在村里的百姓都把我当成了亲人,每次我要回培训营,他们都会给我塞很多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让我心里暖暖的。”
陈瑶的故事让萧承月深受感动,她的眼眶微微泛红,心中既心疼那些受苦的百姓,又敬佩陈瑶姐姐的勇敢与坚持。
另一位名叫赵琳的女医接着说道:“我去的是北方的一个村庄,那里冬天特别冷,很多老人和孩子都容易得风寒和关节炎。我到村里后,不仅为百姓们治病,还教他们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比如冬天要注意保暖,勤通风,多晒晒太阳。我还教村里的妇女们认识一些常见的草药,告诉她们哪里可以采摘,怎么用草药缓解小病痛。现在村里的百姓们都学会了自我保健,生病的人越来越少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她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还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我每周都会去看望她,为她针灸、按摩,给她送药。时间久了,老奶奶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孙女,每次我去,她都会提前做好我爱吃的粗粮饼。上个月我离开的时候,老奶奶拉着我的手,哭着说舍不得我走,还把她攒了很久的鸡蛋塞给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女医,能被百姓们需要、信任,就是最大的幸福。”赵琳的声音带着哽咽,眼中闪烁着泪光。
女医们一个个地讲述着自己的行医故事,有艰辛,有挫折,有误解,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治愈患者后的成就感与被百姓信任的温暖。她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无私的奉献,像一股股暖流,涌入萧承月的心中,让她深受触动。
萧承月再也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她走到女医们面前,深深鞠了一躬,语气坚定地说道:“姐姐们,你们太伟大了!你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跑到偏远的乡村,为百姓们治病救人,你们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她转身看向苏清鸢,眼中带着坚定的光芒,说道:“母亲,我也要学医!我要像这些女医姐姐一样,努力学习医术,将来去偏远的乡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为百姓们治病救人,做一个能为百姓做事、被百姓需要的公主!”
苏清鸢走上前,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抚摸着她的头,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月儿,母亲为你感到骄傲。你能有这份心,就是最宝贵的。医者仁心,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为百姓着想、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心。只要你坚守这份初心,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能帮到百姓,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转头对张医官说道:“张医官,以后月儿就拜托你了,希望你能好好教导她,让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
张医官连忙躬身行礼:“娘娘放心,臣定当倾尽全力,教导公主殿下医术,不负娘娘与公主的信任。”
女医们也纷纷为萧承月鼓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恭喜公主殿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相信,以公主殿下的善良与执着,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医,为百姓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萧承月看着女医们鼓励的眼神,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学医的道路注定充满艰辛,要认识无数的草药,背诵繁杂的医书,练习精准的针灸手法,还要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和患者的误解。但她不怕,因为她有一颗为百姓服务的初心,有这些女医姐姐们作为榜样,有母亲的支持与鼓励。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承月开始了系统的学医之路。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来到培训营,跟着张医官和女医们学习认草药、背医书、练针灸;下午,她会跟着女医们去京城周边的乡村医点,为百姓们义诊,积累实践经验;晚上,她会挑灯夜读,巩固白天所学的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张医官和女医们请教。
她的进步很快,不仅认识了数百种常见草药,能准确背诵多本医书,针灸手法也越来越熟练。在乡村医点义诊时,她耐心地为百姓们诊治,温柔地安慰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许多百姓缓解了病痛,赢得了百姓们的喜爱与称赞。
有一次,她在乡村医点遇到了一个得了小儿惊风的孩子,孩子抽搐不止,哭闹不停,家长急得团团转。萧承月沉着冷静,按照学到的医术,快速为孩子进行针灸,又开了安神定惊的草药。经过她的诊治,孩子的抽搐很快就停止了,慢慢安静了下来。孩子的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对着萧承月连连道谢:“多谢公主殿下!您真是活菩萨,救了我的孩子!”
萧承月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努力学好医术,将来走遍大靖的每一个角落,为更多的百姓治病救人,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医者的温暖与关爱。
景和七年二月的女医培训营之行,成为了萧承月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它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定了学医的决心,更让她深刻领悟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与巾帼力量的伟大。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以这些女医姐姐们为榜样,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为大靖的百姓带来健康与希望,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百姓公主”,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