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五月,京城的夏意已浓。御花园的牡丹褪去了雍容,石榴花却开得热烈,火红的花朵缀满枝头,与廊下蔓延的绿藤相映,透着蓬勃的生机。就在这草木繁盛的时节,9岁的萧承月身着素色布裙,正式拜苏明玥为师,踏入了医术的殿堂。没有繁琐的拜师仪式,只有一方药田、一间医馆、一本医书,以及一颗纯粹的“为民祛疾”之心,陪伴她开启了日复一日的学医之路。
每日天刚破晓,天边泛起鱼肚白,御花园的晨雾还未散尽,萧承月便已准时出现在药圃旁。苏明玥早已等候在那里,手中提着一个竹篮,篮里放着小锄头、竹篓和一本《草药图谱》。药圃里种满了各式草药,薄荷的翠绿、甘草的浅黄、艾草的深绿、金银花的雪白,层层叠叠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空气中弥漫着清苦中带着甘甜的药香。
“月丫头,今日我们先识薄荷与甘草。”苏明玥蹲下身,指尖抚过一株长势旺盛的薄荷,叶片翠绿鲜嫩,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你看这薄荷,性凉,味辛,叶片揉碎后有清凉香气,能清热解暑、疏散风热,夏天百姓中暑或感冒发烧,常用它泡茶或入药。”
萧承月学着姑姑的样子,轻轻摘下一片薄荷叶,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清凉的香气瞬间沁入心脾,驱散了清晨的微寒。她又伸出指尖,轻轻揉搓叶片,汁液沾在手上,凉意久久不散。“姑姑,这薄荷好清凉!”她眼中满是新奇,“我记得去年在惠民医馆,你给发烧的小弟弟开的药方里,就有薄荷。”
“没错。”苏明玥笑着点头,又指向不远处几株根茎粗壮的植物,“那是甘草,性温,味甘,根茎呈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质地坚实。它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还能调和诸药,很多药方里都少不了它,就像做饭时的盐,看似普通,却能让药效更平和。”
萧承月小心翼翼地拨开甘草周围的泥土,露出一截红褐色的根茎,用小锄头轻轻挖起,根茎饱满,断面呈黄白色,嚼一口,甘甜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开来。“甘草是甜的!”她惊喜地说道,“和薄荷的清凉完全不一样。”
苏明玥递给她《草药图谱》:“你把实物和图谱对照着记,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形态、颜色、气味,还要记住药性、功效和用法。比如薄荷要采嫩叶,晒干后入药;甘草要挖根茎,去除须根后切片晾晒。每种草药都有它的脾气,记错一点,用在药方里可能就会差之千里。”
萧承月认真点头,将甘草根茎放回土中,拿起图谱仔细比对。她的小手指着图谱上的线条,逐一核对叶片的形状、根茎的纹理,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薄荷,性凉,味辛,清热解暑;甘草,性温,味甘,调和诸药……”晨风吹过,药香浮动,她的声音清脆,与远处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承月跟着苏明玥认识了一株又一株草药。识艾草时,她学着姑姑的样子,感受叶片背面白色的绒毛,记住它温苦的药性和散寒止痛的功效;识金银花时,她分辨着初开的白色与盛放的黄色花朵,牢记它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识陈皮时,她抚摸着晒干的橙皮,品味着那股辛香,将理气健脾的功效刻在心里。
每认识一种草药,她都会亲手采摘、晾晒、储存,将其分类放进小药罐,贴上写有草药名称、药性、功效的标签。有时为了记住某种草药的形态,她会蹲在药圃旁观察许久,甚至画下来;有时为了区分相似的草药,她会反复嗅闻气味、品尝滋味,直到完全分清为止。苏明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学医最忌浮躁,萧承月这份耐心与认真,正是医者最可贵的品质。
午后的时光,萧承月则在惠民医馆的偏房里研读医书。案几上放着一本泛黄的《基础医理》,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苏明玥的注解。她端坐在案前,腰背挺直,小声诵读着医理条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基础医理》晦涩难懂,尤其是“经络穴位”部分,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余穴位,名称古怪,位置难记,让年幼的萧承月犯了难。“姑姑,‘足三里’到底在哪里呀?”她皱着小眉头,指着书上的图解,“图解上画得不清楚,我找不到准确的位置。”
苏明玥走过来,拉起萧承月的手臂,在她的小腿外侧比划着:“足三里在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你看,这里有个凹陷,按压下去会有酸胀感。”说着,她用指尖轻轻按压萧承月的足三里穴。
萧承月立刻感觉到一股酸胀感从穴位处蔓延开来,忍不住说道:“姑姑,真的有酸胀感!”
“这就是穴位的特性。”苏明玥说道,“针灸的疗效,全靠找准穴位。若是位置偏差,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伤害病人。”
萧承月看着姑姑手中的银针,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姑姑,你用银针刺在我身上吧!我想亲自感受一下穴位的酸胀感,这样才能记得更牢。”
苏明玥有些犹豫:“针灸有风险,虽然只是轻刺表皮,但也可能会疼。”
“我不怕疼!”萧承月挺起小胸脯,“我想学好针灸,将来为百姓治病,现在这点疼算什么。”
见她态度坚决,苏明玥只好点头同意。她取出一根消毒后的银针,在萧承月的足三里穴旁轻轻一点,针尖刚触碰到皮肤,萧承月便皱起了眉头,但她没有躲闪,而是紧紧咬住嘴唇,感受着穴位处的酸胀感。“姑姑,比按压的时候更明显!”她说道,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依旧坚定。
苏明玥连忙拔出银针,用酒精棉擦拭针孔:“记住这种感觉,以后给病人针灸时,就能通过病人的反应判断穴位是否准确。”
从那以后,每当遇到难懂的穴位,萧承月都会缠着苏明玥在自己身上轻刺表皮,感受穴位的酸胀感。有时手臂上会留下小小的针孔,她却毫不在意,反而将每个穴位的感觉都记录在小本子上,反复记忆。渐渐地,她不仅能准确说出穴位的位置,还能通过触感快速找到穴位,为日后的针灸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识草药、背医理,熬药也是萧承月每日的必修课。惠民医馆的药房后间,有一个小小的熬药区,摆放着几口砂锅和一堆柴火。每日下午,萧承月都会在这里跟着药童学习熬药,从药材的浸泡、火候的控制,到药汁的过滤,每个步骤都学得格外认真。
“熬药是个细致活,半点马虎不得。”药童教她,“不同的药材,浸泡时间不一样,根茎类要泡两刻钟,花叶类泡一刻钟就够了;火候也要掌握好,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熬,时间长短要根据药方要求来,太短药效出不来,太长药效会流失。”
萧承月认真记下每一个要点,双手扶住砂锅的耳柄,专注地看着锅里的药汁。柴火噼啪作响,火苗舔舐着锅底,药汁渐渐沸腾,冒出袅袅热气,浓郁的药香弥漫在空气中。她时不时用木勺搅拌一下药汁,防止粘锅,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手中的砂锅承载着病人的希望。
有一次,萧承月正在熬制一副治疗咳嗽的汤药。药汁煮沸后,她弯腰去搅拌,不小心被飞溅的热药汁烫伤了手背,瞬间起了几个红色的小水泡。她疼得眉头紧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只是咬着牙,快速用冷水冲洗了一下手背,然后找了块干净的布条简单包扎好。
药童看到后,连忙说道:“公主殿下,您受伤了,快歇歇吧,这锅药我来熬。”
萧承月却摇了摇头,重新扶住砂锅的耳柄:“不用,我能行。姑姑说过,熬药不能分心,火候差一点,药效就会变。这副药是给城西的张奶奶熬的,她咳嗽了好几天,要是耽误了她吃药,病情加重了就不好了。”
她忍着疼痛,继续专注地熬着药,时不时搅拌一下,调整着火候。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滴在地上,她却丝毫没有察觉,眼中只有锅里翻滚的药汁。
苏明玥巡诊回来,看到萧承月手背上的伤,又听药童说了事情的经过,心疼地拉住她的手:“傻丫头,怎么这么倔?受伤了就该休息,熬药的事可以交给药童来做。”
萧承月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倔强,却又无比认真:“姑姑,我不想耽误病人吃药。您常说,医者的责任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哪怕只是熬药这样的小事,也要做到最好。要是因为我受伤就停下来,病人可能就要多等一会儿,多受一会儿苦。”
苏明玥看着她稚嫩却坚定的脸庞,感受着她手背上微微发烫的水泡,心中既心疼又欣慰。她轻轻抚摸着萧承月的头,眼中满是赞许:“月丫头,你有耐心、有爱心,对病人上心,对医术敬畏,天生就是学医的料。学医这条路很苦,要记无数的草药,背繁杂的医理,还要面对各种病痛和风险,但只要你守住这份初心,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
说着,苏明玥取出药膏,小心翼翼地为萧承月处理伤口:“这是专门治疗烫伤的药膏,涂抹后能缓解疼痛,促进愈合。以后熬药一定要小心,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病。”
萧承月点点头,感受着姑姑指尖的温柔,心中暖暖的。她看着手背上的药膏,轻声说道:“姑姑,我会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医术,将来像你一样,为百姓看病,减轻他们的痛苦。”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承月的医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不断进步。她能准确识别上百种常见草药,背诵大半本《基础医理》,熟练掌握熬药的技巧,甚至能在苏明玥的指导下,为病人进行简单的针灸和包扎。
有一次,一位农妇带着孩子来惠民医馆看病,孩子不小心摔伤了膝盖,伤口流血不止,哭闹不止。农妇急得团团转,萧承月主动上前,一边用温和的语气安抚孩子:“小弟弟,别怕,姐姐会帮你处理伤口,很快就不疼了。”一边按照苏明玥教的方法,先用干净的布条按压止血,再用温水清洗伤口,涂抹草药,最后用纱布轻轻包扎好。
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眼神专注而温和,孩子渐渐停止了哭闹,好奇地看着她。农妇看着萧承月认真的样子,感激地说道:“多谢公主殿下!您真是个好孩子,医术真好!”
萧承月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走路要小心,别再摔倒了。”
苏明玥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转头对前来探望的苏清鸢说道:“清鸢,月丫头进步得很快,不仅医术越来越熟练,还懂得体恤病人,这份医者初心,比任何医术都珍贵。”
苏清鸢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骄傲:“这都是你的功劳。你不仅教她医术,更教她做人的道理。医者仁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为病人着想的心。月丫头能守住这份初心,我就放心了。”
萧承月的学医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清晨的药圃里,有她辨认草药的身影;午后的医馆里,有她诵读医理的声音;傍晚的熬药区,有她专注熬药的模样。她的手背上,偶尔会添上新的小伤口,却从未让她有过片刻退缩;她的小本子上,记满了草药的药性、穴位的位置、病人的情况,每一笔都透着认真与执着。
景和七年五月的风,带着药香,吹拂着御花园的草木,也吹拂着萧承月那颗纯粹的医者初心。她在药香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在关爱病人中体会医者的责任与价值。她知道,学医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但她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为百姓解除痛苦,为大靖的百姓带来健康与希望。
而这份在五月药香中种下的医者初心,终将在岁月的浇灌下,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萧承月成为一名备受百姓爱戴的“公主医者”,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大靖百姓的安康,续写着景和盛世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