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水浒:我王进不打酱油 > 第466章 曾头市三日军旅观,独龙岗一童引疑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6章 曾头市三日军旅观,独龙岗一童引疑端

张清依言往东走,果然见一户人家亮着灯,门虚掩着。

他推门进去时,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正劈柴,见了他便直起身:

“是衙署的弟兄?来取肉?”

“我……随便看看。”张清望着院里挂着的半扇猪肉,油脂在灯光下泛着光。

“这有啥看的?”汉子咧嘴笑,露出两排白牙,

“搁以前,这时候早该藏起来了,怕曾家的恶奴抢。如今不怕了,穆头领说了,买卖人凭本事挣钱,谁也不许欺负。”

那汉子拿起块剁好的肉递过来,“尝尝?刚杀的,新鲜!”

张清没接,只问:

“你就不怕……他们哪天变了卦?”

“变卦?”汉子把斧头往柴堆上一搁,

“王头领带弟兄们打曾头市时,秋毫无犯,还把曾家粮仓的米分给了庄户。

若是真心为祸,能这般待百姓?再说项充、李衮几位头领,天天带着人修堤坝、护商旅,比官府的兵卒尽心多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打更声,梆子敲了四下。汉子道:

“天快亮了,客官该回了。这曾头市,白日里瞧着好,夜里更安稳——你听听,连狗都不叫。”

张清走出柴门,果然听见四下静悄悄的,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他抬头望,月光明亮,照着家家户户的屋顶,烟囱里虽无炊烟,却像是藏着无数安稳的梦。

往衙署走的路上,他脚步发沉。

白日里那些画面此刻又浮上来,只是再不是“表演”的模样——

粮铺妇人的笑里有真实的满足,学堂窗外的妇人眼里有踏实的期盼,就连药铺前的水汽,都带着真切的暖意。

回到厢房时,天已蒙蒙亮。

张清躺在榻上,望着渐渐亮起来的窗纸,心里那点对“表演”的怀疑,像被晨露打湿的蛛网,渐渐塌了下去。

他忽然想起王进那双坦荡的眼睛,想起老汉说“这般恩情记一辈子”时的郑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第一次觉得,自己坚守的“忠义”,或许真的有哪里不对。

窗外传来扫地的声音,是早起的衙役在打扫庭院。

张清闭上眼睛,耳边却总回响着那老汉的话:

“如今不怕了……夜里走夜路也不怕……”

此后,王进等人陪同张清又在曾头市盘桓三日,王进领着张清看遍了南北货栈的热闹——

辽商的皮毛、江南的绸缎在市集上堆叠如山,牙人扯着嗓子讨价还价,通事官在旁流利地转译着胡语与汉话。

张清站在渡口,望着满载货物的商船解缆起航,听穆弘说每月单是关税便够养五千弟兄,眉头却始终没舒展。

这日午后,祝龙见张清对着货栈里的胡商出神,便凑到王进身边道:

“天尊哥哥,曾头市靠着互市繁华,终究是商贾之道。张清兄弟是东昌府将官,管着的多是种地百姓,不如去独龙岗走走?让他瞧瞧咱们如何把荒田变粮仓。”

王进点头笑道:

“正合我意。”

次日辞别穆弘,一行人策马往独龙岗去。

越靠近三庄地界,道旁的景象便越发不同——

原先荒芜的坡地被开垦成梯田,新插的秧苗在风中泛着嫩绿;

河道上搭着木架,十几个汉子正赶着水牛拉石碾筑堤,夯歌号子声传得老远。

“那是去年决口的地段,”祝龙指着河道道,

“梁山来了后,先修了堤坝,又开了三条水渠,今年这百亩洼地总算能种上稻子。”

行至独龙岗村口,早见孙立、索超、黄信、燕顺四个头领迎上来。

孙立手里还攥着把锄头,裤脚沾着泥:

“听闻天尊哥哥带贵客来,弟兄们特意歇了晌。”

孙立目光落在张清身上,拱手道,“张都监,久仰大名。”

张清望着远处田垄里忙碌的身影,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却不见半个兵卒监工,人人脸上都带着汗,嘴角却扬着笑。

“哼!”张清忽然勒住马,指着田埂上一个牵着牛的孩童:

“那娃不过十岁,怎也下地?”