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七月,盛夏的暑气尚未消退,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山东。连绵十余日的倾盆大雨,如天河倒泻,冲刷着齐鲁大地。黄河支流暴涨,河水漫过堤岸,涌入两岸村庄,淹没了成片的农田,冲垮了低矮的房屋。当萧玦带着十岁的萧承泽踏上山东地界时,眼前已是一片泽国——浑浊的洪水四处蔓延,只露出半截的庄稼秆在水中沉浮,倒塌的房屋梁木漂浮在水面,偶尔能看到几只家禽在水中挣扎,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与淡淡的霉味。
御驾一路颠簸,沿着高地缓缓前行。沿途的临时棚屋随处可见,都是百姓们用茅草、木板搭建的简易居所,挤挤挨挨地聚集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与土丘上。百姓们衣衫褴褛,脸上沾满泥污,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愁容。有的老人坐在棚屋门口,望着被淹的家园唉声叹气;有的妇人抱着哭闹的孩子,默默抹着眼泪;还有的青壮年男子撑着木筏,试图从淹没的家中抢救些许财物,却往往徒劳而归。
“父皇,百姓们太可怜了。”萧承泽坐在马车上,掀开车帘,看着窗外的景象,小眉头紧紧蹙起,眼中满是不忍。他曾在燕云见过丰收的喜悦,在京城见过市井的繁华,却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灾情。那些被洪水吞噬的农田,是百姓们一年的生计;那些倒塌的房屋,是他们遮风避雨的家。
萧玦的脸色格外沉重,他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泽儿,这就是天灾。身为君主,不仅要享受盛世的繁华,更要在危难时刻为百姓遮风挡雨。我们此次前来,就是要查明灾情,安抚民心,尽快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御驾抵达济宁灾区时,当地官员早已在高地等候。济宁知府躬身行礼,声音带着疲惫与愧疚:“陛下,太子殿下,臣无能,未能守住河堤,让百姓遭此大难,恳请陛下降罪!”
“天灾无情,非你之过。”萧玦摆摆手,语气沉稳,“当下最重要的是救灾,而非追责。立刻带我去查看灾情,清点受灾人数,统计损失。”
萧承泽跟着萧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临时安置点。脚下的泥土泥泞湿滑,稍不留神就会摔倒。他小心翼翼地走着,目光却从未离开过身边的百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坐在棚屋角落,手里紧紧攥着一把被泥水浸泡过的麦种,浑浊的眼睛望着被淹的农田,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萧承泽走上前,轻声问道:“爷爷,您还好吗?”
老农抬起头,看到眼前衣着整洁的少年,认出是太子殿下,连忙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萧承泽扶住。“爷爷,您不用多礼。”萧承泽的声音温和,“您手里的是麦种吗?”
老农点点头,声音沙哑:“是啊,这是我今年准备秋收后留的种子,没想到一场洪水,什么都没了。家里的田地被淹了,房子也塌了,明年可怎么活啊……”说着,老人又开始抹眼泪。
萧承泽看着老人手中发芽的麦种,心中一阵酸涩。他想起在燕云秋收时,农户们捧着饱满粮食的笑容,想起农桑司官员说过“种子是百姓的希望”。如今,这希望却被洪水浸泡得没了模样。“爷爷,您别难过。”萧承泽握紧老人的手,语气坚定,“朝廷会给大家发放新的麦种,还会帮大家重建房屋、补种庄稼。等洪水退了,我们就有办法了。”
在安置点的另一边,几位妇人正围在一起哭诉。萧承泽走过去倾听,得知她们不仅失去了家园和农田,更担心明年还会遭遇洪水,一家人只能流离失所。“这河水年年涨,我们年年躲,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一位妇人哭着说道,“要是明年再发这么大的洪水,我们可就真活不下去了。”
萧承泽默默地听着,将百姓的担忧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他跟着萧玦走遍了济宁的各个受灾村庄,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百姓的需求,记录下农田被淹的面积、房屋倒塌的数量、缺少的物资,还特别留意了百姓们反复提及的“防洪”诉求。
傍晚时分,临时搭建的议事棚里,烛火摇曳。萧玦正与当地官员、工部随行官员商议救灾方案,萧承泽坐在一旁,低头翻看自己记录的灾情细节。听到官员们讨论如何发放救灾粮、搭建临时住所时,他抬起头,鼓起勇气说道:“父皇,各位大人,儿臣有话想说。”
萧玦点点头,示意他发言。萧承泽站起身,捧着小本子,条理清晰地说道:“今日走访时,儿臣发现百姓们不仅需要临时的救灾粮和住所,更担心明年再发洪水。光靠临时救灾不够,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儿臣认为,不如在河流沿岸修建水库蓄水,汛期时可以储存洪水,避免河水泛滥;再加固现有堤坝,增高加厚,提高防洪能力。这样一来,既能防涝,又能在旱季用水库里的水灌溉农田,一举两得,是长远之策。”
议事棚里顿时安静下来,官员们纷纷看向这位年仅十岁的皇子,眼中满是惊讶。工部侍郎捋了捋胡须,沉吟道:“太子殿下所言,确实是长远之计。只是修建水库和加固堤坝,工程量浩大,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少,而且工期较长,恐怕短期内难以见效。”
“短期虽难见效,但长远来看,能保一方百姓长久安宁。”萧承泽坚持道,“百姓们年年遭受洪涝之苦,年年流离失所,耗费的救灾物资也不在少数。不如一次性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百姓们能安心耕种,不再受洪水威胁。”
萧玦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欣慰。他没想到,萧承泽不仅能体恤百姓的当下之苦,还能想到长远的治理之策,这份民生担当,远超同龄孩子。“泽儿说得对。”萧玦语气坚定地说道,“救灾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临时救济是治标,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是治本。传旨,命工部牵头,联合山东地方官员,尽快勘察地形,制定详细的工程方案,拨付专项款项,征调人力,务必在明年汛期来临前,完成主要河段的堤坝加固和两座骨干水库的修建。”
“臣遵旨!”工部侍郎与当地官员齐声领命。
议事结束后,萧承泽没有休息,而是跟着官员们一起前往救灾粮发放点,亲自提着粮食分给百姓。他的年纪不大,力气也有限,提着沉重的粮袋,手臂很快就酸痛难忍,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官员们想要帮忙,却被他拒绝了:“不用麻烦各位大人,我能行。”
他走到那位攥着麦种的老农面前,将一袋粮食递给他:“爷爷,这是朝廷发放的救灾粮,您先将就着吃。父皇已经同意修建水库和加固堤坝了,将来有了这些设施,再也不用怕洪水了。朝廷还会给大家发放新的麦种,等洪水退了,我们一起补种庄稼,重建家园。”
老农接过粮袋,感受着手中的重量,又看着眼前这位小小年纪却满脸真诚的皇子,眼眶再次湿润了。他哽咽着说道:“多谢太子殿下!多谢陛下!有朝廷为我们做主,有殿下惦记着我们,我们就有盼头了!”
周围的百姓们也围了过来,看着萧承泽亲自为大家分粮,听着他承诺的长远之策,脸上的愁容渐渐散去,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太子殿下和陛下一样,心里装着我们百姓啊!”“是啊,有这样的君主,我们就算遇到再大的灾荒,也能挺过去!”“等水库和堤坝建好了,我们就能安心种地,再也不用四处逃难了!”
百姓们的议论声传入耳中,萧承泽心中暖暖的。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微不足道,但能让百姓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能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就足够了。他继续提着粮袋,一户一户地分发,耐心地安抚着每一位百姓,重复着重建家园的承诺。
夜色渐深,安置点的烛火星星点点,映照着百姓们渐渐舒展的眉头。萧承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临时住所,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脚上也沾满了泥污,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修建水库和加固堤坝的工程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能让百姓们不再受洪水之苦,一切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几日,萧承泽跟着萧玦继续在灾区考察,监督救灾粮的发放,查看临时住所的搭建情况,还跟着农桑司官员一起,查看被淹农田的情况,商议补种方案。他走到哪里,就把朝廷的关怀带到哪里,把重建家园的希望传递到哪里。百姓们越来越信任这位小小皇子,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向他诉说,而萧承泽也会耐心倾听,尽力帮忙解决。
有一次,一位妇人哭着向他求助,说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发着高烧,却因为洪水阻隔,无法去县城看病。萧承泽立刻让人找来随行的医官,跟着妇人去临时棚屋为孩子诊治。看着医官为孩子喂药后,体温渐渐降下来,妇人感激地跪在地上,想要向他磕头,被萧承泽连忙扶起:“大娘,您快起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保护百姓,让大家安居乐业,是我们的责任。”
离开灾区的那天,洪水已经开始退去,露出了泥泞的农田。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路边,为萧玦与萧承泽送行。他们手中拿着自家仅剩的鸡蛋、红薯,想要塞给帝后父子,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陛下保重!太子殿下保重!”“多谢朝廷救了我们!”“我们等着水库和堤坝建好,等着过上安稳日子!”
萧承泽坐在马车上,掀开车帘,望着路边依依不舍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次灾区之行,让他真正明白了“君主”二字的重量,明白了“民生担当”的含义。君主不仅要在盛世时励精图治,更要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为百姓遮风挡雨,为他们谋划长远的安宁。
马车缓缓驶离灾区,萧承泽回头望去,只见临时安置点的烛火依旧明亮,如同百姓们心中不灭的希望。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努力学习治国之道,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把民生福祉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让大靖的百姓都能远离灾荒,安居乐业,让景和盛世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景和七年七月的山东灾区之行,成为了萧承泽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它让他在灾情的苦难中,深刻体会到了百姓的不易,培养了他的民生担当,让他明白了治理国家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谋划长远。而那份“以民为本”的信念,也在他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未来治国理政的坚实根基,指引着他成为一位心怀百姓、有担当、有作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