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某人东进战术安排,清廷这一边,除了左工,也就李世安清楚情况,因为军统早就传给了他情报。
正如左工预料的一样,收到罗大纲求援的杨东王决定请君入瓮。
与其说是曾某人连下三城,不如说是太平军准备在安庆挖坑埋人。
只是这个埋人,可能存在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李世安与新军。
这个不确定因素,一个不好,就会让太平天国损失惨重。
所以,杨东王也纠结了很久。
但是,
杨东王很快就有了决定,他决定让不太听话的秦日纲进行试探。
这个安排目的有二,
其一,能灭了曾某人,这样给清廷一个教训最好,其二,教训不了,也没事,他正好趁机把秦日纲撤职。
总之,
不管安庆城一战胜败,对他杨东王而言,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赢了,功劳是他的。
输了,正好排除异己。
促成他如此做的关键点,还在于冯文茂的迅速崛起,江北大营被破之后,冯文茂的实力进一步扩张。
已经被封了秦王。
总兵力高达五万。
别看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这五万几乎都相当于太平军的主力。
当然,如果仅仅如此,杨东王肯定只会忌惮,而不会同意封王。
毕竟,冯文茂继承的是南王一脉,支持的是洪天王,与他敌对的。
最终皆大欢喜的关键在于,冯文茂手下两大干将,投靠了杨东王。
其一,冯素贞女营附属洋枪队统领沈醉,现在已经被封检点。
纯西洋火枪兵就有五千多人。
各式西洋火炮百余门。总兵力一个军,但是有两个军的编制。
其二,原小刀会起义军首领刘丽川手下谢七,现在也被封了检点。
手下兵力虽然没有明显增加,还是一万多人,但西洋火枪数量暴涨。
战斗力仅次于沈醉一部。
也就是说,冯文茂看似被封了秦王,但是手下五分之三的兵力被杨东王直辖了,这些还全部都是主力。
冯文茂被明升暗降。
比历史上多出五万精锐大军,杨东王自然也就不在意秦日纲了。
在他看来,即使秦日纲失利,与曾某人两败俱伤,安庆陷入李世安的新军围困也无所谓,因为他早有应对。
……
因为除了多出沈醉、谢七这这两支精锐大军以外,原本与冯文茂平级的两人,周立春与刘官芳也表示了投靠。
这俩人现在虽然实力不显,合计兵力也才一万来人,且只是普通太平军精锐,两个人也仅仅只是指挥官职。
但是他们却都离开了冯文茂序列,划归新晋丞相李秀成麾下。
此时已经攻入了苏杭地区。
而李秀成,
在有心人的安排下,提前被杨东王重视,已经升为了丞相。
这个丞相,不同于刘官芳那样,乃是罗大纲一样的军政一把手。
所以,明面上,
除了秦日纲这个不太听话的人,整个太平天国几乎被杨东王控制了。
这次把秦日纲派去安庆,不管输赢,他都能进一步升级。
也就是逼着洪某人封他为万岁了。
至于李世安出动新军第一镇,安庆城这个太平天国西大门会不会丢失?这一点他早有考虑:石翼王到了皖南。
石翼王虽然是洪某人的亲信,但是与他杨东王也是关系莫逆。
同时,
通过罗刹组织,他直接拉拢了西线新秀王老六,把他晋升为了检点。
王老六的24军就在桐城。
同时,上次水师全军覆没的石祥祯,也没有被重罚,只是被杨东王轻描淡写的给了一个降三级留任的处罚。
两万精锐水师,
在石祥祯的带领下,从芜湖出发,也停在了桐城。大量运兵船,随时可以带着24军,一日之内杀到安庆。
也就是说,
安庆不会丢失,李世安即使出动新军,也会被拖在安庆一带。
而这个时候,
太平天国的战略安排早就有了变化,不是北伐,也不是西征。
而是南下!
以李秀成为先锋(包括周立春、刘丽川部,共计三万主力。)直接绕过魔都,直逼苏杭,准备打下闽浙两省。
直逼两广。
其中也少不了黄玉昆传达了李世安的意见的缘故,杨东王决定先相信李世安一次,反正也是有利而无一害。
哪怕最终也会与李世安一战,
但是那个时候,他也早就以广阔的地盘,最终包围了李世安。
在整个太平天国中,所有人都认为,李世安这个汉人,官职已经到头了,手下的军队,也都已经达到巅峰。
不与巅峰期的李世安正面对决,努力发展自身实力,怎么看都是明智之举,十万打不过李世安,那么百万呢?
这一点,在杨东王看来不是没有可能,以太平天国的模式,现在不足两个省的地盘,巅峰期五六十万。
拿下闽浙两省,甚至是岭南,组织一百多万的太平军太简单了。
甚至,只要打到岭南,就能威逼百越,突袭靖江李家老巢。总之,避开李世安怎么都是明智之举。
其中绕过魔都却是无奈之举。
因为如果打魔都,
不仅会再次直接触动李世安,也会触动以阿里国为首的洋人集团。
这还是太平天国中仅有的几个懂得洋务的洪仁干给出的建议。
还亲自出面与洋人协商。
让阿里国与洋人集团负责牵制制约李世安明面上留在魔都的军队。
洋人这边则是派出奥托?克努伯去说服巡警局、与江海关缉私队。
早就清楚李世安图谋的白忠喜,李猛,自然爽快的答应洋人的意见。
也正式的向奥托克努伯阐述了他们这两支,以及冯南干一部的性质。
表达了他们这些人,并非朝廷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只在意利益。
有了西洋人的允诺,
江南省苏北地区也几乎被冯文茂控制,只剩下苏南半个省份的清廷,怡良、吉尔杭阿等人又在争权夺利,
杨东王不想把这些人逼得一致对外,让冯文茂带两万亲信负责牵制,沈醉、谢七这两支精锐作为第二梯队南下。
与前两次大张旗鼓的誓师不同,这次南下,出动六万主力却悄无声息。
这一切都发生在太平天国的腹地,还是秘密进行,清廷对此一无所知。等清廷收到消息时,江浙已经丢失过半。
此时的清廷,
正在为曾某人的捷报大喜,高兴的宣布道:“来人,给朕传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