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巴拉特和欧大妈订购的莲蓬光刻机,都陆续到货,英特尔最终还是忍不住,将第二笔款项打过去,成功拿到第三批货。
当然,为了照顾先锋领航和贝莱德这两个大股东,以及大漂亮上下的情绪,他们没有真的将设备留在东大,而是运去欧大妈。
因特尔从1989年开始,就在欧大妈建晶圆厂。
其中,原定于去年10月开业的Fab34晶圆厂,本是其在欧大妈首个应用阿斯麦EUV光刻机的量产工厂,但由于莲蓬的纳米压印光刻机异军突起,而不得不暂时中止计划。
如今正好拿来安置从莲蓬购买的光刻机。
其实,除了这个工厂,英特尔原本还计划投资超300亿欧,去汉斯猫建设一个超级晶圆厂项目。
该项目建成后,预计能创造3000个高科技岗位,并带动上下游供应商,产生数万个额外岗位。
但这个项目,目前推进得并不顺利,基本处于放弃状态。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英特尔受到莲心极大影响,虽然不至于说入不敷出,但在投资上明显要谨慎得多。
另一方面,自从绿党进入内阁,汉斯猫就急速左转,各种自废武功。
尤其能源方面,更是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全面转向绿色能源。
过于激进的能源政策,使其能源供应遭到巨大挑战,加上与大毛关系急转直下,连能源管道都遭到破坏,对制造业来说极不友好。
就在前年,由于遭遇能源危机,有政客公开建议,让民众洗澡时只洗四个部位。
而晶圆厂恰恰是最耗电、耗水的行业。
想想米积电,一关停部分工厂,民众便很久没遇上停水停电,就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对去汉斯猫建厂,自然顾虑重重。
具体表现就是,双方在补贴问题上始终谈不拢,谈着谈着便陷入搁置状态。
因特尔原本想将莲蓬光刻机放到新项目下,可迫于现状,还是只能安置到Fab34晶圆厂。
虽然因特尔的做法,已相当照顾大漂亮的情绪,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很快,就有好几家来自大漂亮的晶圆厂,跑来向莲蓬下单,并有样学样,把光刻机放在其他国家。
有放在欧罗巴的,有放在坡县和猴子国的。
还有些公司,自己不买,却跑去投资巴拉特和欧大妈的晶圆厂。
一时间,莲蓬设备数钱都数不过来,短短一周时间,便订出去近两百台。
这个数据,看上去比不过大漂亮的三百多台。
但大漂亮的三百多台,有很多是摊派式任务,并且订金非常少,主要是意思意思一下,以忽悠真正想要的客户下单。
以三桑为例,其下单的五十台大漂亮产光刻机,没有一台是真正想要的。
而莲蓬的订单,却全都是真实订单,订金比例高达30%。
这个数据传出,让大漂亮的普罗米修斯计划,从投资者到研究院,全都感到惶恐不安,并生出一股强烈的自我怀疑:
“连大漂亮自己的公司,都不支持普罗米修斯计划,那还有谁愿意支持?”
“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普罗米修斯计划,本就不应该立项!”
“说得没错,反正纳米压印光刻机有极限,制程只能到1nm,那我们直接买莲蓬的就好,为什么要花几千亿美元自己做?”
“对!既然莲蓬的纳米压印光刻机已经到极限,无法再提升,我们为什么还在自研,直接买来用不就可以了?”
“如果是其他技术,你追赶就追赶,但纳米压印光刻机已经被莲蓬做到顶,自研完全没意义!”
“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做出这个决策的人,都应该引咎辞职,最好能查一查,看他是不是东大和莲蓬发展的间谍!”
“支持!莲蓬不是说已经做出原子层光刻机吗,我们本来也应该做这个的,现在被上面的蠢蛋一耽误,又落后了!”
“也不知道,莲蓬的原子层光刻机是真是假?还有,我们现在转向的话,能赶上莲蓬吗?”
“……”
一开始,自我怀疑的,只是普罗米修斯计划的投资者和研究员。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厂商向莲蓬下单,大漂亮接到的订单却迟迟不能交付,许多厂商都悄悄在幕后推波助澜。
顿时,各种不利于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声音不绝于耳。
-----------------
大漂亮。
睡王与幕僚们齐聚一堂,就在幕僚们介绍目前形势时,他重重地往下瞌了下头,然后迅速惊醒:
“刚才在说什么?哦,对了,是莲蓬开始对外供货。你们之前应该有做预案吧?”
“有。”
“那照着预案处理就是。”
“这个……”
“怎么了?”
“我们的预案,就是50%穿透性制裁,不让莲蓬的光刻机,以及用他们光刻机制造的芯片,流入自由世界。”
“然后呢?”
“没有了。”
“没有了?”
“是的。”
幕僚们有些羞愧,“是我们高估了自己对盟友的掌控力,没想到他们会这样做。”
“不!”
睡王摇摇头,“你们不是高估了自己的掌控力,而是低估了东大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以及这些国家见利忘义的本性。”
大漂亮的盟友,数量众多,但也成分复杂。
有的,是不得不和大漂亮成为盟友;还有的,是因为当大漂亮盟友有好处。
或许是对整体有好处,或许是对个人有好处。
当然,也不排除一小部分人和国家,确实是意识形态入脑,但总的来说,还是因利而聚。
有句话叫:“以利相交者,利尽则疏。”
当大漂亮给不了盟友好处,反而把盟友当血包时,所谓的盟友自然各有算盘。
这个道理,不管睡王,还是他的幕僚们,其实都心知肚明。
因此,睡王很快就反应过来:“不对,你们应该知道,他们靠不住才对,怎么会没有其他预案?”
“这个……”
幕僚们期期艾艾,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个人道:
“其实说到底,是我们低估了东大,也高估了自己。
像对方技术一突破,就放开限制,甚至进行低价倾销的做法,我们以前没少做过。
可东大,硬是在这种情况下顶住了,并追上来。
我们觉得,当初要什么没什么的东大能够逆袭,没道理有这么多盟友的我们做不到。”
“那现在呢,有什么想法?”
“现在,我们只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