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圳!经济特区!

这两个词像带着魔力,在王钦脑海中不断回响。火车上那偶然听到的对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打破了他原有的节奏和自信。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在杭州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差和先发优势。但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国外的资本、技术、设备将会汹涌而入,他这点手工组装的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必须去看看!必须抢占先机!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变得无比强烈。

他立刻开始行动。首先,他以“考察电子市场新技术”为名,向系里请了假(他的成绩和“事业”早已让系里对他网开一面)。然后,他迅速安排了杭州的工作:生产由吴建国全权负责,技术把关交给另一个可靠的员工,财务和对外联络暂时由柳明月协助(纯粹工作关系)。

接着,他给东北的赵大军发了电报,简要说明了情况,并要求他尽可能抽调一笔资金汇过来,同时稳住东北大局。

最后,他找到了陈海洋。

“海洋,你表哥在铁路局,能不能弄到去广州的票?越快越好!”王钦语气急切。

陈海洋有些惊讶:“去广州?那么远?干嘛?”

“考察市场,大事。”王钦言简意赅。

陈海洋见表哥神色严肃,不再多问,拍胸脯保证:“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让我表哥想办法搞两张卧铺!”

几天后,王钦和陈海洋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这一次的目的地,不再是杭州,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

火车越往南走,空气中的躁动和活力似乎就越发明显。沿途的城市,都能看到建筑工地的塔吊和新建的厂房。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多了“合资”、“港商”、“外汇券”这些新词汇。

经过漫长的旅程,火车终于抵达广州站。这里的喧嚣和活力远超杭州,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的生意人,各种方言混杂,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烟味和一种说不清的、渴望发财的气息。

王钦和陈海洋没有停留,立刻转乘长途汽车,前往那个传说中的地方——深圳经济特区。

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小镇的规模,但建设的火热程度令人震惊。到处都是工地,泥头车呼啸而过,尘土飞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幅标语随处可见,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他们找到了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住下,然后立刻开始“扫街”。没有明确目标,就是看,就是问。

他们去看了最早开发的罗湖小区,成片的楼房正在拔地而起;他们去了蛇口工业区,看到来自香港的工厂和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人们;他们甚至混进了一些正在建设的电子厂工地,看到那些崭新的、来自日本的注塑机和自动化设备……

震撼!无比的震撼!

王钦亲眼看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雏形,与自己那个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形成了天壤之别。这里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规模,是他无法想象的。

危机感更加强烈,但与此同时,巨大的机遇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这里有无数的机会:做贸易,这里是连接国内外的桥头堡;搞生产,这里有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甚至做服务,配套这汹涌而来的建设大军,也能发财!

王钦的大脑飞速运转,贪婪地吸收着一切信息。

通过和一些当地人的交谈,他了解到,特区虽然机会多,但规矩也和内地不一样,政策变化快,而且鱼龙混杂,骗子不少。想要在这里立足,必须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或者独特的优势。

几天下来,陈海洋已经被这巨大的冲击和混乱搞得有些头晕目眩,而王钦的眼神却越来越亮,越来越坚定。

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必须在深圳建立一个据点!

但如何切入?做老本行收音机组装?在这里毫无优势。做贸易?竞争激烈,缺乏渠道。

他需要找到一个自己能发挥优势、又能快速切入的领域。

一天,在和华强北一带(当时还只是电子元器件散集地)的一个摊主聊天时,他得到了一个信息:很多香港过来的小型电子厂,急需一些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配套电路板,但内地厂子要么技术不行,要么交货慢。

电路板!王钦心里猛地一动!

这是他的专业强项!而且,电路板生产设备投入相对较小,技术门槛却较高,正好可以发挥他的技术优势,避开大规模组装的红海竞争!

一个想法逐渐清晰:在深圳开办一个小型的电路板加工厂!服务对象就是那些港资电子厂和内地有需求的单位!

目标确定,王钦立刻行动起来。他让陈海洋先回杭州(陈海洋已归心似箭),自己则留在深圳,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他每天穿梭于各个工业区、电子市场、甚至政府部门的办事窗口,了解政策、租金、水电、人工成本,寻找可能的厂房和设备来源。

他知道,这将是一次更大的冒险,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

但他义无反顾。

南方前沿的战鼓已经擂响,他绝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