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四月,京城已是芳菲满枝、生机盎然。御花园的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铺就一地锦绣。而御书房内,却少了几分春日的闲适,多了几分沉肃的政务气息。十岁的萧承泽穿着一身天青色常服,身形虽仍带着孩童的稚嫩,眉宇间却已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按照萧玦的安排,他开始正式协助处理“地方官员任免”类奏折——这不是简单的抄写归档,而是要在海量文书中梳理脉络、评判优劣,在字里行间领悟“为官之道”与“治理之要”。
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宫人们还在清扫御道上的落英,萧承泽便已踩着晨露来到御书房。此时的御书房静谧无声,只有案几上的烛火跳跃,映照着堆积如山的奏折。这些奏折来自全国各地,封皮上标注着各州府的名称,里面记录着地方官员的政绩、辖地的民生状况、百姓的反馈评价,密密麻麻的字迹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安宁与期盼。
“殿下,您来了。”负责照料御书房的内侍见他进来,连忙躬身行礼,将早已备好的清茶放在他案前。
萧承泽点点头,没有多言,径直走到案前坐下。他先洗净双手,然后取出三份空白的宣纸,分别写下“政绩突出”“中规中矩”“有待考察”三个标题,平铺在案上——这是他为奏折分类设定的三个类别。接着,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第一份奏折,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
第一份奏折来自河南布政使,推荐郑州知府柳明远留任并请求嘉奖。萧承泽仔细翻阅,奏折中详细罗列了柳明远在任三年的政绩:推广农桑司培育的早熟小麦,使郑州粮食亩产增产两成;兴修水利,疏浚了当地三条淤塞的河流,解决了灌溉难题;整顿吏治,查处了两名贪腐县丞,百姓投诉率大幅下降;还在辖区内增设了三座蒙学、两座惠民医点,蒙学入学率提升至七成,医疗覆盖率达八成五。
为了验证奏折内容的真实性,萧承泽又找出了农桑司上报的河南粮食产量报表、户部的赋税记录,以及都察院收集的百姓反馈。报表显示,郑州近三年的粮食产量确实逐年递增,今年较去年增产正好两成;户部记录显示,郑州的赋税缴纳及时,且无苛捐杂税的投诉;都察院的反馈中,八成以上的百姓对柳明远的评价是“勤政爱民”“公正廉明”,仅有少数反馈提及“办事流程稍显繁琐”。
萧承泽拿起毛笔,在一张黄色便签上写下批注:“郑州知府柳明远,任内粮食增产两成,兴修水利、整顿吏治、推广蒙学与医疗,百姓满意度八成以上,政绩显着,建议留任原职,并予以嘉奖,以资鼓励。”写完后,他将便签贴在奏折封面右上角,然后把奏折归入“政绩突出”的类别中。
处理完柳明远的奏折,萧承泽拿起第二份奏折,来自陕西按察使,弹劾下辖某县县令王德昌。奏折中写道,王德昌任职两年,辖地蒙学建设严重滞后,全县仅有的一座蒙学破旧不堪,师资匮乏,入学率不足四成;惠民医馆药材短缺,常见的感冒药、跌打药都时常断供,百姓看病需远赴邻县;此外,都察院收到三次百姓投诉,反映王德昌纵容下属勒索商户、强征赋税,虽无实证,但民怨已起。
萧承泽皱起眉头,连忙查阅相关配套文书。农桑司的教育推广报表显示,该县的蒙学建设进度在陕西各州府中排名倒数第三;惠民医馆的药材消耗与补给记录显示,近半年来,该县医馆多次申请药材补给,均因“县府未及时上报”而延误;都察院的投诉记录中,三次投诉虽未指名道姓,但描述的事件与按察使奏折中的内容基本吻合。
他沉吟片刻,在便签上批注:“陕西某县县令王德昌,辖地蒙学建设滞后、医馆药材短缺,漠视民生需求;百姓投诉三次,虽无贪腐实证,但治理不力、民怨渐生,建议调岗考察,另派得力官员接任。”写完后,将奏折归入“有待考察”的类别。
就这样,萧承泽一本本研读、核对、批注、分类。他的案前渐渐堆起了三摞高低不一的奏折,“政绩突出”的一摞最薄,却每一本都批注详尽;“有待考察”的一摞次之,批注中多是问题与疑虑;“中规中矩”的一摞最厚,这些官员的奏折中,既无显着政绩,也无明显过错,辖地民生平稳,百姓评价平平,他的批注多是“履职尽责,无过无功,建议维持原职,观察后续表现”。
御书房的烛火渐渐燃尽,晨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他专注的脸庞。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腕也因长时间握笔而有些酸痛,但他丝毫没有察觉,依旧沉浸在奏折的世界里。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提笔记录,时而翻找配套文书核对,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认真与严谨。
辰时三刻,萧玦处理完早朝事务,走进御书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小小的身影端坐案前,面前的奏折分类整齐,每一本上都贴着字迹工整的批注,阳光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泽儿,今日进度如何?”萧玦放轻脚步,走到他身边。
萧承泽连忙起身行礼:“父皇。儿臣已将昨日送来的官员任免奏折分类整理完毕,并做了初步批注,恳请父皇查阅。”
萧玦点点头,拿起“政绩突出”类中的第一本,正是郑州知府柳明远的奏折。他看到萧承泽的批注,字迹虽仍带着孩童的稚嫩,却条理清晰、要点明确,不仅总结了柳明远的核心政绩,还注明了百姓满意度,建议合理。
“你为何建议嘉奖柳明远?”萧玦问道,目光中带着审视与期许。
“回父皇,”萧承泽从容回答,“柳知府在任内,首要功绩是让粮食增产两成。民以食为天,粮食充足是百姓安稳的根基,这是最大的政绩。其次,他兴修水利、整顿吏治、推广蒙学与医疗,都是关乎民生的实事,百姓满意度达八成以上,说明他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这样的官员,予以嘉奖,既能肯定他的付出,也能为其他官员树立榜样,鼓励更多人勤政爱民。”
萧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得好。为官者,不在于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是否为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柳明远的每一项政绩,都落在了‘民生’二字上,值得嘉奖。”
他又拿起“有待考察”类中王德昌的奏折,看到萧承泽的批注,眉头微微蹙起。“你认为王德昌该调岗考察?”
“是的,父皇。”萧承泽说道,“蒙学是启迪民智的根基,医馆是守护百姓健康的屏障,这两项都是朝廷重点推广的事务,王德昌却漠不关心,导致蒙学滞后、药材短缺,可见他心中没有百姓。虽无贪腐实证,但百姓已有三次投诉,说明他的治理能力不足,若继续留任,恐会激化民怨,影响地方稳定。调岗考察,既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也能让更有能力的官员接手,改善当地民生。”
萧玦点点头,又翻看了几本“中规中矩”类的奏折,萧承泽的批注都简洁明了,既指出了官员的履职情况,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泽儿,你分类清晰、批注中肯,尤其是懂得从‘百姓是否受益’来判断官员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难得。”萧玦放下奏折,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治理国家,说到底就是治理民生。官员的好坏,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看百姓是否能从他的治理中得到实惠。你能明白这一点,已有君主的雏形。”
萧承泽听到父亲的夸奖,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却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说道:“父皇过奖了。儿臣只是按照父皇和母亲教的道理,结合农桑司、户部、都察院的配套文书,做出的初步判断。还有很多地方,儿臣可能考虑不周,还需父皇指点。”
“懂得自省,更是难得。”萧玦笑着说道,“以后每日处理完奏折,我们父子俩便一起商议,你说说你的想法,父皇再为你补充指点,这样你才能进步更快。”
此后,每日辰时三刻,御书房便成了父子俩的“议事堂”。萧玦会逐一翻看萧承泽分类批注后的奏折,与他讨论每一位官员的任免得失。有时,萧玦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问题;有时,萧玦会讲述自己治理地方的经验,让他明白官员任免背后的深层考量。
一日,萧承泽在处理一份“寒门官员提拔”的奏折时,陷入了沉思。这份奏折来自江南苏州府,推荐县丞陈默升任知县。奏折中写道,陈默出身寒门,通过科举入仕,任职苏州府县丞三年,为人清廉正直,做事务实肯干。最突出的政绩是,他发现苏州府下辖某乡因地势低洼,常年缺水,百姓耕种困难,便主动查阅古籍,走访老农,设计了一套简易的引水灌溉方案,带领百姓修建了一条长约十里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难题,让该乡的粮食产量增产三成,百姓们都亲切地称这条水渠为“陈公渠”。
萧承泽查阅了配套文书,农桑司的记录显示,该乡的粮食产量确实在陈默修建水渠后大幅提升;都察院的反馈中,百姓对陈默的评价极高,称他“没有官架子,一心为百姓做事”;户部的核查显示,陈默任职期间,清廉自守,无任何贪腐投诉。
“父皇,您看这份奏折。”萧承泽将奏折递给萧玦,眼中带着一丝兴奋,“这位陈县丞出身寒门,却有实干之才,在任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让百姓受益。儿臣觉得,仅仅提拔他为知县,有些可惜了。”
萧玦接过奏折,仔细翻阅后,问道:“哦?那你觉得,该如何安排他?”
“父皇,”萧承泽走到御书房墙上悬挂的大靖疆域图前,指着西北方向说道,“儿臣记得,去年我们去西北边关慰问时,看到那里很多地方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百姓耕种困难,农桑司的官员也说,缺水是制约西北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陈县丞擅长水利建设,又务实肯干,不如让他去更缺水的西北任职,比如兰州府,那里下辖多个州县都面临缺水问题,让他负责当地的水利建设,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百姓解决困难。”
萧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没想到,萧承泽不仅能看到官员的政绩,还能结合国家的整体情况,为官员找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这份全局观念,远超同龄孩子。“泽儿,你说得很有道理。”萧玦赞许地说道,“陈默出身寒门,深知百姓疾苦,又有水利建设的实干经验,派他去西北,确实能对症下药,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官员任免,不仅要赏罚分明,更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为国家、为百姓创造最大的价值。”
萧玦当即下令,采纳萧承泽的建议,任命陈默为兰州府同知,专职负责辖区内的水利建设,并拨付专项款项支持他的工作。旨意下达后,陈默感激涕零,当即收拾行装,奔赴西北。
抵达兰州府后,陈默没有丝毫懈怠,立刻深入各州县调研,走访百姓,勘察地形。他发现兰州府的缺水问题比他想象的更为严重,有些地方的百姓需要走几十里路才能挑回一桶水,庄稼因缺水而长势枯黄。看到这些景象,陈默更加坚定了修建水利设施的决心。
他结合苏州府的治水经验,因地制宜,制定了详细的水利建设方案: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储存雨水;在干旱地区开挖水井,修建简易水渠,将水引到田间地头;同时,推广农桑司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修建水利设施的过程中,陈默亲力亲为,与百姓们一起挖土、运石、修渠,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老茧,皮肤被西北的烈日晒得黝黑,却丝毫没有怨言。
当地的百姓们被陈默的实干精神所感动,纷纷主动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原本计划三年完成的水利工程,只用了两年便顺利竣工。三座大型灌溉水渠横跨兰州府多个州县,数十口水井遍布干旱乡村,水库储存的雨水在旱季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设施建成后,兰州府的灌溉面积大幅扩大,粮食产量较之前提升了四成,百姓们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生活渐渐富足起来。
百姓们为了感谢陈默,将新建的水渠命名为“陈公新渠”,还自发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碑上刻着“为民治水,功德千秋”八个大字。兰州府知府的奏折很快传到京城,详细汇报了陈默的功绩,称赞他“实干有为,百姓爱戴”。
萧玦与苏清鸢看到奏折后,都深感欣慰。萧玦特意将萧承泽叫到御书房,将奏折递给她:“泽儿,你看,这是陈默在西北的政绩。你的建议很正确,他在兰州府发挥了自己的专长,为百姓做了实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萧承泽接过奏折,仔细阅读着,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建议,竟然能让西北的百姓受益良多。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官员任免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政务,更是关乎百姓福祉、国家发展的大事。每一个正确的任免决定,都能为一方水土带来安宁与繁荣;每一次人尽其才的安排,都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温暖。
“父皇,儿臣明白了。”萧承泽语气坚定地说道,“以后处理官员任免奏折时,儿臣不仅要考察官员的政绩与百姓评价,还要结合国家的整体需求,为官员找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让他们能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苏清鸢也走到萧承泽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柔声说道:“泽儿,你长大了。官员是连接朝廷与百姓的桥梁,只有让贤能之人担任合适的官职,才能让朝廷的政策落到实处,才能让百姓真正受益。你能有这样的领悟,母亲很为你骄傲。”
萧承泽重重地点点头,将父母的话深深记在心里。他知道,处理官员任免奏折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治国之道的过程,更是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过程。每一本奏折,都是一次对民心的洞察;每一个批注,都是一次对责任的考量;每一个建议,都是一次对未来的期许。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承泽处理奏折的能力越来越强。他的分类越来越精准,批注越来越深刻,考虑问题也越来越全面。他不仅能从政绩、百姓评价、辖地情况三个维度评判官员,还能结合农桑、水利、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为官员的任免与调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有一次,他在处理一份江南某知府的奏折时,发现该知府任内虽然粮食产量、赋税收入等硬性指标都很突出,但蒙学入学率、女童入学率却偏低,惠民医馆的女医配备严重不足。萧承泽立刻批注:“该知府虽政绩尚可,但忽视教育与女性医疗需求,不符合朝廷‘教化万民、普惠众生’的理念,建议约谈提醒,限期整改;若整改不力,建议调岗。”
萧玦看到批注后,深表赞同,当即下令约谈该知府,并要求他限期整改。后来,该知府重视起来,增设了多所蒙学,提高了女童入学补贴,为惠民医馆配备了足够的女医,江南该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得到了显着改善。
御书房的奏折换了一批又一批,萧承泽的批注也积了厚厚的一摞。他在这些奏折中,看到了勤政爱民的好官,也看到了敷衍塞责的庸官;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与期盼,也看到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每一次分类,都是一次价值判断;每一次批注,都是一次治理思考;每一次与父亲的讨论,都是一次智慧的提升。
景和七年四月的这些日子,成为了萧承泽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他在奏折的字里行间,领悟了“以民为本”的深刻内涵,学会了“知人善任”的治理智慧,培养了“全局考量”的思维方式。他渐渐明白,治理国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官员任免、每一项政策推行、每一个民生问题的解决中。
萧承泽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宫墙内盛开的海棠花,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他有信心,在父亲的教导下,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守护好大靖的江山,让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而这御书房内的每一本奏折、每一个批注,都是他成长的见证,都是他未来治国理政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