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破产跳江后,我的狗是王牌特工 > 第679章 灯下话职场,锤声里见初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9章 灯下话职场,锤声里见初心

暮色漫进老式楼梯楼的窗户时,何静刚把静心工坊的最后一件翻新首饰收进锦盒。楼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刘知非拎着公文包,喘着气爬上三楼——这老楼没电梯,他每天上下班都得爬得额头冒汗。

推开门,他把包往褪色的布沙发上一扔,扯了扯领带,语气里带着点疲惫:“今天刷到条朋友圈,上海建工好几万人只拿基本工资,扣完社保到手快归零了,底下评论全是‘土木人哭晕’。”

何静擦着手从阳台走出来,身上还沾着点金粉——下午给客户翻新一只民国金镯,光是在阳台的小工作台打磨纹路就耗了三个小时。

阳台晾着两人的衣服,旁边摆着她爸妈送来的腌菜坛子,坛口飘着淡淡的酱香。

“刚还跟我妈打电话,她说隔壁设计院的老王,现在接个小区改造的活都要抢,以前哪用得着这样,”她笑着递过一杯温水,“快喝口,爬楼累着了吧?”

刘知非接过水杯,靠在沙发上叹气:“我那远房侄子,去年哈工大土木毕业,本来想着进央企,结果投了二十多份简历,要么是偏远地区的施工岗,要么月薪五千还不包吃住,天天跟我吐槽‘20年学土木,跟49年入国军似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墙上两人的结婚照——照片里何静笑眼弯弯,却透着温柔。“还好我当年选的材料工程,虽说也是‘四大天坑’之一,但沾了新能源的光,现在在外企做环保材料研发,至少饭碗稳当,去年还涨了薪。租这房子离单位近,省了通勤,也算踏实。”

何静坐在他身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沙发扶手上的磨损处——这沙发是刘知非租房子时就有的,扶手上的布都起了球,却被她洗得干干净净。

“你这算幸运的,”她语气轻缓,“我当年32岁,二本文科毕业,考研考编考了10年,年年陪跑。我爸妈住在隔壁街道的老房子,天天催我‘别挑了,找个安稳的’,可我就是不想将就。后来拿着爸妈凑的几万块,在弄堂里开了静心工坊,从打最简单的素圈戒指开始,手指被錾子磨出血泡是常事。那时候天天往爸妈那跑,我妈总给我炖鸡汤,说‘累了就回家’。”

刘知非握住她的手,指腹蹭过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握锤、打磨首饰磨出来的。

“刚认识你的时候,你工坊就一张铁砧、两把锤子,小单间连转身都难,现在都能接3d打印的定制活了,”他眼里满是骄傲,“比我这坐办公室的厉害多了。上周你爸妈来,你妈还跟我夸你,说‘我家静静,终于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了’。”

“厉害什么呀,”何静笑着摇头,“前两年金价暴涨,客户都舍不得打新首饰,全是拿来旧首饰翻新的。有次接了个老阿姨的金项链,断了三截,上面还嵌着颗裂了的珍珠,她哭着说‘这是我先生年轻时送我的’,我愣是在工坊蹲到半夜,用细金丝一点点缠好,珍珠也补了纹。后来她给我包了个大红包,我没要——干这行,图的就是这份心意。我妈知道了,还说我‘傻,有钱都不知道赚’,可她转头就给我送了盒她做的酱鸭。”

刘知非点头,从公文包里翻出份行业报告:“你看,去年材料行业就业报告里,新能源材料、绿色建材的人才缺口同比涨了40%,我们公司今年招了三个应届生,全是学固态电池材料的,起薪就比我当年高两倍。”

他指着报告里的数据,“其实‘天坑’不坑,关键看你能不能踩对赛道。我刚毕业那几年,也做过传统金属材料检测,一个月六千块,天天对着显微镜看裂纹,租的房子比这还小。后来咬牙考了新能源材料的证书,才跳槽到现在的外企,虽说还是租房子,但至少不用挤公交,能多陪你会儿。”

何静想起上个月工坊来的一个小姑娘,学珠宝设计的,刚毕业找不到工作,来她这儿做学徒:“那姑娘天天跟我念叨‘行业卷’,我说你别急,先把錾刻、镶嵌的手艺练扎实。现在客户就喜欢手工活,你能把一片金箔敲成花瓣,比什么都强。我还跟她说,要是累了,就去我爸妈那吃饭,我妈做的红烧肉,能给她补补力气。”

她顿了顿,“就像你说的,选赛道重要,练硬本事更重要。我当年要是守着‘文科只能考编’的死理,现在说不定还在爸妈家啃老呢。”

刘知非把她往怀里带了带,下巴抵着她的发顶:“你比我通透。我有时候还会焦虑,怕行业变天,怕自己跟不上技术迭代。

去年公司引进AI检测设备,我花了三个月下班时间学编程,每天晚上就在这小茶几上写代码,你还总给我泡菊花茶,说‘别熬坏了眼睛’。”

他笑了笑,“你总说‘清零’,我现在才算明白,不是否定过去,是把自己当成新人,从头学起。就像咱们租这房子,虽然小,却干干净净,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

“可不是嘛,”何静靠在他肩上,“我去年学3d建模,快四十的人了,对着电脑教程一遍遍地练,眼睛都看花了。但没办法,客户要定制立体花纹,你不会就接不了活。现在好了,能把客户画的草图直接做成3d模型,效率高多了。上周我爸妈来,还说要给我添台新的錾刻机,我没要,我说‘等再攒攒,咱们自己买’。”

她突然起身,从床头柜的锦盒里拿出只金镯,镯身上刻着细细的缠枝纹,“你看,这是给桂姨女儿韩枚打的,她考上教师资格证了,我想着给她做只‘前程似锦’的镯子,用的就是你公司研发的环保金料,又轻又硬。本来想让我妈帮着打磨,结果她非要我自己来,说‘你的手艺,比机器做的有温度’。”

刘知非拿起金镯细看,指尖划过纹路:“这手艺,比商场里的品牌货还精致。你说咱们俩,一个‘天坑’专业逆袭,一个大龄文科转行,租着老楼,却过得比谁都踏实,算不算给年轻人打了个样?”

何静笑着点头,把金镯放回锦盒:“算!但得告诉他们,别光羡慕,得熬。我开工坊前两年,每个月都在亏,房租、材料费压得我喘不过气,好几次想关门。是你陪我去城隍庙挑最便宜的金料,帮我修坏了的工具;是我爸妈每周给我送菜,说‘别省着,身体要紧’。”

她握住他的手,“就像你说的土木行业,不是不行了,是换了种活法。以前拼体力,现在拼技术;以前盖高楼,现在做城市更新。年轻人要是肯沉下心,学bIm、学绿色建筑,照样有机会。就像咱们,慢慢来,总会好的。”

刘知非打开手机,翻出侄子发来的消息:“他说想转行做智能建造,问我要不要报培训班。我跟他说,先去工地待两个月,看看实际需要什么技术,别盲目报班。当年我要是没在小厂熬那两年,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

他顿了顿,“现在年轻人太急了,总想着‘一步到位’,却忘了‘低谷蓄力’。我当年在小厂做检测时,天天记笔记,攒了厚厚一本行业数据,后来跳槽面试,面试官看了我的笔记,当场就拍板要我。那本笔记,现在还在我书柜最下面呢。”

何静起身去厨房煮夜宵,狭小的厨房只能容下一个人,她弯腰煮着汤圆,锅里的热气模糊了眼镜。

“快来吃,黑芝麻馅的,你最爱吃的,”她端着碗出来,放在茶几上,“我妈昨天刚送来的,说‘知非爱吃,多煮点’。”两人坐在小茶几旁,氤氲的热气裹着甜香,刘知非舀了个汤圆递到她嘴边:“明年咱们努努力,看看能不能换个带电梯的房子,让你爸妈来住也方便。工坊也扩大点,招两个学徒,你也能轻松点。”

何静咬着汤圆,眼里亮着光:“好啊,再添台新的錾刻机,争取能接批量定制的活。

到时候让我妈来帮着看店,她总说在家闲得慌。”她顿了顿,“其实不管做什么,只要你肯琢磨、肯吃苦,就不怕行业周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跟着潮水走,别被潮水拍倒,就赢了。就像咱们租这老楼,虽然爬楼累,但邻里都熟,楼下张阿姨总给我送她种的青菜,多好。”

刘知非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是啊,当年你35岁,我30岁,别人都说‘女大五,赛老母’,说我找个‘大龄剩女’、租房子不靠谱。现在呢,你有自己的工坊,我有喜欢的工作,爸妈身体好,还能时常走动,咱们比谁都过得踏实。”

夜色渐深,客厅的灯暖融融的。何静收拾完碗筷,刘知非正坐在沙发上看行业报告,她走过去,从身后抱住他:“别太累了,明天还要爬楼上班呢。”他反手拍了拍她的手:“没事,看看新技术动态,心里有数。等以后换了带电梯的房子,我天天陪你去工坊。”

两人靠在沙发上,窗外的月光透过老旧的窗户洒进来,落在茶几上的锦盒上,金镯的纹路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何静想起白天在工坊里,锤子敲在金料上的“叮当”声,想起爸妈送来的酱鸭和腌菜,想起刘知非每天爬楼时的喘气声——这些细碎的、温暖的瞬间,凑成了她的日子,藏着“清零重来”的勇气,也藏着最踏实的幸福。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绝处逢生’,”何静轻声说,“不过是在低谷时,有人陪着你,自己也不放弃,一点点往上爬。

就像我打金,一块粗金料,要敲几百下、磨几十遍,才能变成像样的首饰;就像咱们租这老楼,一步一步爬,总能爬到想去的地方。”

刘知非点头,把她搂得更紧:“对,重要的不是住多大的房子,赚多少钱,是在低谷时,你敢不敢拿起锤子重新开始,身边有没有人陪着你。咱们现在这样,就很好。”

月光下,两人的影子交叠在褪色的布沙发上,像静心工坊里那只刚打好的金镯,历经打磨,却愈发温润、坚定。

楼下传来张阿姨家的狗叫声,远处有晚归的自行车铃声,老楼里的日子,慢而暖,藏着他们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