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319章 国际舞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决定接受香山论坛的邀请后,叶修并没有急于准备具体的发言稿,而是首先沉下心来,做起了“功课”。

他通过集团军情报部门和外事部门的渠道,调阅了大量关于香山论坛的资料,尤其是2006年第一届论坛的详细记录、主要议题、参会人员名单以及最终的会议纪要。

灯下,叶修仔细翻阅着那些带着油墨气息的文件和电子档案。

第一届论坛虽然略显青涩,但立意高远,以“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成功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务实的国际防务与安全对话平台,初步展现了中方推动区域安全合作、增进军事互信的诚意。

了解了“前世”,才能更好地把握“今生”。

叶修敏锐地意识到,与两年前相比,本届香山论坛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无疑更加复杂、严峻,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挑战迭起。

论坛吸引了比首届更为广泛的关注,东西方主要国家的防务部门代表、资深智库学者、甚至部分前政要都纷纷表示参会意向。

世界正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而古老东方的燕京,似乎正试图为这个迷茫的世界,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路径。

他梳理着当前国际安全格局的主要矛盾与热点:

由大洋彼岸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全球蔓延,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各国。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困境往往是滋生保护主义、民族主义乃至军事冲突的温床,如何应对经济安全与传统安全的交织影响,成为无法回避的议题。

阿国与伊国的战事远未结束,“基地”组织等恐怖势力仍在活跃,恐怖主义与极端思想如同幽灵般在全球徘徊。

单纯的军事打击已被证明效果有限,如何从根源上治理,需要新的思路。

刚刚发生的大地震,以及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凸显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残酷性与紧迫性。国际社会在灾难面前的救援协作与能力建设,成为衡量人类共同命运体的新标尺。

伊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波斯湾上空战云密布;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波折不断,东北亚局势暗流涌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风险,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类头顶。

面对这样一个“危机并存”、旧有秩序和解决方案似乎力不从心的世界,叶修深深体会到论坛组织者将主题设定为 “全球安全新挑战与地区合作” 的深远用意。世界在焦虑中,确实迫切地需要新的智慧,新的方案。

而“香山论坛”这个以中国古典文化意象命名的平台,其背后蕴含的,正是主办方希望注入国际安全对话的 “古老东方智慧”。

叶修合上资料,走到窗前,陷入沉思。这种“东方智慧”是什么?它绝非简单的权谋之术,其核心,在叶修看来,或许可以概括为:

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理论中强调的“绝对安全”与“零和博弈”,东方智慧更注重“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追求的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这体现在论坛本身开放、包容、非官方的对话形式上,旨在通过沟通增信释疑,通过合作化解分歧。

面对恐怖主义、人道危机等复杂问题,东方智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探寻根源,综合治理。

例如在反恐问题上,不仅要军事打击,更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与不公,从思想上铲除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

这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本国地震的举国救援,还是对国际灾区的援助,都体现着“仁爱”与“天下”观念,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这为冰冷的地缘政治注入了一丝温情。

“慎战”与“智慧”的武力运用原则。 东方兵学鼻祖孙子早已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这并非怯懦,而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知和对使用武力的极度审慎,倡导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武力只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十月深秋,香山的红叶已染上一层绚烂的醉意。十月二十日,叶修身着笔挺的07式陆军军官常服,肩章上的四颗金星与领花交相辉映,准时抵达了位于香山脚下的论坛主会场——香山宾馆。

宾馆周围安保严密,气氛庄重而开放。来自世界各国的防务官员、专家学者、武官以及媒体记者络绎不绝,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会。

叶修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首先前往本国军方代表团的集合地点报到。

一走进指定的会议厅,他便感受到一股凝重而渊博的气息。厅内已经聚集了此次与会的东道主代表团核心成员,可谓是群星璀璨:

有来自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的资深战略研究专家,他们白发苍苍却目光如炬,言谈间引经据典,对国际战略格局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

有几位已经退役但影响力依旧的老将军,他们曾镇守一方或执掌要害部门,实战经验丰富,对军队建设有着深刻的洞察;

还有数位与叶修一样,仍在现役的高级军官,分别来自总部机关、各军种,代表着军队当前的中坚力量。

叶修的报到,无疑在这群已然分量极重的代表中,又投下了一颗引人注目的石子。

“叶修同志,欢迎!”代表团团长,一位负责外事工作的总部领导亲切地与他握手。

“叶副参谋长,久仰了!”一位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笑着打招呼。

“老叶,你也来了!这下咱们代表团可更有看头了!”一位相熟的总部同僚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叶修身上,带着欣赏、好奇与期待。纵观叶修并不算太长但却极为耀眼的军旅生涯,他几乎踩在了共和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每一个关键鼓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