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74章 医馆里的第一次独立接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4章 医馆里的第一次独立接诊

景和七年八月,京城的暑气渐渐褪去,早晚已有了淡淡的凉意。惠民医馆里,药香依旧浓郁,却少了几分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清爽。9岁的萧承月穿着一身素色布裙,头发用简单的木簪挽起,正蹲在药圃旁整理刚采摘的紫苏叶,指尖沾着细碎的叶片,鼻尖萦绕着草药的清芬。自正式拜师学医以来,她每日在医馆与药圃间奔波,识草药、背医理、练针灸、学熬药,不知不觉间,已能熟练应对许多常见病症,苏明玥看在眼里,便想着给她一次独立接诊的机会,检验她这段时日的学习成果。

辰时刚过,医馆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妇人抱着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走了进来。妇人衣着朴素,脸上满是焦急,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怀里的小女孩蔫蔫地靠在她肩头,小脸蛋通红,眉头紧紧蹙着,时不时发出一声微弱的呻吟。

“大夫,大夫,快看看我的孩子!”妇人刚进门就急切地喊道,声音带着哭腔。

苏明玥正在药房整理药材,闻言抬头,眼神示意萧承月上前。萧承月心中一动,既紧张又兴奋,连忙放下手中的紫苏叶,快步走到妇人面前,学着苏明玥平日的模样,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大娘,别着急,先坐下慢慢说。”

她引着妇人坐在诊桌旁,搬来一张小凳子放在旁边,柔声对小女孩说:“小妹妹,别怕,姐姐只是看看你哪里不舒服。”

小女孩怯生生地看了她一眼,又把头埋进母亲怀里,小声地哼唧着。妇人连忙说道:“公主殿下,这孩子从昨天晚上就开始发烧,夜里烧得厉害,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总说冷,我给她盖了两床被子,还是说冷。今天早上起来,烧好像没退,也不肯吃东西,连水都喝得少,您快给看看吧!”

萧承月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紧张。她学着苏明玥的接诊流程,先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额头。指尖刚触碰到皮肤,就感觉到一阵滚烫,比平日里摸过的发烧病人温度还要高些。她又换了另一只手,仔细感受了片刻,心中有了初步判断——这孩子烧得着实不轻。

“小妹妹,姐姐再摸摸你的脖子,好不好?”萧承月的声音温柔得像羽毛,生怕吓到孩子。得到妇人点头同意后,她轻轻掀开小女孩的衣领,用手背摸了摸她的后颈,同样滚烫。她又伸出手指,轻轻搭在小女孩的手腕上,感受着微弱的脉搏。虽然她的脉诊功夫还不够精湛,但能感觉到脉象浮而有力,这与《基础医理》中记载的风寒感冒脉象颇为吻合。

“小妹妹,你是不是晚上踢被子了?”萧承月轻声问道,一边问一边观察着小女孩的反应,“有没有咳嗽、流鼻涕?喉咙会不会疼?”

小女孩怯生生地摇摇头,声音微弱:“没有咳嗽,也没有流鼻涕,喉咙不疼,就是冷,头有点晕。”

妇人在一旁补充道:“是啊殿下,这孩子睡觉不老实,总爱踢被子,昨天晚上我起夜时,看到她光着身子躺在被子外面,当时就给她盖好了,没想到还是着凉了。”

萧承月又让妇人抱着孩子,轻轻张开小女孩的嘴巴,查看她的舌苔。只见小女孩的舌苔薄白而润,没有发黄发腻的迹象,这进一步印证了她的判断。她站起身,走到诊桌旁,拿起毛笔,眼神坚定地对妇人说:“大娘,小妹妹这是风寒感冒。夜间受凉,寒邪侵入体内,所以会发烧、怕冷、头晕。我给你开一副‘姜枣驱寒汤’,再配上少量紫苏和陈皮,熬好后趁热喝,喝完让孩子盖被子发发汗,把寒气排出来,明天就会好很多。”

妇人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忙说道:“多谢公主殿下!只要孩子能好,怎么都行。”

萧承月一边低头写药方,一边仔细叮嘱:“这药方里有生姜三片、红枣五颗、紫苏叶五钱、陈皮三钱。生姜和红枣要先下锅煮一刻钟,再放入紫苏和陈皮,继续熬煮一刻钟,总共熬半个时辰就好。每天喝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喝一小碗,一定要趁热喝。喝完后别让孩子出门吹风,多喝温水,好好休息。”

她写药方的动作虽仍带着几分稚嫩,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每一味药材的用量都反复斟酌,生怕出现一丝差错。写完后,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将药方递给妇人:“大娘,你拿着这张药方去药房抓药,药童会告诉你具体的熬煮方法,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再问我。”

妇人接过药方,连连道谢:“多谢公主殿下,您真是个好心人!不仅医术好,还这么耐心,比很多老医官都贴心。”

萧承月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连忙说道:“大娘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快带小妹妹去抓药吧,早喝药早好。”

看着妇人抱着孩子离去的背影,萧承月心中既紧张又期待。这是她第一次独立接诊,虽然只是常见的风寒感冒,但从问诊、望诊、切诊到开药方、叮嘱注意事项,每一个环节都是她独立完成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诊断是否准确,药方的用量是否恰当,孩子喝了药之后会不会好转。

苏明玥从药房走出来,看着她忐忑不安的样子,笑着走上前:“月丫头,第一次独立接诊,感觉怎么样?”

萧承月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不确定:“姑姑,我觉得小妹妹是风寒感冒,开了姜枣驱寒汤,你说我的诊断对吗?用量有没有问题?”

“诊断很准确,用量也很恰当。”苏明玥赞许地说道,“风寒感冒,寒邪束表,就该用生姜、红枣温阳散寒、益气补中,配上紫苏解表散寒,陈皮理气健脾,这个方子很对症。而且你问诊很细致,不仅问了症状,还了解了发病原因,叮嘱也很周全,做得非常好。”

得到姑姑的肯定,萧承月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真的吗?那太好了!希望小妹妹喝了药之后能快点好起来。”

“会好起来的。”苏明玥摸了摸她的头,“你不仅医术学得扎实,还懂得体恤病人,说话温和,有耐心,这是医者最宝贵的品质。很多老医官虽然医术精湛,但有时会显得急躁,而你能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着想,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比医术更能让人安心。”

接下来的一天,萧承月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发烧的小女孩。她在药圃整理草药时,会时不时看向医馆门口,期待着能看到妇人带着孩子前来复诊;在背诵医理时,也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小女孩的症状,在心里再一次核对药方是否对症。苏明玥看在眼里,没有点破,只是在她走神时轻声提醒她专注当下。

第二天辰时,医馆刚开门,那位妇人就抱着孩子走了进来,脸上满是笑容,与昨日的焦急判若两人。“公主殿下!公主殿下!”妇人一进门就高兴地喊道,“太感谢您了!您开的药真管用,孩子今天早上起来就不烧了,精神也好了很多,还主动要东西吃呢!”

萧承月连忙走上前,心中满是欣喜。她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额头,果然已经恢复了正常体温,不再滚烫。小女孩也比昨天精神了许多,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她,不再像昨天那样蔫蔫的。

“小妹妹,现在感觉怎么样?还冷吗?头晕不晕?”萧承月柔声问道。

小女孩摇摇头,露出了一个甜甜的笑容:“不冷了,也不晕了,谢谢姐姐。”

妇人激动地说道:“殿下,您真是太厉害了!我昨天带着孩子去抓药,药童按照您的叮嘱教我熬药,孩子喝完药后,盖着被子睡了一觉,夜里出了一身汗,今天早上起来烧就退了。您年纪这么小,医术却这么高明,还这么贴心,真是我们百姓的福气!”

萧承月看着小女孩恢复健康的笑容,听着妇人的夸赞,脸上露出了腼腆而满足的笑容。她转头看向苏明玥,眼中满是兴奋与喜悦:“姑姑,她好了!我真的治好她了!能治好病人,真的很开心!”

苏明玥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月丫头,你做到了!这是你第一次独立接诊成功,姑姑为你骄傲。记住这种感觉,记住病人康复后的笑容,这就是医者的初心与价值。”

萧承月重重地点点头,将这份喜悦与成就感深深记在心里。她知道,这只是她学医之路的一个开始,未来还会遇到更复杂的病症,更棘手的情况,但只要她坚守这份医者初心,认真学习,耐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就一定能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从那以后,萧承月在惠民医馆独立接诊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从最初的风寒感冒、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症,逐渐开始应对一些稍微复杂的病症。每一次接诊,她都会认真问诊、仔细观察、谨慎开方,耐心叮嘱病人注意事项。她的医术越来越精湛,态度越来越温和,越来越多的百姓慕名而来,专门找这位“公主医官”看病。

有一次,一位老人因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吃了很多药都没有好转。萧承月仔细问诊后,发现老人是因为脾胃虚弱,又吃了油腻食物,导致积食腹胀。她为老人开了一副健脾消食的药方,又教老人一些简单的腹部按摩方法,叮嘱他饮食清淡。几天后,老人专程来到医馆道谢,说自己的腹胀腹痛完全好了,胃口也恢复了。

萧承月的名声渐渐在京城传开,百姓们都称赞她“医术高明、心地善良”,说她是“上天派来拯救百姓的仙女公主”。每当听到这些称赞,萧承月都会腼腆地笑笑,然后更加努力地学习医术。她知道,百姓的信任是对她最大的鼓励,也是她前进的最大动力。

景和七年八月的这次独立接诊,成为了萧承月学医之路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让她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医者的责任与价值。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带着这份初心与喜悦,在医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为更多的百姓带来健康与希望,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百姓公主医官”,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大靖百姓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