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燕王府的庭院,被秋日的暖阳镀上一层金辉。梧桐叶簌簌飘落,铺就一条金黄小径,廊下悬挂的红灯笼随风轻摇,映得青砖地面暖意融融。西辽已平,西域归心,荆南渐定,燕云迎来了难得的安宁。范正鸿立于书房窗前,手中摩挲着两柄刚由汤隆打造的佩剑,剑鞘鎏金镶玉,刻着“忠勇”“守义”二字,目光却望向校场方向——那里,三个挺拔的身影正在苦练枪法,枪影如梨花纷飞,正是刘锜,杨再兴与岳飞
“王爷,刘锜年满十八,杨再兴也已十八,按古制,早该行冠礼了。”周侗缓步走入书房,手中捧着一卷《礼记》,语气带着几分期许,“这两个孩子自随你北伐,屡立战功,早已褪去稚气,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猛将。如今天下未定,正是要让他们明冠礼、知使命,日后方能扛起更大的担子。”
范正鸿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动容。自西征以来,刘锜的沉稳果敢、杨再兴的悍勇锐进,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两个少年,不仅是燕云军的未来,更是一统天下的栋梁。“周先生所言极是。”他颔首道,“冠者,礼之始也。我愿亲为正宾,为他们主持冠礼,让全燕云都知晓,我燕云又添两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消息传开,燕云上下一片欢腾。赵持盈亲自督办冠礼事宜,挑选吉日,备齐礼器;赵鼎从鸿盈坊调运最好的绸缎、玉器,为二人定制冠服;安道全特意调配了安神养气的汤药,叮嘱二人前几日好生休养;众将也纷纷筹备贺礼,就连完颜阿骨打也派人传来信说,“重视青年之德行之育,贤婿不愧是人中龙凤,今后天下执牛耳者,当贤婿为首。”
冠礼定在三日后的辰时,行礼之地选在燕王府的太庙。太庙内供奉着所有为燕云开疆扩土,护国守边,死在战场上的将士的牌位,香火缭绕,庄严肃穆。殿外广场上,搭建起高高的礼台,铺着红色毡毯,两侧排列着玄甲士兵,手持长枪,肃立如铁。文武官员、将士代表、百姓代表齐聚广场,人山人海,却鸦雀无声,只听得见风吹旌旗的猎猎声响。
辰时一到,礼官仍然是赵鼎,高声唱喏:“吉时已至,冠礼始!”
鼓声响起,沉稳而庄重。刘锜与杨再兴身着素色襦衫,由赞者王舜臣引导,缓步走上礼台。两人身形挺拔,面容俊朗,虽略带紧张,却难掩眼中的激动与期待。刘锜腰间悬着那柄刻着“忠勇”的佩剑,杨再兴则佩着“守义”剑,剑鞘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
范正鸿身着衮服,手持玉圭,缓步走上礼台,立于正中。他目光威严,扫过二人,沉声道:“今日,为刘锜、杨再兴行冠礼。冠者,成人之始也。自此,尔等便是大丈夫,当明礼义、知荣辱、担使命、护百姓。望尔等谨记初心,不负家国,不负燕云!”
言罢,范正鸿示意赞者上前。第一次加冠,赞者为二人戴上缁布冠,象征着他们从此有了成人的责任与义务。范正鸿手持酒爵,赐酒于二人:“饮此酒,愿尔等不忘布衣之心,体恤百姓疾苦。”
刘锜与杨再兴双手接过酒爵,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在心中燃起一股暖流。他们深深躬身,齐声道:“谢师傅赐酒,弟子谨记教诲!”
第二次加冠,赞者为二人换上皮弁冠,象征着他们从此有了从军作战、保卫疆土的职责。范正鸿又赐酒:“饮此酒,愿尔等勇冠三军,所向披靡,护我燕云疆土,保我华夏安宁。”
二人再次饮尽酒液,躬身行礼:“谢师傅赐酒,弟子定当效死力!”
第三次加冠,赞者为二人戴上爵弁冠,象征着他们从此有了参与朝政、辅佐君主的资格。范正鸿手持酒爵,眼中满是期许:“饮此酒,愿尔等忠君爱国,明辨是非,辅佐我共安天下,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刘锜与杨再兴接过酒爵,仰头饮尽,眼中已满是坚定。他们对着范正鸿行三拜九叩大礼:“弟子刘锜(杨再兴),愿听师傅教诲,忠勇守义,不负家国,不负燕云!”
礼官高声唱喏:“加冠毕,赐字!”
范正鸿走到刘锜面前,抬手为他整理冠带,沉声道:“刘锜,你沉稳果敢,勇而有谋,今赐字‘信之’,愿你言而有信,行而有果,成为国之栋梁!”
“谢师傅赐字!”刘锜躬身致谢,眼中满是感激。
范正鸿又走到杨再兴面前,为他整理冠带,笑道:“杨再兴,你悍勇锐进,一往无前,今赐字‘毅之’,愿你刚毅坚韧,百折不挠,成为军之利刃!”
“谢师傅赐字!”杨再兴高声应答,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加冠赐字完毕,刘锜与杨再兴换上崭新的官服,头戴爵弁冠,腰佩宝剑,缓步走下礼台,接受众人的祝贺。文武官员纷纷上前道贺,将士们齐声欢呼,百姓们也送上掌声与祝福,广场上一片欢腾。
赵持盈与完颜兀鲁走上前,为二人送上贺礼。赵持盈递给刘锜一方锦盒,里面是一块温润的玉佩:“信之,此玉象征君子之德,愿你温润如玉,刚柔并济。”她又递给杨再兴一柄象牙折扇:“毅之,此扇虽轻,却能扇动风云,愿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完颜兀鲁则豪爽地笑道:“你们两个小子,如今也是大丈夫了!日后征战沙场,可要多杀贼寇,为燕云争光!我这有两匹汗血宝马,送你们了!”
众将也纷纷送上贺礼,岳飞送上自己亲手绘制的兵法图,王进送上一杆镔铁长枪,周侗送上一卷亲手批注的《孙子兵法》,李助送上一道护身符,乔冽送上一坛珍藏的美酒……每一份贺礼,都承载着众人的期许与关爱。
冠礼过后,燕王府摆下盛大的宴席,款待宾客。席间,范正鸿端起酒碗,高声道:“今日,是信之、毅之的冠礼之日,也是我燕云的大喜之日!我敬二位贤徒一碗,愿你们从此肩负使命,勇挑重担,与我一同平定天下,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谢师傅!”刘锜与杨再兴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周侗也端起酒碗,笑道:“我也敬二位贤侄一碗。你们不仅是范王爷的弟子,也是我的晚辈。愿你们不忘师恩,不负所学,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流芳百世!”
“谢周先生!”二人再次饮尽酒液。
宴席上,众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刘锜与杨再兴穿梭于宾客之间,一一致谢,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坚定。他们知道,从今日起,自己不再是懵懂少年,而是肩负着家国重任的大丈夫,必须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燕云、为百姓,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夜色如墨,燕云铁骑的大营内万籁俱寂,唯有巡夜士兵的铠甲摩擦声与远处的马蹄声偶尔传来。中军大帐旁的一座小帐内,烛火依旧亮着,映出一道挺拔的少年身影。岳飞身着玄色劲装,正伏案研读兵法,手中的沥泉枪斜倚在桌旁,枪尖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他年方十四,眉眼间尚带着几分青涩,却因连日征战与勤学苦练,透着一股远超同龄人的沉稳。白日里刘锜与杨再兴的冠礼盛况,他看在眼里,心中既有为兄长们高兴的喜悦,也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他比二人年幼四岁,虽也屡立战功,却终究还未到行冠礼的年纪,未能像他们那般正式被视作“大丈夫”,独当一面。
帐帘被轻轻掀开,一股熟悉的檀香气息涌入。岳飞抬头,见范正鸿身着常服,面带微笑走了进来,连忙起身行礼:“师傅!您怎么来了?”
“夜深了,还没歇息?”范正鸿走到桌前,目光扫过案上的兵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岳飞的批注,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在想白日里的冠礼?”
岳飞脸颊微红,有些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低声道:“弟子……羡慕刘锜兄长与杨再兴兄长。他们如今行过冠礼,便是真正的大丈夫了,能为师傅分担更多重任。”
范正鸿在他对面坐下,拿起案上的兵法翻了翻,笑道:“怎么,觉得自己年纪小,就不能为燕云效力了?”
“不是!”岳飞连忙摆手,眼中闪过一丝急切,“弟子也想上阵杀敌,为师傅分忧,为百姓报仇!只是……只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强,还没到行冠礼的年纪,不能像兄长们那样独当一面。”
看着少年眼中的执拗与不甘,范正鸿心中泛起一丝柔软。他伸手拍了拍岳飞的肩膀,语气温和:“信之与毅之行冠礼,是因为他们已至成年,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你可知,‘大丈夫’的称谓,从来不是靠年纪与冠礼界定的,而是靠心、靠行、靠担当。”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年方十四,便已熟读兵法,枪法精湛,西征路上,你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救下被困的战友;平定疏勒时,你献策火烧敌军粮草,立下奇功。这些事迹,哪一件不比寻常成年人做得好?在我看来,你早已具备了大丈夫的风骨与担当。”
岳飞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却仍有些迟疑:“可是……弟子还未行冠礼,将士们会不会觉得我还是个孩子,不肯服我?”
“服不服你,看的不是年纪,是能力,是功绩,是人心。”范正鸿拿起沥泉枪,递到岳飞手中,“这杆枪,跟着你征战沙场,杀过贼寇,护过百姓,它认你这个主人,不是因为你的年纪,而是因为你握着它时的勇气与正义。将士们敬重你,也不是因为你年长年幼,而是因为你能带领他们打胜仗,能为他们遮风挡雨。”
他站起身,走到帐外,指着漫天星辰:“你看这天上的星辰,有的亮些,有的暗些,有的出现得早些,有的出现得晚些,但它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照亮夜空。信之与毅之,是早亮的星辰,而你,是那颗正在积蓄力量、终将绽放耀眼光芒的星辰。”
“师傅……”岳飞握着沥泉枪,心中的失落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暖流与坚定。
范正鸿转身看着他,眼中满是期许:“我知道你急于证明自己,这是好事。但成长需要时间,就像这棵小树,只有扎根土壤,历经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你如今最该做的,不是急于行冠礼,而是继续勤学苦练,积累经验,沉淀心性。待你羽翼丰满,不仅是冠礼,整个天下,都会认可你这个大丈夫。”
他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递给岳飞。玉佩温润通透,上面刻着一个“毅”字:“这是我特意让玉匠打造的,送给你。愿你如这玉佩一般,温润而坚韧,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坚守初心,刚毅不拔。”
岳飞双手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中,玉佩的温度透过掌心传遍全身,让他心中充满了力量。他对着范正鸿深深躬身:“谢师傅教诲!弟子明白了!弟子不再急于求成,定会好好修炼武艺,研读兵法,积累经验,待日后有足够的能力,再为师傅分忧,为燕云效力!”
范正鸿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后背:“这才是我的好弟子!来,陪我走走,说说你对日后征战的想法。”
岳飞点点头,跟着范正鸿走出军帐。夜色中,师徒二人并肩漫步在大营内,岳飞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对兵法的理解,对战场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范正鸿耐心倾听,时不时点拨几句,言语间满是循循善诱。
巡夜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停下脚步,恭敬地行礼。他们看着那个被燕云王亲自教导的少年,眼中满是敬佩与期许。他们知道,这个年仅十四的少年,未来必将成为燕云铁骑的中流砥柱,成为守护这片土地的英雄。
回到军帐时,夜色已深。范正鸿叮嘱岳飞早些歇息,便转身离去。岳飞站在帐前,握着手中的玉佩与沥泉枪,望着范正鸿远去的背影,眼中满是坚定。他知道,师傅的话语,不仅驱散了他心中的失落,更在他心中种下了希望与责任的种子。
他回到帐内,将玉佩贴身佩戴,重新伏案研读兵法。烛火下,少年的身影愈发挺拔,眼神愈发坚定。他不再羡慕他人的冠礼,不再急于证明自己,而是沉下心来,积蓄力量。他相信,只要自己坚守初心,勤学苦练,终有一天,他会用自己的能力与功绩,赢得属于自己的认可与荣耀,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为燕云、为百姓,撑起一片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